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近日,苏州博物馆推出“百年守素——北京画院藏陈半丁书画展”,展出的作品是从半丁老人生前所任职的北京画院借展精品画作,加之其师辈大家吴昌硕、任伯年等人代表作四十余幅,分“嗜书画入骨”“铁肩担道义”“百年甘守素”三部分展示,从中可窥其一生书画艺术创作之轨迹。
陈半丁(1876—1970),原名陈年,以与弟为孪生子,故号半丁,生于浙江绍兴。自幼学习诗文书画,自言“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在沪期间,拜海派巨擘吴昌硕为师。四十岁后到北京,初供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先后担任过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
1894年,陈半丁经其表叔、近代篆刻大家吴隐介绍,至上海虹口,在严信厚的“小长庐馆”以拓章、刻碑为业。由于严家聘吴昌硕,陈半丁得以结识,并得其指教。陈半丁在其《手书自述》中谈到吴昌硕:“旦夕得同室深研有十年之久,获益匪浅。”同时也问艺于海派名家蒲作英。
由于吴昌硕时常往任伯年处补习人物和禽鸟,陈半丁也借此得到任伯年这位前辈的提携和真传,但“惜乎未及一载而亡”。虽然从学时间较短,但陈半丁认为任伯年“讲究结构,用色舒服,用笔巧妙,这是同时代画家所赶不上的”。当时海派四大家,除虚谷无缘亲见外,吴昌硕、蒲作英、任伯年均与陈半丁过从甚密,得受艺奥。
在海派诸家中,吴昌硕对陈半丁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陈半丁在“小长庐馆”拓印时受“浙派”印风影响,从学吴昌硕后,与其朝夕相处,手摹心追,逐步承袭了吴昌硕“钝刀硬入”之法。
陈半丁有一枚“陈年”印,刻于1898年,系由吴昌硕拟印稿,半丁刻成,边款曰:“二字缶老为余篆也,戊戌十月半丁记。”顶款为吴昌硕所落,曰:“半丁道人自作。”这是吴昌硕与陈半丁第一方合作之印,开启了“吴篆陈刻”的新模式。吴昌硕印风得到传承的同时,陈半丁的篆刻技艺勇猛精进,几可乱真。1915年,陈半丁刻“半翁”,水平已臻纯熟,自己也忍不住在边款里感叹道:“半丁治印,近吴缶老。乙卯,冬日。”启功先生也曾说:“老先生(陈半丁)平生最佩服吴昌硕先生,平时谈艺,没有不提到缶老的……真如古人所谓‘寤寐受业了。”
当然,吴昌硕对于这位后学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曾说:“半丁旧友性嗜古,能刻画,写花草人物直追宋元,近写罗汉变换百出,在佛法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1906年,吴昌硕嘱陈半丁临摹《吴昌硕先考妣图》,为此后吴家每年春节祭祖所用,至今为吴家所珍藏,也见证了师生之间的厚谊。
1906年,30岁的陈半丁受北派画坛盟主金城之邀北上鬻画,最初三年并无起色。1910年,请乃师吴昌硕来京助力。是年,吴昌硕应邀来京,并为陈半丁在琉璃厂撰写《半丁润例》,为其刊“抱一轩”“晴山”“我无为”等十余方印稿,继续“吴篆陈刻”的模式,陈半丁说:“邀吴缶老来北京盘桓数月,与吴观岱、贺履之、陈师曾相处互助,较前起色。”吴昌硕的极力推崇以及与吴、贺、陈等的交往使陈半丁在北京的鬻画局面有所改观。
当然,金城之所以力邀陈半丁北上除了陈半丁的确画艺卓荤外,也许还与陈半丁乃吴昌硕、任伯年的得意门生有关。金城希望通过引入海派新风来改观传统北派的风貌,也开启了画史上著名的“南风北渐”之潮。当然也有学者(朱京生)认为,这是北方画坛“广大教主”(金城)主动“引海润京”。其时六十余岁的吴昌硕北来是不现实的,而陈师曾此际正在日本留学,王一亭八年后才与吴昌硕相识,王梦白及后来众多“吴门”弟子也尚未及门,所以陈半丁是不二人选。
南風北渐,就不得不提到“二陈”(陈半丁、陈师曾),二人生于同年,初识于1917年,这一年,陈半丁受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邀请,担任中国画教授,二陈共同商议在北京大学创办书画研究室,后因经费不足而未能成功,但二人引为知己,一起参加美术社团、书画雅集或合作绘画。1920年,二陈与萧谦中、贺履之、徐燕荪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旨在“精研古法、博采新知”。遗憾的是,陈师曾在1923年便英年早逝,二陈的交往年仅六载便戛然而止。
其实,齐白石也是通过陈师曾结识陈半丁的。齐白石在《壬戌杂记》中说:“半丁居燕京八年,缶老、师曾外,知者无多人,盖画极高耳。余知其名,闻于师曾。……见其人,则如旧识。”齐白石与陈半丁订交深厚,齐白石的第三子齐良琨也曾师从陈半丁习画,且陈、齐二人篆刻均受吴派印风的影响。
1909年,经金城引荐,陈半丁结识了尚在梁格庄守陵的肃亲王善耆,后善耆隐居旅顺。善耆劝其入部为官,半丁婉言谢绝,并刻“清风高节是家传”印以自勉。1922年,善耆病危,陈半丁奔赴探望,病逝后,陈半丁不辞辛劳为其筹款安排灵柩返京安葬,为艺林称道。
此外,陈半丁在教育方面也积极响应“新文艺政策”,在坚守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结合主旋律创作,赋予中国画以价值重塑和文脉延续,推动中国画的革新。陈半丁还与叶恭绰一起推动了北京中国画院的成立,培养中青年画家,予以共爱共立,来发展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走上艺术新建之路。陈老坚守书画阵地,提携青年,奖掖后学,这是一名老艺术家的坦荡真诚和家国情怀。
编辑: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