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建国
据挖贝网统计,仅2019年春节前的几个交易日,A股有129家公司发布2018年度因商誉减值的预亏公告。这些预亏公司主要集中在“中小创板块”(中小创板块93家;主板36家)。从已公布的82家公司商誉减值额就高达768亿元(还未包括未公布亏损的47家),这些增加的减值就是公司减少的利润。这82家公布的减值亏损,就相当于创业板2017年全部利润的80% 。这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财产损失,而且导致资本市场剧烈动荡。
而值得关注的是董监高减持,上述129家预亏公司,就有66家在2018年进行过董监高减持。特别在2018年股市低迷、市值大幅缩水情况下董监高们却在持续地减持套现。又据私募排排网统计,在春节后的2月11日到2月19日的7个交易日,又有86家上市公司高管减持,金额高达13.21亿元。与去年同期7个交易日相比,减持比去年同期2倍还多。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对那些业绩暴雷的公司,部分上市公司高管早在业绩“炸雷”前实现了胜利大逃亡。而这些巨额减值同时又有高管大幅减持股票的公司,几乎无一例外都与商誉有关。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和成因很值得深思。
实际上,商誉作为公允价值会计的代表已在报表中存在多年,公允价值会计存废之争一刻也未停息,来自象牙塔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应社会需要而生的“历史成本会计”争议更是长期存在。前证监会主席周小川(2009)就曾指出:“公允价值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公允价值较之于历史成本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二是缺乏在非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的指引加剧了市场的动荡。….会计准则中缺乏对此类情况的具体指引,…使得会计主体不得不按照不合理的市场价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加剧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会计准则仍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对商誉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和纠正其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这不仅关乎会计行业的发展和声誉,更关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就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簿记-当作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越是变得必要。”这是马克思从“近代的社会经济的连动法则”高度对簿记(会计)功用做出的概括。它提示我们: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会计要对经营权下的经营行为实施“过程的控制”,对经营行为下的经营成果要进行“观念总结”(反映真相),而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越是变得必要。”但是,经笔者观察和分析,商誉的会计处理并未发挥出会计应有的社会功用。
所谓“商誉”,简单说就是上市公司股权收购中的溢价部分。何为溢价?简单举例就是一个上市公司用1000万元购买了另一家价格只有100万元的资产(净资产)的公司,上市公司多花的900万元就是溢价,这一溢价就是报表中的“商誉”。
商誉从形成上看,是用上市公司资产购买的,是管理层认为收购资产未来将有增值预期所支付对价,是用上市公司资产支付对价并用来证明自己预期的合理。从商誉减值上看,也是管理层认为,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商誉应当减值,并通过减少当期利润所做出的调整。纵观商誉形成和减值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在股份公司这种典型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情况下,收购方与被收购方都存在“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动机和机会:
首先,从机构和组织层面看,并购前虽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交易,但并购后也将变成同一家机构之间的交易,被收购方成为了收购方的子公司受收购方所控制。本质上,只是在成交这一时点之前处于“非同一控制”下,而很多交易是跨越交易时点进行的总体性安排。
第二,从人员层面看,许多交易中出让方虽股权脱手,但仍然是被收购企业管理层成员,有些成员甚至还进入收购企业管理层。
第三,从收购业务本身看,大部分交易也是“协议收购”方式进行,价格博弈机制较弱,而在出让与受让双方都有套现动机的条件下,价格公允性几乎丧失殆尽。
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A佩顿、AC利特尔顿在《会计准则绪论中》曾明确指出:“在并不真正独立之买卖双方,其交易价格之决定,并非自由讨价还价之结果。则其所谓‘价格’者,自认为可靠。关于以往企业合并改组等事项,其新旧组织间之关系,往往仅如一人之左手与右手,….但如有个人因素或其他营业以外之作用,则不能不发生问题矣”。可见,早在80年前,WA佩顿、AC利特尔顿对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早有预见。而经过近百年的演化,这种问题不仅没能控制住,反而以商誉形式出现在现代企业会计报表中,不得不令人深感遗憾。
这种机构不独立、人员不独立、当管理层和实际控制人自身利益也在其中的情形下,就会让收购变成了事实上的“左手倒右手”的交易。
在商誉的形成与减值形成过程中,从形成上看,一般并购双方先谈好价格区间,然后再找中介机构评估验证价格“合理性”并在评估后实施;从减值形成看,是在年度报告(或中期报告)中做出处理,通过“减值测试”来完成,让所购资产“价值”回归价格。
在确定“成交价格”和“减值数额”过程中,价格的市场条件是否具备?相关机构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而就减值来说,虽然准则规定减值损失要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示,但对广大投资者而言,对包括金融工具在内“难以破译的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报表中却又很难理解。这种情况下就给操纵利润以可乘之机,且还助长了中介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企业以1000万的价格,购买了100万资产。但只有100万元的资产属于历史成本,并已经作为资产列示在报表中。既然100万资产已作为一项资产列示,再以900万列示商誉资产就是重复的;而900万有预期性质的商誉,在企业存续期内最终要被减值抵销或者在清算时处置。为何能抛开减值和最终处置,又单独将本身就具有减值预期的资产再次列示为资产?既然最终要被减值抵销或在清算时处置,为何不在它形成时就抵销掉或处置?而存在并购后新旧组织将合为一家、新旧组织人员将成为一套班子,在有共同“套现”利益存在情况下,这种会计处理实际上是给操纵利润敞开了口子,留下了财务欺诈的空间。
鉴于上述(一)至(三)项之基础性原因,资产出让方净赚900万完成套现,并购重组消息一出股价大幅上涨,管理层和经理人可借机套现手中部分甚至全部股票,而将这个“溢价的锅”便甩给了上市公司(如某影视公司的操作就是实例)。并购后新旧组织将合二为一,被并购资产的管理层再配合收购方完成套现。这样,在共同利益驱使下,交易中“价格博弈”的市场基础将丧失殆尽。在这种并购模式下,管理层可频繁运用此法与有关机构(庄家)、被收购单位共同作弊,披着准则外衣,通过不断花样翻新的各种所谓并购,一方面,利用商誉的形成实现出让方套取上市公司资产(也不排除又管理层的与出让方的内幕交易);另一方面,利用股票价格波动与庄家合谋操纵股价实现自身股票套现。
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中曾明确指出:“会计的基本目的是使成本(努力)和收入(成就)的期间配比成为可能。这一概念是会计理论的内核,而且是有关会计争论的固定基点。从本质上看,其基本目的应当是在会计程序中的控制因素。”
而商誉的会计处理本质上是未对“配比”实施会计控制,进而造成包括“助涨助跌”顺周期现象在内以下三大问题:
首先,让“努力”与“成就”不配比。这种在市值上“成就”并非是企业自身经营业务“努力”的结果,而是并购题材产生的效应。一方面因商誉溢价未一次性进入损益(未形成亏损)就更使“成就”凸显,让“顺周期助涨”效应产生;另一方面并购完成题材失效再去减值,又让“负成就”凸显,导致“顺周期助跌”效应产生。而在股市低迷时,管理层借机减值的理由又是那么冠冕堂皇(股票市场大势不好)。这就让虚增溢价回归价格的同时,又将责任推给了市场,“顺周期”现象也由此而生。
第二,让企业真实收入与成本不配比。商誉的减值将企业基于自身业务的努力所形成的利润(或亏损)被掩盖,让利润(或亏损)被减值所切割,分属于不同的减值期间,造成企业基于自身努力形成的收入与成本不再配比。进而让投资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认清基于自身业务形成的利润是多少,无法判断基于自身业务企业成功与否,无法进行相关决策。
第三,促使“价值投资者”离开了长期持有行列。价值投资者在顺周期现象的投机利益诱惑下,也参与股票投机中来。股票的暴涨后必然导致暴跌这是市场的规律。在股票暴涨中,不少准备长期的投资者改变策略,将部分股票抛出以后再寻机会买入(简称做T),甚至有的投资者(因有存量股票)选择在当日做T以摊薄投资成本。但这些投资者有时却因抛出股票后仍然大涨(踏空)而放弃了该项投资,离开了长期持有者行列。
“市盈率(P/E)、市净率(P/B)、净资产收益率(ROE)”三大指标是判断效率和效果的最重要的核心指标。这些指标一方面用于判断自身投资的效率和效果,做出是否投资、是否增减持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用于判断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而商誉数据即对应资产,又对应利润和净资产,数据的丝毫变动都会对这三大指标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而商誉导致的利润不确定性以及数据有可能被管理层操控,会让这三大指标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按目前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实际上是未对利润数据实施控制。让商誉报表金额、利润数据变成了管理层和实际控制人的“自弹自唱”。可利用商誉减值变动导致的利润数据变动,以及信息不对称性来减持套现或增持抄底。这样,商誉减值就变成了一个利润调节器,给管理层、“庄家”合谋操纵股票和套取上市公司资产以机会。
在商誉减值过程中,可通过“何时减值”、“减与不减”、“减值多少”、“减值公告时间差”、“增持股票公告时间差”等信息的不对称性,让股价上涨和下跌。并借此机会来吸引投资者“接盘”,或者通过“砸盘”手段迫使投资者抛出股票(割肉)。这种情况下,让不参加管理的投资人,以及准备投资于企业的投资人无法基于会计信息进行判断,无法让他们来判断“我的利润是多少?”或“他的利润是多少?”,进而构成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全面误导,让他们对企业真实经济活动形成全面误判,让会计防止欺诈在内的一系列会计功用丧失。
而利用减值操纵股价的行为,某些上市公司更是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商誉减值一般在年底进行,在年报业绩预告公布前,投资者根据1-3季度的公布业绩,预判公司年度利润可能较高。这时,管理层会配合庄家的“市值管理”先行拉抬股价(让投资者认为业绩可能真的较高),许多中小投资者基于1-3季度业绩以及股票上涨的趋势跟风买入,这时,管理层和庄家可借机套现一部分股票。之后,再发布“商誉减值”预告,导致股价开始大跌,中小投资者深套,有些股民不忍被套“割肉”,这时,庄家既可以“抄底”,也可用手中存量股票继续“砸盘”,致使股票继续下跌,进一步促使被套但仍存幻想的投资者“割肉”,当很多投资者认赔出局,且股价跌倒一定程度,庄家再行“抄底”(慢慢地不露声色地“吸筹”),筹码拿足后,管理层冠冕堂皇地以“维护市场稳定”名义宣布“增持”,来吸引中小投资者再次跟风,庄家再反手抛出,又一波“韭菜”被收割。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商誉减值额的不确定性,可以三番五次对股价施加影响,对投资者实施侵害。
关于管理层控制财务报告数字问题,早在2002年2月26日美国证监会前主席会计师舒茨在证词中曾明确指出:“现在企业对外报告的数字是由管理层决定的,外部审计师对它们所做的估计没有钳制的能力。…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资本化借款费用等根本就没有市场价格的东西都被列作了资产。…管理层自行决定各种预计负债金额。这种制度安排导致的后果是盈余管理的日益猖獗。…盈余管理是美国的灾害,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的很相似。…作为对比,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推出的一大堆繁冗的规则,导致财务报表无人能懂,而公司管理层却能够用之于赌博”。
可见,包括商誉减值在内的公允价值会计的这类危害并非只在中国有,美国早在2002之前就已存在。
这正如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蒂夫·基恩在《经济学的真相》一书中所说:“经济理论不仅令人难以接受,而且谬误显而易见。经济学家沉醉于貌似不可战胜的市场经济的光芒之中….给政策制定者们以错误的信心,使他们废除用以限制市场不稳定性的重要制度。”
2018年11月16日,我国证监会发布的《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提示投资者关注“商誉”风险,但这些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商誉数据被管理层控制的现实仍然存在,管理层、实际控制人操纵利润机会仍然存在。
公允价值会计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二者之争议在于是按历史成本还是按公允价值核算的问题。其争议的核心和本质在于:会计数据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争。
首先,从会计社会功用看,利特尔顿曾指出:“会计是应社会需要而生,因为其功用在于明确责任,防止欺诈,指导产业,确定权益,解决企业中最本质的问题-我的利润是多少?帮助政府进行财政运作,指导企业经理人员努力保证效率….浪漫主义作家斯科特曾宣称会计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歌德认为,簿记是人类思想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以看出,会计之所以当时受人尊敬,是因为会计应社会需要而生的这些功用得以真正发挥,让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具有确定性的会计信息。换言之,当今会计如要真正发挥出这些功用,就不会被加上“欺诈工具”的污名。
其次,从会计基础理论看,商誉数据是公允价值的一种本就不属于会计,本就不该进入会计报表体系。AC利特尔顿在其所著经典会计著作《会计理论结构》中曾明确指出:“…更确切地说,会计的基本问题是价格(财富的数量方面),而不是价值(财富的质量方面)。…在会计之外还有许多经济真实性,特别是关于人们对周围环境变动的反应,以及他们对不同商品和服务做出选择(计价)的真实性,经济学中价值有很多种解释,对‘价值’怎样形成的真象,以及人们关于价值随商品价格或劳动工资变动而变动的观念,都有很多种解释,所有这些都不属于会计,但它们对管理可能极为重要。…会计也有自己的经济独特性,他所处理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着重处理财务和服务的价格而不是像工人那样处理财务和服务本身。会计上之所以利用价格,是因为价格能作为实物财产和实际服务的数量表现(以便记录),因为价格可以表示某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生产效率必须是通过记录可以被追溯的。”
不仅如此,我国著名会计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就也曾明确指出:“将公允价值计量与确认相结合的公允价值会计无用,因为它是估计数字,估计数字若在资产、负债、权益( 净资产)和收益中确认,这就歪曲了财务报表的数字( 真实数与估计数相混合,已实现的收益与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相混合) 。
第三,从宏观经济上看,1990年11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给美国证监会主席布里登的信中曾指出:“制定会计方法时应着眼于测度企业的目标或战略的成果,而不能为会计而会计…将贷款这样的资产盯住市价,以反映其当时的清算价值-这听起来很有趣,但它根本不能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运营是否成功。…银行业监管规则1938年以前是要求银行采用市值会计,但银行监管当局注意到其负面影响,遂于1938年停止在报告中使用市值会计。若将市值会计用于表外项目也有很多潜在问题。…联储强烈建议全面研究市值会计的潜在问题并予以妥善解决,如此,方可谈论推广问题。否则,它可能招致谴责。”
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蒂夫基恩曾在2000年就预测到全球性经济危机。他在2000年《经济学真相》中曾指出“经济学理论存在内在缺陷,将发生经济灾难。…经济学理论必须经历一场迟来的革命”。正如他所料2008经济危机果然发生。而美国《2008年经济稳定法》才对公允价值会计做出近乎废止的决定,但为时已晚。
第四,从会计实务上看,美国会计注册会计师詹姆斯金更是在研究会计史基础上,在所著《会计简史》中做出令人震惊的结论:“….经过近百年的演化与发展,会计…已变成了财务欺诈的工具。”而会计成为欺诈工具原因,也正是会计数据和信息的不确定性。
可见,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日趋弹性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曾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质疑和反思,而中外资本市场上的血淋淋惨痛事实的原因,确有一个共同指向,那就是公允价值会计。
总之,商誉这一公允价值会计代表,从会计基础理论上所存问题可归纳为:
一是抹杀了会计的经济独特性。歪曲了财务报表的数字( 真实数与估计数相混合,已实现的收益与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相混合)。公允价值会计给会计规定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会计预测“不可预测”之事做了一件本就不该做的事。
二是让会计的功用发生了实质性下降。公允价值会计将价格和价值混为一谈(混合计量模式),它将会计真实性与经济真实性视为同类,混淆了会计真相与经济真相的区别,模糊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认知,无法实现会计的核心目的,并让会计灵魂丧失。
三是对信息使用者构成误导,让他们对企业产生了误判。公允价值信息容易成为股价操纵者的工具。纵观全球会计近30年走过的路,从1990年格林斯潘的提示,2000年斯蒂夫基恩之预测,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再到詹姆斯金2016年发人深省的结论,以及中国股市2019年春节前的“商誉暴雷”事实。商誉作为公允价值会计组成部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不仅不能发挥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反而恰恰证明了在理论上的不合理性和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危害性;不仅无法对现实问题做出合理解释,而且还抑制了会计发挥应有的社会功用。
总之,让公允价值会计数据进入会计报表体系,就是没有对公允价值数据进行有效的“过程的控制”,而问题的本质在于:数据的不确定性;而“数据的不确定性”又使会计“观念总结”歪曲了会计事实、掩盖了会计真相。在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会计功用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和实质性退化。
而上述所有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会计数据的不确定性和数据容易被操纵”,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包括商誉在内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和5G、6G时代的到来,以人工智能AI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对企业经营带来巨大改变,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海量的不确定性的信息将更快、更猛烈地显现在人们面前。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更需要会计发挥“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之功用来辨别数据的真伪,更需要会计当作数字经济信息的衡量基准,它可能不会像人们想象具有太多的功用,但它基本功用会像“时间的坐标”一样成为经济信息的最基本量度,更需要会计回归它基本的社会功用和发挥它基本的社会职能,让会计信息成为数字经济的定海神针。否则,会计如不能发挥出应用的功用,随波逐流地按照所谓公允价值会计随时、随事、随人的不同认识进行度量,不对它实施“过程的控制”,会计的“观念总结”之功用也就成了无本之木,进而会计最终真的演变成欺诈工具,那么,簿记(会计)-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就会葬送在公允价值会计手里。
然而,公允价值数据和信息固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它确实对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既然对管理重要,那么,会计有义务和责任对它进行有效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对它进行恰当的反映和披露。从上述分析可见,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公允价值数据本身,而在于将公允价值数据进入会计报表体系,在于数据的不确定性,在于给股票操纵者以机会和对报表使用者的误导。因此,解决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审计学大师罗伯特H蒙哥马利(1937)曾指出,...“这是他(会计师)的责任,在处理数字和发现事实之后,把数字加以综合,并清楚、简明和合理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真相,以便管理者可以阅读。”这一观点提示我们,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并非必须将其计入会计报表,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而会计学家WA佩顿(美)、AC利特尔顿在其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也曾明确指出:“本书所主张的严格遵照实际成本行事,只适用于财务报表主体的信息。在财务报表以外信息提供的种种信息,它不加以限制。会计应不限制有关信息的供给。脚注、括弧数字、增设金额栏、对会计科目做出说明以及类似方法,都可以用来表明重要的估计市值和其他相关信息,及其对报表中基本数字的关系。这些以市价为依据的信息只要是适当的标题,作为辅助材料而预以揭示的,本书认为应当提倡。”这一观点,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也曾指出:“在美国受重视做法还是历史成本会计,只有原始或实际成本才是可观的、可以核实的数据,除此之外,还没有令人信服的量度可用。”而葛家澍教授更是指出:“历史成本信息由财务报表提供较好,而公允价值信息由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提供较好。”。
可见,中外会计学家对公允价值数据处理早已达成共识,笔者深信,按他们的理念和思想方法去做,完全可以恰当解决公允价值会计问题。
此外,笔者注意到,有关商誉的处理问题,2019年1月7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表示:“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更恰当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有利于投资者理解。”
对此,笔者以为,解决包括商誉在内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不能就会计而会计,要从彻底消除公允价值会计社会危害,要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发挥会计应有社会功用出发,要从纠正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上的错误为原则立场,在坚持会计“经济独特性”基础上,再行提出具体处理办法。本文建议如下:
对商誉应采取历史成本计量,并以报表附注披露商誉信息的方式。具体说,是在保持现有财务报告“会计报表+报表附注”模式基础上,在报表附注中增加包括商誉在内的公允价值信息内容。也即财务报告采取“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公允价值附注”模式。
1.以发挥会计防止欺诈功能在内社会功用为目标,以提供能够判断企业“成功与否”的确定性的信息为目的。既然以“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就应在其形成时一次进入损益。否则,往往在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计至零”的目标过程中,在何时减值、减与不减、减多减少中仍有调节利润的可能,仍然不能解决利润的不确定问题;仍存在利用信息披露的时间差、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来操纵股价的问题;仍然存在信息使用者无法判断“我的利润是多少?或他的利润是多少?”的问题。因此,要以会计信息的确定性为目的,要以发挥会计应有社会功用为目标。
2.要对有关商誉的信息披露规则做出明确规定。要在报表附注增加反映和说明商誉详细情况的内容。披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并购背景、被并购资产详细情况、形成过程、行为依据、并购前后有关管理人员任职情况、所持股份变动情况、转让股份收益情况等各种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各种信息。
3.如规定采取非一次性摊销,应以限期平均摊销为措施。在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过程中应以限期平均摊销为具体手段。如果不是平均摊销与现行减值并无实质性差别,摊销还是依据减值测试的结果不过是换个叫法,换一个利润表项目而已,仍不能消除管理层调节利润的可能。而不以“限期”为约束,还是无法解决管理层对财务数据“自他自唱”问题,无法消除报表中判断企业经营效率、效果指标的不确定性,仍无法消除报表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隐患,无法消除管理层控制会计报表数据问题。而通过平均摊销,一方面让投资者清晰、简明地了解摊销期内企业利润构成情况,另一方面让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利润有个预判基础。
这正如利特尔顿所说:“承认财务报表不是会计的最终目的,而是改进财务报表的良好开端。其原因在于许多人需要了解企业的有关情况。财务报表远非最终结果,只是实现最终目标的一个手段,即实现会计真正目的的一个手段,如果财务报表不能有效地向有关团体提供信息,那么对原先企业数据的搜集、归类和验证工作就付诸东流了。”
总之,解决公允价值会计问题要从满足全体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在确保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策略与方法来解决商誉问题。
1.尽快推出商誉的处理办法。要特别关注中小创板块是商誉“暴雷”重灾区的现实,在“科创板”推出前实施新的商誉处理办法。以防止市场已出现的问题在科创板再度重演。
2.对增量商誉要一次性进入损益。在企业并购中出现的商誉,无论被并购与并购单位间是在“同一控制下”还是“非同一控制下”,都要一次性进入损益。以彻底解决在商誉形成和在减值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对存量商誉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与方法。充分考虑一次性进入损益对资本市场“利空”影响,以及对我国整体经济指标的影响。可选择一次性进入损益或者按一定限期平均摊销的处理办法。毕竟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商誉就已高达1.4-1.5万亿(这还不包括非上市企业中的商誉数额)。因此,要采取渐进性的处理策略,在充分考虑处理方式与宏观经济指标协同效应前提下,以逐步取消商誉报表项目数据为好。具体说,如确定对存量商誉采取不同摊销方法,笔者建议分别采取以下不同措施:
如平均摊销,要求详细列明商誉形成原因,剩余摊销期限等事宜。因商誉减值所造成的利润减少,要在各年度的比较性指标中予以列示。对2018年年末已计提的减值,在计算2019年比较性指标时应予以剔除,以防止因2018年减值,又造成2019年利润指标反而大幅上升的情况,消除因此而误导投资者的情况发生。
如一次摊销,则应采取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方式,以剔除对当期利润的影响。而在计算本期与上期比较性指标时,实现让不同会计期间会计数据具可比性。
4.做好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在境外上市公司所在地区证券监管机构的协调工作,申明我国在处理有关商誉、金融工具两大报表项目的原则立场,以消除两大报表项目调整对跨国和境外上市企业带来的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经济学研究的材料,含有一种特殊的性质,那会把人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唤起,把代表私人利益的仇敌召到战场上来,成为自由的研究之敌。”既然公允价值会计将人心中“恶”唤起,那么,会计就应发挥其功用,对其施以“过程的控制”以消除其危害,用强有力的会计政策规制和证券监管措施将它关进笼子里,这不仅是会计人的天赋职责,更是会计理论的应有之义!
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目的在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实践的理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和脱离实际的理论都应当被废止,而给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发挥会计功用、让会计走入歧途、让会计丧失灵魂的理论,无论它被描绘成多完美,都应当被彻底地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