姜浩峰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到这里来看鸟,不能惊扰它们。”说这话时,6岁小朋友储子涵正画完一幅候鸟图——黄色的鸟儿有一个红色的喙,在蓝天白云下歌唱。这是4月20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的一个场景。
今年是第37届爱鸟周,主题为“关注候鸟迁徙、维护生命共同体”。在江苏泰州的溱湖湿地公园内,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里,一场面向孩子们的鸟类绘画活动正在举行。除此之外,溱湖湿地的志愿者们通过展示宣传牌、发放爱鸟护鸟宣传单和万人承诺保护鸟类签名的方式,对游客们进行着保护候鸟及野生动物法律知识的宣传。
位于江淮之间的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占地26万平方公里,是由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二家、长三角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新民周刊》记者在这里感受到最大的特点是——湿地本身受到保护的同时,游客可以在科普馆里,通过各种趣味性的项目,更翔实地了解科普信息。
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司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主任王志高一贯认为,保护湿地更需要全民参与。对于此种政府主导、志愿者参与保护湿地宣传的行为,王志高评论道:“在湿地保护工作中,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参与缺一不可。政府应该侧重于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等方面,公益组织则倾向于全民动员、科普宣教和湿地监督等方面。” 王志高认为,只有单纯的政府保护没有志愿者参与,效果不会好;反过来,只有志愿者在行动,而政府不重视的话,也不会有好效果。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在保护环境和保护湿地上目标一致,两者应该进行协同合作,这样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发挥最大化的效益,最后取得全面保护。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随之而来的湿地被侵占状况在全国不少地方发生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此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长三角的湿地保护,目前正在循着王志高所说的这一路径展开着。“建设湿地公园是保护与重建长江生态环境、推进长三角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4月13日,在长三角地区湿地公园绿色发展国家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作为主办方的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如是說。王浩认为,目前长三角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正打开一个新局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长三角,河网密织,四季分明。以如今的眼光看,此地物产丰饶,适合人类居住。事实上,长三角早已是中国最繁荣的流域经济带。
然而,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江南的开发要晚于华北。在古代中原一带人们的心目中,南方有瘴气(实际上是多种疾病的综合体——恶性疟疾、血吸虫病等),河网密织之地,人容易患病致死。
随着华夏先民掌握的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开发的地域越来越宽广,所谓的有瘴气的地域也在逐步缩小。当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了彻底的南移之后,文化重心也随之发生转移。江南一带,诞生了不少著名都市。苏杭、绍兴等地老城的市中心,仍保留了不少河道。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少城市河道都被填埋成为道路了。
之所以要填平这些河道,有些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经济角度的考量;另一方面,在城市缺乏规划的情况下发展,河道两边形成贫民窟、工厂,导致河道重度污染,严重侵害人民健康,还不如被填平成为马路。
可是,后来,一些原本没有污染的自然河道、湿地,也成了经济开发者觊觎之地。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随之而来的湿地被侵占状况在全国不少地方发生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此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2010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环保部顾问金鉴明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遭到破坏的湿地,破坏程度已经波及原有湿地的40%~50%。水质恶化、‘藏污纳垢,不少生物濒临灭绝……”
“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利益驱动。”时任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的陈博君即曾如此表示,“除去气候变化、降水不均等自然因素外,绝大多数情况下,湿地消失是一场人为劫难。”陈博君认为,过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里,用地矛盾是逐年尖锐的。由于“人多地少”矛盾,使得地方政府将目光投向一片片在现行土地分类中属于“未利用地”的原生和自然湿地。围垦造田、填海造陆,成为很多地方扩大土地面积的第一选择。“这在经济发达地区,更突出。”陈博君表示。
当时,苏南许多地方城市转型升级,将工厂迁往苏北。苏北原本没有污染的区域,面临着接纳各类工业企业的问题。是要可以立即迅速增长GDP的企业来此安家,还是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来审查企业的环保问题,抑或是索性不让企业入驻——这是苏北许多城市面临的诱惑与考验。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这一发展模式得到了反思。
即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直至如今,长三角广大地区仍有着河网密织的特点。烘托出河网的则是湿地。公开资料显示,长江中下游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人工和自然复合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湿地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5%,占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的7.4%。扬子鳄、白暨豚等中国特有物种的故乡在这儿,百余种国际迁徙水鸟的中途停歇地和重要越冬地在这儿……
从长久的生态治理角度来看,长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淡水流量位于世界第二,长江流域的众多人口和经济布局,主要集中在流域内的河流和湖泊湿地区域。如果这一流域的生态遭到破坏,那么,遭殃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整个区域的生态多样性。
长江中下游联手湿地保护的最初网络,是在2007年成立的。当时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由管理机构、研究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区域性战略合作平台,开展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实地示范等活动,推动长江中下游湿地的科学保护、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共同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该保护网络涵盖了长江干流、长江故道、大型通江湖泊、中小型洪泛平原阻隔湖泊、河口、滨海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湿地。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五省一市的20个湿地保护区成为首批成员。
以建立水鸟调查与监测手册为例,如果不进行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就无法得到真实的全区域的数据。
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副总干事斯伟德曾经如此表示:“中国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实现了气候变化适应性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尝试。”
未来,应该各地联手张开保护网络,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加强生态的共建共保和联防联治,通过建立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体系,设立统一的治理标准,来提升长三角地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成效。
一位多年研究区域环保的专家分析,这样的联手保护观念,是经济发展的必然。“1992年2月,中国正式向《湿地公约》保存机构递交加入书,同年7月加入书正式生效,中国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但那时候,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人们的观念,还是以高楼林立为荣。而到了2010年代,长三角鱼米之乡恢复湿地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共识。”这位专家指出,类似的转折,也曾出现在发达国家。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是世界上湿地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曾是湿地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由于建造堤坝、开发原油和天然气等因素,该州每年丧失湿地近万平方公里。1990年,美国国会启动了一项路易斯安那海滨修复计划,耗资140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湿地生态工程。
在长三角地区,湿地保护也曾经历几番“挣扎”与思索。以溱湖湿地为例,此地经历过数轮修复工程。2003年,记者为一次采访曾经来到泰州,在溱湖畔看到过一些小造纸厂,包括酿酒的作坊。彼时的理念,强调开发经济。当年,泰州市旅游局的朋友曾向记者介绍溱潼会船节开发的情况,称将本地渔船集结起来,到清明前后就能组织会船节,而平时,本地渔民可以从事水产养殖工作。最近,当记者再次来到溱湖,寻找十多年前的踪迹时,这些小造纸厂、酿酒作坊早已不见。记者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看到,湖面上也早没有了条块分割的养殖区域,代之而起的是一片片野生的芦苇。
“溱湖生态构建示范区水面面积约8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5米,生态构建之前水体透明度仅为25厘米。”负责溱湖湿地水体修复的中科院水治理公司透露,“在通过人工干预打破水体浊水稳定态后,水生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70%左右,水体平均透明度达到1.5米。”《新民周刊》记者从泰州市姜堰区了解到,当地对溱湖湿地先后组织实施三期湿地修复工程,累计栽植各类耐湿树木和水生植物580多万株,恢复本土植被近万亩,自然湿地率由最初的21.6%上升至如今的34.3%。换句话说,溱湖已经清澈见底,形成稳定的良性生态系统。
在完成生态重构以后,之后的工作是维护。溱湖多措并举推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首先是完善规划编制,亦即在《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指导前提下,成立规划修编工作组,邀请国家林业局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专业团队进行规划编制,解决目前湿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升溱湖湿地率。说白了就是把应该纳入湿地保护范围的地方,都纳入保护范围。
盐城湿地,丹顶鹤。 摄影/ 高峰
《新民周刊》记者亦注意到,溱湖距离黄海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其东50公里左右即是南通里下河湿地文化公园。尽管都位于江苏且地理位置如此接近,但两个湿地公园分别由泰州和南通两市来管理。而更靠近海邊的区域,则还有更多湿地未纳入公园体系。
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看来,未来,应该各地联手张开保护网络,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加强生态的共建共保和联防联治,通过建立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体系,设立统一的治理标准,来提升长三角地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成效。薛建辉甚至认为,更应该建立长三角沿海湿地公园,将之纳入国家公园体系,统一规划,加强管理,持续保护好良好湿地生态。
薛建辉说:“我发现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但整个长三角地区目前还缺少统一的生态治理方案。我感到,生态文明建设一样是可以一体化的。以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例,长三角有很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但原有的湿地保护区相对分散,环境监测、管理措施也不完全一样。我建议可以通过整合,形成长三角沿海湿地公园,建设示范区,等湿地公园建设起来,我们就可以摸‘家底,搞清楚长三角地区湿地、物种的情况。”
可以说,新近成立的长三角地区湿地公园绿色发展国家创新联盟,则是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的升级版。未来,或可凭借这一联盟,达成薛建辉所说联手保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