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著皓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直以来,监狱学的大部分研究都聚焦于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监狱民警作为承受高压高风险的职业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随着近年我国司法及其配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监狱系统对监狱民警的执法规范、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狱民警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们以某地区的监狱民警为蓝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种调查方式相补充的调查模式,深入基层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9份,有效回收率为97.8%;累计访谈上百人次,整理访谈记录破万字,涉及相关人员超过500人次。调研发现,在监狱管理的过程中,监狱民警存在一种类似职业“监狱化”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具体表现为压力巨大,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紧张焦虑等,有些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生理健康。监狱民警的职业健康密切关系着监狱管理的整体安全以及服刑人员的改造成效,我们旨在寻找诱发监狱民警“监狱化”问题的相关形成因素,然后进一步探讨监狱民警的职业健康问题,为推进我国监狱法治建设,贯彻落实治本安全观提供参考视角。
课题小组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监狱民警“监狱化”问题存在多方面表现形式,我们主要总结归纳为以下五点:
由于监狱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在监管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种意外事件,这就需要监狱民警在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警觉的神经,久而久之,就导致了监狱民警在工作、生活中经常出现过度紧张、容易焦虑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监狱民警表示在参加工作以后,开始对一些事情变得十分敏感,过度谨慎,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变的容易急躁、易怒,对情绪的自控能力减弱,这一切都是监狱系统内部监管压力激增所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通过课题小组的访谈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监狱民警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入职前后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他们大多开始变得倾向于逃避困难,害怕承担责任,不愿面对挑战,极度缺乏安全感。小组成员还了解到很多的监狱民警在入职以后,自我排压调节与宣泄抑郁的途径越来越少,其原因一是由于个人主观上的不重视,二是由于监狱管理工作多方面的封闭限制。不能及时有效的排压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累积,最终形成病态的心理,不仅影响监狱民警自身的健康,还会增加监狱整体管理工作的风险。
监狱的高度封闭,人际交往的单一,工作的高强高压等一系列因素都时刻影响着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课题小组通过调研发现很大一部分监狱民警都存在心理缺失问题,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自由感与获得感的缺失。我们访谈的一名警龄超过20年的监狱民警说:“服刑人员刑满就释放了,而我们监狱民警却要在监狱中一直待到退休,一辈子都在监狱中了。”从被访监狱民警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职业心态发生了变异,众多心理感受的缺失也间接导致了监狱民警生活积极性的下降,更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我们在对监狱民警的访谈中发现,大多数监狱民警在入职前都怀有努力改造、教育罪犯,为国家监狱事业做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初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狱工作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开始慢慢突显,并开始慢慢影响监狱民警,他们的心态开始异化,他们只求在工作值班期间不出意外,有的甚至产生了“逃离基层就是逃离风险”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导致监狱民警产生“多管一事就是多增加一份风险”的管理原则,进而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下降,产生职业倦怠问题。
课题小组经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发现很多监狱民警处在一种矛盾的体制化状态之中。他们对目前的工作存在厌倦心理,他们想要改变现状或者逃离现状,但囿于各方面的因素,他们却又无力改变,而且也没有勇气逃离,最终只能带着矛盾纠结的心理状态继续工作。同时,监狱民警还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矛盾的心理,给监狱民警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危害。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制度的漏洞可能是造成监狱民警“监狱化”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狱内规范繁多,性质异化
根据课题组成员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多数地区的监狱除了司法部全国统一印发的《监狱劳教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准则》与《监狱劳教人民警察职业行为规范》以外,一般还拥有自己专属的监狱民警日常行为规范,有的甚至达到厚厚的上百条。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超过70%的监狱民警无法把每一条规范都了熟于心,繁杂的规范对于日常工作忙碌的监狱民警来说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目的,然而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这些规范却是用来裁决监狱民警的直接依据,这会让监狱民警产生不公平感,进而影响工作心态。
2.执法依据缺失,流程不明
监狱民警每天都面对着人性存在缺陷的服刑人员,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据了解,当这些情况发生时,超过半数的监狱民警表示无法行之有效地去妥善处理,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监狱民警缺乏相应的执法保障,这直接导致监狱民警产生不敢管、不想管却又不得不管的异化心态。统计数据显示,56.9%的监狱民警表示在意外情况发生时没有一套清晰详细的执法流程可供参考;84%的监狱民警表示在狱内或多或少的执法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这些制度的缺失都可能影响监狱民警的执法心态,进而影响监管安全。
3.追责体制束缚,亟待改良
课题组成员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发现目前施行的监狱民警追责体制只是较为笼统的规定了责任追究的前提,对于失职、失察和处理不当之类的表述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正因为追责体制的模糊表述,追责前提的界定不清,导致民间形成了一种“运气论”的说法——将事故的发生归因于值班民警的个人运气。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追责体制对监狱民警的工作心态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害怕基层,想要逃离基层,有些甚至产生“远离基层就是远离风险”的不良心理,这显然与监狱民警的职业精神背道而驰。
监狱环境的封闭,工作性质的特殊,管理对象的复杂,这些客观因素很容易影响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从而造成监狱民警“监狱化”问题,我们主要总结出以下三点:
1.工作状态失衡,高强高压
由于监狱系统的性质及其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监狱长期处于高度封闭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监狱内就形成了一种紧张、压抑的环境氛围,再加上我国目前基层警力缺乏,警囚比例失调,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监狱服刑人员的构成渐渐趋向多元化,服刑人员的平均学历普遍提高,人权意识显著加强,进而出现像“服刑人员过分要求的畸形人权”等一系列新问题等等。以上种种都反映了目前监狱民警基层工作状态的严重失衡,这些都使得现役的监狱民警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压力巨大。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监狱民警感觉到日常管理工作越来越困难,显然这是造成监狱民警“监狱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2.舆论评价消极,认同缺失
因为监狱系统承担的社会职能的特殊性,其大多数的工作内容都是涉密的,数据显示347名监狱民警表示所在监狱的对外宣传工作保守,这就导致了监狱系统与社会的联系脱节。普通民众无从知晓当今监狱的真实情况,他们对于监狱系统及监狱民警的认识都还停留在过去负面的印象中,再加上影视作品创作的丑监倾向,使得社会舆论对监狱系统及监狱民警的总体评价是偏消极的。这些负面的评价很容易打击到监狱民警的职业自尊心,久而久之,必然会减弱监狱民警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甚至是丧失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3.工作成效隐匿,业绩难寻
监狱民警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要把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的合格公民,但是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指标来鉴别服刑人员内心是否真的有所改善,正因如此,就导致了监狱民警的工作绩效十分难以得到体现。调研数据显示,52.6%的监狱民警表示所在监狱的工作绩效考核标准不够合理,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最后却无法体现自己的业绩,这不免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落差,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监狱民警“监狱化”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外界客观因素,它与监狱民警个人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1.承受能力不同,定力有别
每个人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与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数据显示,接近90%的监狱民警表示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在工作后被不同程度的影响,47%的监狱民警表示工作后心理放松、宣泄郁闷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他们紧张、焦虑和抑郁的频率比工作以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些数据表明监狱民警个人的压力承受能力及定力与其产生“监狱化”问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知识结构不全,能力局限
对于目前的狱内管理工作而言,一名合格的监狱民警应该具备良好的警体技能、教育沟通、组织管理、心理咨询以及狱内行政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但就调查的数据来看,认为自己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监狱民警占比达到66.8%。监狱民警不仅仅是执法者,更是管理者、教育者,他们如果没能力胜任每一种特定的身份,那么不仅会影响监狱工作顺利的开展,而且还会打击自身的职业信心,给个人心态带来危害。
针对以上种种可能诱发监狱民警“监狱化”问题的因素,综合考虑可行性与推广性等多方面的条件,我们总结出以下六点改善方法及建议:
一个职业在制度上的成熟是保证其健康长久发展的前提要素,监狱系统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狱民警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监狱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精简监狱民警的狱内日常规范,做到有理有据,将不切实际的条款进行删减;建立健全监狱民警及其家属的长效保护机制,时刻保障监狱民警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从法律层面出发,完善执法依据,规范执法流程,改良监狱民警追责体制,做到权责对等,全面的为监狱民警在狱内工作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与执法保障。
监狱管理工作高强高压高风险,需要有足够的警力保障才能减少意外发生,但是我国目前的基层警力是十分缺乏的,这极易导致现役监狱民警工作强度过大,不仅会造成监狱民警的过度疲劳,也无法有效保证监狱管理安全。监狱系统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组织结构改革,进一步扩大监狱警队编制,将警力下沉到基层,借鉴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从而改善警囚比例失调的问题。监狱还应继续深入现代化建设,只有跟上科技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改善监狱民警工作条件的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更好的去管理服刑人员。
监狱系统在保证有效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下,应该通过适当的涉警涉监宣传来告诉社会民众监狱的真实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改变大众对监狱系统的刻板印象,以重新树立监狱及监狱民警的良好形象。监狱还可以结合自己优秀的管理理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监狱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宣传监狱改造工作,这样不仅能改善监狱紧张、压抑的氛围,还能丰富监狱民警和服刑人员的工作生活,有利于激发服刑人员的改造积极性,促进监狱改造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监狱系统要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与兄弟单位、社会组织建立相关工作协助机制,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进行合作完成。高校是智慧迸发的泉眼,监狱系统应该充分利用好高校中的智慧,加强监校合作,不断汲取优秀的管理理念,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只有通过汇集百家之长,才能全面提升监狱的综合管理能力,不过,在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同时,也必须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流程与手续,合理审查相关人员,以防心怀不轨之人乘虚而入。
时代在不停的进步,监狱民警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完善和补充。监狱系统可以通过建立长效的工作技能培训制度来不断的更新与健全监狱民警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综合的职业素质,进而丰富其在监狱中的管理手段,以更好的达到监狱的改造目标。另一方面,监狱系统还需进一步优化监狱民警的业绩考核、工作评价体系,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看待他们的工作情况,科学制定考核标准,人性化设计评价体系,让监狱民警能真切体会到监狱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一个职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把握当下,更需要着眼未来。监狱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科学的去评估监狱民警职业存在的风险,通过现代科技去统计、归纳和分析原因,然后再进行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未来规划。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之后,再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情况,才能为监狱民警的职业健康发展铺平道路,为我国监狱事业的常态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持与有力保障。
古之治狱者治人,今之治狱者育人。监狱作为国家关押罪犯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依法对罪犯执行刑罚,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职责,而监狱民警作为监狱管理活动中的关键因子,对服刑人员的改造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我们过于注重监狱管理过程本身,却忽略了再好的管理模式也是需要经过监狱民警的妥善实施才能发挥效能。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监狱民警这一特殊警种的关注度,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不断改善监狱民警“监狱化”问题,为监狱民警找到合适的职业定位,使监狱民警这一职业能够得到良性发展,进而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打下牢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