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的新思路

2019-05-22 01:32徐秀军仇哲君
世界知识 2019年9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通识现实

徐秀军?仇哲君

《政治经济学通识:历史·经典·现实》

黄琪轩/著

2018年10月版

东方出版社

在重温经典理论时,人们往往难以完全回到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并使用当时的概念来理解;而按照当下的概念来理性重建经典理论又难以避免对原有理论的误解。这成为了经济思想史学家在梳理经典理论时的核心困惑之一。在经济学思想史研究中,是“回归经典”还是“走出经典”?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思想史学家之一,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也曾面临这一困惑。

为了避免崇尚经典所带来的教条主义危机以及经典与现实的分裂,琪轩教授以其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实践对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将“回归经典”又要“走出经典”作为其撰写《政治经济学通识:历史·经典·现实》(以下简称《通识》)一书的使命之一。该书指出了解决上述困惑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关注政治经济学的多个视角,从而不陷入“辉格史”的蒙蔽;另一种是“让经典重新经受历史的检验”。这也使该书具有了独到的趣味性:在每个视角下的附属标题中,你均看不到特定的人物与理论,经典的内容不是原封不动地被概述出来,而是通过诸多现实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巧妙地引入,又深刻地加以讨论。

《通识》的目的在于回归经典,并构建经典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其采取的研究方法也由此更接近于布劳格所提出的“绝对主义”与“理性构建”,即,要将诞生于不同时期、旨在应对不同历史背景的困境的诸多理论纳入当下的语境下,为这些经典提供一个共时对话的平台。在界定研究内容与范围后,《通识》进一步提出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四種本体论。它们核心的分歧在于政治经济学中发挥作用的本体是什么:对于亚当·斯密、哈耶克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而言,“个体”毋庸置疑是政治与经济互动中的基本单元;而“阶级”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首要的分析单位;对于李嘉图而言这一主体则是“国家”;而凡勃仑等人则关注“制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清晰的分析框架与梳理脉络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政治经济学的复杂理论体系的全面把握,更为正在步入这座理论大厦的研习者们提供了捷径。同时,能够在一本书中对不同理论流派进行对比,并展现不同理论范式应对相似问题的各自解答,也是该书一个独到的贡献。

《通识》的另一个目的是在历史与现实中检验经典。这一检验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学中一些持久的、关键的问题。有些问题涉及国内与国际层次的互动,譬如政府应当支持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也有关注政府在国内贸易环境中的角色、贸易中的获益人等问题。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有些问题是专属于某些视角的,譬如理性选择理论中探讨的“选民投票率为何持续降低”;有些问题涉及多个视角的争论,譬如对于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的问题。《通识》以这些问题为平台,展现了诸多视角在当代语境下为捍卫自身价值而展开的争论,从而为政治经济学入门者提供了极佳的理解方式。同时,这一问题导向与案例检验相结合的写法最大的好处是提供了阅读的生动性与概念的清晰性,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写作功力。

从某种意义上看,《通识》为我们搭建了进一步探索新知的平台。在关于政治与经济互动研究中,个体、阶级、国家和制度之间清晰界定为我们思考它们之间的通约与融合奠定了基础。例如,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处于“国家视角”与“个体视角”之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解对于西方经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边界革命”,理解一系列与政治、经济互动息息相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此外,“问题导向”的研究议程也为我们进一步把握经典自身的系统性与术语表达的准确性留下了空间。

总之,《通识》所述内容的客观性、引入经典的趣味性乃至“问题导向”的案例检验都能非常有效地将读者引入政治经济学经典的殿堂。对于关注中层和微观理论而忽视了经典的价值关怀与研究信念的当下,《通识》在构建政治经济学古今对话桥梁上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它为我们梳理了该学科领域中主要的流派与研究问题,从而更有助于我们真正阅读经典,又走出经典。

书如其人。琪轩教授严谨的学术思维总在不经意间显露出一位青年才俊活泼灵动的心性。每每翻阅品读《通识》,就如同每次与他的对话与交流,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通识现实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