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举手之劳”成为行动自觉

2019-05-21 15:01
人民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垃圾分类

伍 麟

【摘要】柔性干预非常适合培育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行为。可以将政府全民动员和柔性干预相结合。相关部门应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以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为使命,久久为功,培育全民环保观念;细致入微,精心宣教引导,促进城市居民养成自觉的垃圾分类习惯。

【关键词】垃圾分类 美丽中国 柔性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还不尽如人意,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尽快形成居民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相关部门要摒弃幻想依靠一时的短期资源投入就能够解决行为习惯的“懒政”思维,避免过度使用行政资源追求“一劳永逸”,而需要真正俯下身子,贴近基层,深入群众。柔性干预就非常适合培育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行为。柔性干预是以耗费较低的行政成本和使用较少的行政资源为出发点,解决一些看起来事不“大”,又不容易彻底解决好的民生事务。具体工作当中,可以将政府全民动员和柔性干预相结合。

久久为功,培育全民环保观念

只有共识性的社会观念蔚然成风,才能发扬全民示范的榜样力量,锻造全民认同的文化精神和助力全民推动的社会进步。社会观念代表了对社会行为的预期。有益的社会观念如果深入人心,既可以引导个体自身的行为,又能够让个体预判他人的行为。当更多的局部性社会观念有机凝和在一起,形成有序规范的社会风尚时,整个社会必将实现更加紧密的社会团结、更加顺畅的社会合作和更低成本的社会运行。

柔性干预所面对的一些行为改变看起来是“举手之劳”,提醒个体改变不良习惯时往往也不需要“兴师动众”“轰轰烈烈”。在不断的“润物细无声”中使居民认识到亲环境行为的有益性,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新的幸福生活。生活当中个体的一些行为是自然而然、司空见惯的。培养居民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需要从改变观念入手,在个体对于事情的认知图式中增加新的内容和选项,促进行为方式和态度发生转变。柔性干预由一系列具体措施所组成,包括引导和弘扬文明得体的环境观念;建设和维护整洁有序的居住环境;布局和设置自然温馨的提示标语;规划和设计简单便利的环保设备。相关部门可以尝试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做法,同时要有久久为功、善始善成的工作信念。

通过柔性干预,普及全民环保的社会观念能够较好培养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自觉。管理部门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了解当地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水平,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社会观念渗透措施推动行为自觉,强化环保意识。垃圾分类的社会观念要成为居民们日常生活的共识,表述上应当简单明了,准确体现“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坚持倡导性规范和禁止性规章相结合,将倡导性规范内化为人们自然的习惯,禁止性规章固化为人们遵守的公约。可以考虑发挥社区公约调节行为的显著作用,充分利用公约的道德力量,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是周围环境的责任主体,让每一位个体感受到自己不是社区的“匆匆过客”,也不是“局外之人”。

细致入微,精心宣教引导

我国家庭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较大,同时成分复杂、混合程度极高,对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标准造成困扰。分类标准细致固然有利于操作,但个人或家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空间进行垃圾分拣,导致分类效率低。分類标准粗放则会影响操作性,分类难以实现。根据我国城市居民的饮食和起居习惯,可在家庭和居民个人端采取源头粗分类或称“直觉分类”,将更多具有经济价值的成分分离出来,在居民个体与专业人员的效率和效果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经济的平衡点。

“视觉提示”是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柔性干预措施。通过采取醒目、直观、通俗的标语和提示,利用直白的文字、形象的图示,争取较便利地被人们注意和看到,能够启发居民在新的行为选项中逐步养成亲环境的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些现象:当问及居民平时是否自觉按照提示信息指引、分类遗弃垃圾时,他们大多会回应,“并没有太多注意到需要分类处置的信息要求呀!”而实际上,垃圾分类的宣传信息还是标识显眼的,为什么出现这种矛盾呢?目前,通常将城市垃圾回收箱两个箱体并排而立,箱体上均配有图标和文字,可以清楚指示“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两类垃圾各自入箱。从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图标识别能力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障碍了。但居民常常“视而不见”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动员和引导居民注意垃圾分类信息,使居民成为信息的目标受众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

当在硬件标准上,提供给居民使用的垃圾回收设施已经完全满足之后,“硬件”就不再是自觉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人的习惯此刻将发挥重要作用。要个体行为同信息目标保持一致,可以广泛灌输宣传信息,告知环境利益是所有人的利益,个体再微小的利于环境的行为也将既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同时符合自己的利益;个体再微小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也将既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同时损害自己的利益。当然,仅仅从宣传教育信息聚焦环境利益就认为可以达到行为养成的目的是不够的。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和热心是养成亲环境行为的重要方面之一。

环卫及有关部门应与地方媒体通力协作,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介的传播功能,通过讲座、专题宣传片、展览等丰富形式展开广泛的宣讲教育工作。比如,江西上饶分期分批在小学及中学设立试点开展垃圾分类意识先导宣传的策略值得借鉴。增加设计规范、附带清晰指引标识的垃圾分类投放箱,营造有利于垃圾分类的便利环境,增添市民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在明确居民作为垃圾分类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将居民垃圾分类作为基层组织社区自治能力建设的抓手,引导居民学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通过社区环境保护自治机制的培育,逐步实现环境领域现代治理结构的建构和完善。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导;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刘婧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VZL0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邓俊、徐琬莹、周传斌:《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环境科学》,201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垃圾分类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范畴越级翻译策略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刍议校园垃圾分类与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