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政策是2019年中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的走向以及效果一直受到各方关注。近期,中国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已经陆续披露。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万亿元,同比增长6.4%,与上年四季度相比持平。从这一结果来看,2019年中国的经济开局平稳,并没有延续去年以来GDP季度增速下滑的趋势。6.4%的增速也基本符合2019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表明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宏觀调控措施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宏观调控措施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隐患。如楼市“小阳春”,CPI快速上涨等。随着这些负面影响的出现,相关的调控政策走向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由此对于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也该换个视角重新审视。
按照官方口径,2019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开局平稳”。虽然增速较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下降了0.4和0.2个百分点,但是总算刹住了自去年以来的下跌势头,而且多项重要指标都出现了明显的反弹。
例如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3%,其中3月份增长8.7%,相比于去年下半年,呈现出了明显的回升态势。此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等也都出现了明显的向好趋势,走出了一条U型反弹线。
从产业结构来看,一季度第一、二、三产业的GDP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7%、6.1%和7%。其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最高,增速最快,对经济的拉动力最大。这表明我国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成效。从细分领域来看,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两位数,达到21.2%,为增长最快的领域。这也与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现实情况相吻合。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在优化。
外贸方面喜忧参半,可喜的一面是3月份的出口增速同比增长了21.3%(人民币值),扭转了此前的下跌趋势。令人担忧的一面是进口增速继续下滑,维持负增长局面。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扩大进口,包括2018年11月初我国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重申了扩大进口的主张。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进口贸易额就持续下滑,数度跌至负增长。从数据来看,政府扩大进口的主张似乎并未实现。
出口增长、进口下滑使得我国的外贸顺差进一步扩大,通常意义上而言这是好事。但是进口贸易额的持续下滑可能也反映出了中国经济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进口贸易额的下滑可能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国产替代进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中国人的购买力增速在放缓,使得进口贸易额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
一季度GDP数据总体而言好于市场预期,6.4%的增速表明中国经济并未陷入下滑的旋涡,同时也表明宏观调控政策正在起作用。但是在经济企稳的同时,楼市、股市的回暖,以及居民消费价格(CPI)指数的上升不免令人担心宏观调控政策重回“大水漫灌”的老路。
楼市和CPI这两个方面直接影响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比较敏感的经济领域,因此也受到普遍的关注。由于一季度这两个方面数据的显著上升,也带来了一些悲观论断。一是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二是物价上涨带来通货膨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3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3月份一二三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出现了普涨。3月份65个城市房价出现上涨,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进一步扩大。同时一季度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出现明显的加快趋势,其中一季度的住宅投资同比增长17.3%。
与此同时,不少热点城市的土地拍卖市场也开始升温,许多房企开始溢价拿地,一些仅仅在半年前还无人问津的流拍地块纷纷拍出高价。4月10日,旭辉在四川简阳市拿下一块商住用地,5620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刷新了当地最高地价纪录。在三个月前这还是一块流拍地,当时的起始楼面价仅4000元/平方米。
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从信贷层面也能够得到印证。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末,住户部门的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较2018年底增长了1.54万亿元,增长提速明显。这部分贷款主要投向了楼市。资金流入楼市,就意味着流入实体经济的钱会减少。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随着楼市回暖,人们对于货币政策重回“大水漫灌”老路的担忧也在变强。从而导致人们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产生怀疑,进而对于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产生怀疑。
另外,一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增速明显加快。直接影响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由于受到2018年“非洲猪瘟”对于生猪价格的影响,猪肉在近期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多数行业人士认为“非洲猪瘟”对猪肉价格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发力,而猪肉对于CPI的影响又比较大,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CPI或许会承受较大的上涨压力。这一点也是人们担心的问题之一。
对CPI问题的关注点除了猪肉之外,非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同样值得关注。3月份,在影响CPI上涨的因素中,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0.8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1.46个百分点。其中非食品价格上涨对CPI上涨起主要作用。在这中间,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价格又对非食品价格上涨起主要作用,这几项合计影响CPI上涨0.94个百分点,超过了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涨幅。表明服务业产品的价格在上涨,这背后可能是人力成本、专利成本的上升。
楼市的上涨让人们对于宏观政策的效力以及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前景产生担忧,CPI的上涨让人们对日常生活、消费等短期前景产生担忧。这两个领域的显著上涨无疑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
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9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两大关键数据增速反弹,均超预期。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81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8.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4万亿元。这两个数据的超预期表明一季度货币政策偏松,符合市场的判断。但是也引起了部分人对于货币政策重回“大水漫灌”老路的担忧。尤其是伴随着楼市回暖和CPI上涨,这种担忧更加强烈。
同樣在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9年第一季度例会在北京召开。一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都被业界视为下季度货币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此次会议上着重强调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一表述与此前会议的表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提法。联系到一季度大幅增加的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这一提法的改变普遍被解读为货币政策收缩的转向。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二季度央行会再次降准,由此可能也要落空。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传递出的货币政策收紧信号,也被视为宏观调控手段的一种适时微调。也是对市场过热情绪的一种降温,尤其是为防止资金流入楼市打了预防针。
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另外,据新华社4月19日报道,住建部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2019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对部分热点城市住宅销售回暖、土地市场热度回升,需引起高度关注。并对2019年第一季度房价、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楼市几乎形成了一种迷信,即相信房价只会涨不会跌,或者有涨有跌但是最终还是会涨。每一次经济增长遭遇困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转向宽松,人们就会出现楼市一定会涨的惯性思维。这种惯性思维往往导致原本应该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入了楼市。面对一季度楼市的“小阳春”,多层级、多部门一齐传递出了扼制“炒房”的信号。这将有利于打破人们对于宽信用周期下楼市一定会涨的惯性思维,也将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