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形成放射诊断学。X线主要是骨关节和肺的检查为主。
1950
年代
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伊恩·唐纳德教授(Ian Donald)发明了B超,并首次应用于妇科检查。B超是利用超声波对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扫描,肝胆胰脾肾、盆腔等位置常用 B超进行检验;另外可以利用超声多普勒原理测定血液流动速度,这对心血管疾病、颈椎血流情况、肿瘤供血状况等方面的诊断意义明显。
1970
年代
CT技術出现,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
1980
年代
磁共振成像(MRI)出现,它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MRI成像技术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的特点,提供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技术。
2000年
左右
PET/CT将PET的优势和CT的优势信息完美结合,相互补充。PET/CT这种技术的组合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分期、疗效评估的准确性,包括精准的定位和定性等。
2010年
后
PET/M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最新影像技术,MR 在反映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PET 则能够极为敏感和准确地探测到人体组织新陈代新方面的异常。
PET/MR 则是集合了两者的优势,将这两种技术在同步采集的系统中融合,可以获得人体有关结构、功能和代谢等的全方位信息,对于改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PET/MR 检查对于许多疾病具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准确评估的价值,特别是在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三大领域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
1.准确性:更准确的解剖定位,可进行多参数、多模态成像。
2.安全性:不存在放射线损伤。
3.生理同步:对于具备生理运动的器官(例如心脏)成像至关重要。
最新
新兴的医学影像学分支——分子影像学,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在体生物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实时成像,其研究和开发将使得医学影像诊断扩展至微观领域。
数字化成像——CT、MRI、X线都已经实现数字化成像,应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不但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诊,而且使远程放射学得以发展,实现了快速远程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