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嘉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大招生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对高职院校技能型毕业生需求量大,但就业要求也更为细致,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这对于职教教育既是机遇的挑战,也是变革的思考。随着“95后”、“00后”开始成为高职院校入校生的主力军,根据2017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报告指出,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前三位的分别是:自主独立意识、敢于冒险创新、迷茫无明确目标。这带给高职院校的最大反思是如何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并将至运用到实践中。
(一)高职院校学涯时间短,学生自主探索职涯意识薄弱。国家普招高职院校学生,学涯时间为三年。根据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心理上需要有所适应和调整,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为2.5+0.5模式,这导致学涯时间短,而学生在校期间也缺乏对自我认知的实践和意识,在大三直接被推入社会,走进职涯,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在转换单位和岗位之间探索职业目标,易产生疲惫感和迷茫感。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未成体系,零散化、结果论职涯指导。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得到重视,但教育模式没有体系,更多的是零散化地开展讲座、参观企业、举办活动等方式对学生开展职涯指导,这样零碎的活动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系统认识职涯理念。同时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仍停留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上,重在提升学生求职能力,从结果论出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学测评和日常咨询环节缺乏。当前高职院校也多购买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认知测评软件,并要求学生自我测评,认知自我,但职涯测评结果解析工作很多高校多有遗漏,没有专业指导让学生对测评结果结合自身进行消化。同时高校现多开展普及性职涯教育,忽视学生差异性,没有将一对一日常咨询落到实处,缺乏职涯指导案例,容易陷入无水之源的“书本论”教育陷阱。
(四)当前职业规划教师指导资质参差不齐。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重视时间为近十年,当前负责指导的教师多为辅导员或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辅导员作为一线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案例较多,但辅导员是全面负责学生工作的群体,缺乏对职业生涯系统理论学习。而校就业指导中心理论学习较全面,但缺乏实践经验积累。这一现象也是国内高校普遍现象,指导资质的不全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
(一)进阶式指导学生职涯规划。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创新设计三个进阶式主题: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实践;系统、规范地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设计研究,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软件让学生评估自我、认知自我;通过就业数据分析、网络资料收集等静态职业探索和走访企业,与目标职业人物访谈,进入企业职业体验等动态职业探索相结合,真正探索职业,知己知彼。在最后阶段,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让学生“走出去”,走进企业开展“订单班”等顶岗实习实践环节和让企业“走进来”,走进校园开展职涯指导,让职涯无缝对接企业。
1.职业认知。在大一入学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首先要解决的是认知自我。第一,通过访谈法、分组讨论法等方法进行自我认知模块的非正式评估,从人出生到当前,每个人都会经历对自己职业生涯起关键作用的正向、负向事件,通过梳理理清缘由。第二,通过北森职业生涯网络测评,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试,通过系列测评了解自己,让学生产生生涯设计的意识和萌芽。
2.职业探索。在进入大二后,随着专业课程的日益增多和学生渐渐适应大学生活,了解自己内心需求。进而开展职业探索设计环节,带着对职业环境的好奇和“不知”开展探索,通过课程设计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堂实践环节,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三个“1”职业探索作业:1次招聘会体验、1次企业参观、1次职业人物访谈。另外,借助学校职业生涯节平台,开展就业指导讲座,邀请企业人事讲解行业发展和就业形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搜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数据,在静态上进行职业探索,并进行SWOT分析和制定策略,分阶段设定奋斗目标,踏实实现职业目标。
3.职业实践。通过大一职业认知自我、大二的职业探索环境,进而在大三结合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开展职业实践阶段。在职业实践阶段,首先根据前期认知和探索,进行人职匹配分析,从入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成就、晋升发展四方面进行确定目标企业和岗位。确定目标后提升自身求职能力,加强简历制作的针对性和美观性,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的学习。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解释为“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与之相关的活动。”职业指导不等于找工作,也不是短时间的工作措施,而是一个过程。“大学生生涯班会课”课程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二是进行职场体验并分享;三是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培养。从多方面做好未来职业生活的调整而做准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初步按照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实践三个阶段规范、系统、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引用大学生职涯学涯课程,以课程的设计为思路,结合主题活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二)主题设计生涯班会课教育模式。
1.“生涯班会课”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根据调查研究,高校团辅活动的人数应控制在30~50人之间效果较佳,因此生涯班会课以班级为单位,一是可以控制有效人数,保证参与质量,二是根据专业分类,更方便地开展职业环境探索模块的讨论和参观活动。根据进阶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引用大学生职涯学涯课程,以课程设计为思路,结合主题活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制定各阶段班会课主题,以第二课堂的活动充实第一课堂知识点掌握,如表1所示。
2.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专业个性化指导。第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平台建立,成立高职院校职涯规划专业指导专家团队,建立线上职涯热线——8小时导师坐班制度,与学生无缝对接,给予个性化指导,利用QQ、微信等多媒体途径,解除学生职涯困惑,同时也扩大职涯指导案例库,提升导师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第二,借助学校场地,进行线下指导,针对就业困难人群,例如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工科类女生等特殊人群,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援助活动,真正将职涯规划教育模式不留死角。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解释为“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与之相关的活动。”职业指导不等于找工作,也不是短时间的工作措施,而是一个过程。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初步按照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实践三个阶段规范、系统、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引用大学生职涯学涯课程,以课程的设计为思路,结合主题班会活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创新设计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一)过程化创新。分阶段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过程,进阶式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是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原则为方针,依照大学生成长规律,分析高职学生的入学层次和就业特点,设计进阶式人才培养计划。
(二)主题式创新。将在校的三年时间分为三个节点,每个节点从学生三阶段的学涯心理出发,与课程安排相结合,设计进阶式主题: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实践,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逐步探索工作市场,通过权衡利弊作出职业决策并付诸行动。
表1 各阶段班会课主题
(三)实践性创新。分专业开展“生涯班会课”,以班级为单位增强职涯理论普及率,重点培育自身特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设计,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实践搭建平台,在实践中融合理论,在实践中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