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视角下MBA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机制设计

2019-05-22 08:02王庆金李如玮魏玉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

□王庆金 李如玮 魏玉风 苏 杭

一、文献综述

在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号召下,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网络化、开放式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向国家创新创业事业发展持续输送高级管理人才,MBA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开展改革创新,实现人才分类协同培养,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对于高水平多元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创新创业战略的实施、互联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才协同培养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不同学者对于人才的主要培养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Kelly(2015)认为高校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因为高校是人才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Becker(2004)却认为由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所以更加强调高校之外的组织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一致的观点:人才培养的最佳方式是高校与相关组织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分类培养[1~2]。国外人才分类协同培养较为成熟,美国通过建设工程和应用研究中心等、英国通过“高等教育创业计划”等、日本通过发展官产学研技术创新和研究联盟等实现对人才的分类协同培养,并且各国都颁布了相应的倡导协同培养的法律,给予高校和相关组织以极大的支持。在现有研究和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陈浩等(2014)和张宝歌(2015)分别分析了国内人才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3~4],李祖超等(2013)指出我国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设计应该在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式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适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协同培养机制设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科研平台搭建以及有效载体构筑等[5]。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通过对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协同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系统观视角下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机制,并以青岛大学MBA人才培养改革为例进行对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应用分析。

二、MBA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分类协同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MBA人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高水平管理人才。从MBA学位设立之后,我国就将其定义为一种专业学位,并对招生来源和高校培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各高校MBA专业面向全国大中型企业招收学员,加强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层人员对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管理实践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表明,我国在MBA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创业全面推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等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在我国的MBA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分类协同培养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系统观视角下的人才分类协同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未达到。MBA作为一种应用型专业学位,目的在于培养理论支撑过硬同时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受到传统研究生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这种根深蒂固思想的影响,MBA课堂教育过分强调理论分析和知识传承,缺乏与实际相联系和开拓创新精神。另外,MBA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具备担任高层管理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MBA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是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实现MBA人才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也不能充分培养企业管理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学员培养质量难保证。目前,我国具有MBA教育资格的院校考虑到学员在职这一特征,将MBA课程通常设置在周末,学员工作学习连轴转,甚至有部分学员家在外地或者在外地工作,公司学校来回奔波。受到时间压力以及精神压力的双重影响,MBA学员上课时状态不佳,课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上述种种原因影响到MBA毕业生培养质量。

(三)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协同培养逐渐成为人才培养方式的主流,高校不再是唯一人才培养的基地,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建立合作关系并达成一致目标: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优的高水平管理人才。但是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目前仍处于摸索改进阶段,发展不够成熟,实施范围不够广泛,尤其是对于非全日制的MBA学生,协同培养机制更有待于完善。

三、系统观视角下MBA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机制设计

(一)MBA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模式。MBA人才是以促进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为目标培养的能够切实解决行业企业成长问题的高水平管理人才,所以MBA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应具有开放性、协同性、多样化特征。高校必须加强开放性,与政府、企业、其他院校、中介机构等主体进行深入合作,各主体自上而下推动、自下而上协同,实现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各主体之间的共享,促进该协同体系的全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合作,最终提升MBA高级管理的人才理论与实践能力。第一,高校与高校协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依托各高校学科优势、专业优势,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组建跨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培养MBA人才。第二,高校与政府协同,搭建人才协同培养平台。政府为高校人才培养制定专门政策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还为高校提供机会开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科研项目,搭建多维度人才协同培养平台,为MBA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创新创业政策。第三,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MBA人才来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可以让高校及时获得市场发展信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人才。第四,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实现优质科研成果共享。高校能促进教学力量与科研目标相结合,在科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推进科研创新型MBA人才培养。

(二)MBA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机制设计。

1.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政府通过制定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高校等各个主体给予优惠和补贴,鼓励各协同主体建立协同关系,推进MBA人才培养。同时,政府应打破高校与各个主体之间的制度壁垒,推进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协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2.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渗透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安排,充分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培养高水平创新型MBA人才。另外,高校应聘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成功企业家等专设相应实践课程或高端讲座,培养一批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精英教师,完善高校MBA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3.完善协同创新培养平台。MBA人才协同培养的关键在于找到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主体之间合适的结合点,以符合各方利益诉求、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的模式进行MBA人才的协同培养。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围绕高校科研项目、企业研发项目等展开,一方面可以深化高校“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达到人才培养服务于企业的目的。科研院所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最前沿的科研动向,高校综合市场信息和科研信息,促进MBA人才培养方案的与时俱进,使人才能够适应并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对MBA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机制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MBA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机制设计

四、系统观视角下MBA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分类协同培养系统优化

(一)MBA人才分类协同培养系统运行效率评价。基于系统观视角,本文通过分析2015~2017年“2011计划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数据,选取具有MBA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校,对MBA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系统投入和产出等维度构建评价指标,运用DEA模型,分析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比率,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各高校MBA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分类协同培养体系中,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差异较大,少有高校为DEA有效,并且大部分高校的投入产出效率处于规模递增阶段。

表1 MBA人才分类协同培养系统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指标

(二)MBA人才分类协同培养系统优化。

1.目标优化。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形式的差异与速度的不同,对社会管理人才需求也不一样,造成MBA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存在诸多差异。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的MBA培养目标,发现创新精神成为高校MBA人才教育的重点。基于此,培育具有较强的“MBA精神”和数理分析能力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成为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协同培养的主要目标。

新常态的背景下,电商冲击下的连锁零售企业不仅需要创新商业模式,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双重拓展。不仅如此,电商冲击下的连锁零售企业还可以与天猫、淘宝、美团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积极构建电商企业配送中心,降低开发业务成本,增长新的利润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性能力,在与时俱进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2.招考优化。打破传统的招生模式,对报考的MBA专业

学位研究生进行严格的筛选,明确高校的培养目标。根据以往招生经验,融入高校独特的MBA教育文化,促进生源质量的不断提高。扩大招生宣讲工作,对具有明显科技创新精神的企业或团体,加大教育宣传。

3.协同培养机制优化。促进政产学研的协同运作,建议具有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MBA培养院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院校等的联系,不断完善对MBA专业人才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一方面,在政府的主导下,促进高校联合企业进行课题项目研究,融合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MBA人才的管理经验,探索先进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促进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合作,培育具备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及适应职业发展等职业实践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4.协同培养模式优化。建立弹性培养制度,创新协同培养模式。第一,通过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对优秀MBA研究生,进行脱产教育;第二,建立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课程体系,增强学位的“专业性”;第三,加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MBA专业学位研究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案例研究

青岛大学MBA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分类协同培养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具备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及适应职业发展等职业实践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对研究生人才实施分类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了青岛大学MBA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根据对MBA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教育改革的宏观把握与对本学科实际教育情况结合提出分类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根据不同职业需求定位,建立差异化的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MBA培养体系,制定职业胜任能力质量评价制度,进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的差别化培养。

通过实施协同培养模式,充分整合MBA现有资源,加快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程。通过建立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培养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增加了MBA专业学位教学资源,有效解决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上存在的师资队伍、教学实践等资源不足的困境,有利于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分类培养。

基于系统观视角对MBA专业学位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分类协同培养机制,同时关注培养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实施动态的监管和考评聘用制,并针对系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动态优化设计。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