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5-20 07:13张子兵
武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张子兵

摘要: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市郊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鼓舞,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文章简单介绍了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起源、形制特征、表演形式,分析了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为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兰州城关区 太平鼓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3—0126—03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们生活的现代化,西方文化如潮般涌入我国,加上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不太重视,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遺产受到了强烈冲击,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鼓舞,是兰州市民间艺术的瑰宝,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究太平鼓的源起和其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重视太平鼓在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挖掘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民俗性及健身性等特征,对于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兰州城关区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2兰州太平鼓的起源与发展

2.1兰州太平鼓的起源

对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陶鼓起源说,讶鼓起源说,羯鼓起源说,以及各种民间传说等。由于陶鼓距今年份久远,讶鼓和羯鼓的造型特征及打击方式与今天的兰州太平鼓有着本质的差异,说兰州太平鼓是由它们演变而来的话,则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考证。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说法为:明初,朱元璋派徐达西征,兵围兰州,很长时间不能攻破。大将军徐达有一次在巡视时经过一条河,见到老百姓正在用木桶挑水,由此受到启发,于是下令让工匠制作了许多三尺长的鼓,让士兵们把兵器藏在做好的长鼓里面,当时正好赶上过元宵节,于是,就让能征惯战的士兵把藏着兵刃的长鼓挎在身上,扮作社火队员混入兰州城里面,将士们里应外合,极其顺利的攻下兰州城,人们为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这种又粗又长的鼓被后人称为“兰州太平鼓”。从此,“兰州太平鼓”代代相传,经历代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成为具有强烈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广场鼓舞艺术,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还有一种军屯遗俗的说法,旨在发扬蹈厉,催人曾奋,据《兰州古今注》记载:“兰州春节百戏,如龙灯、高抬、跳狮、社火大率略同内省,惟有两事特异者。一曰八面鼓,壮夫十八人为队,锣鼓各八翻腾掷击,各种节奏。其前以二旗导之,高下急迟,悉视旗为节度”。大意为:明朝初年,兰州驻扎了许多屯耕的士兵,他们在闲暇时击打太平鼓作为消遣娱乐方式。

2.2兰州太平鼓的发展

上百年来,兰州太平鼓主要是作为人们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以及祭祀和元宵节社火表演的活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安定富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太平鼓的作用及表演形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不仅仅像以前一样,只作为祈祷、祭祀及节庆日的活动,现在的太平鼓在平时的各种大型赛事及各种表演中也是大放异彩。如:1989年,中国舞蹈家协会在四川成都举办了《中国舞蓉城之秋》大型赛事,兰州市城关区雁滩乡组织的太平鼓队获得最佳方阵、表演、组织奖。1990年,兰州太平鼓作为北京亚运会外围演出项目,得到海内外认识的好评,获得“天下第一鼓”的美誉;1991年,甘肃省陇剧院创排陇剧《天下第一鼓》;1999年,兰州太平鼓应邀参加国庆50周年“首都国庆联欢晚会”;2003年,应邀参加香港举办的《香港鼓乐节》,兰州太平鼓登上了大雅之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除此之外,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不仅参加各种盛大的节会表演,还参加各种商业演出。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太平鼓的演出形式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从而越来越被世人所熟知。

3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现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现存状态

兰州城关区的太平鼓主要分布在雁滩乡,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在外形上与其他地区太平鼓有稍许不同之处,城关区太平鼓长1米,鼓围0.7米,鼓身涂有红漆或黑漆,鼓面鞔羊皮或牛皮,在正中绘有太极图和八卦,鼓身画着九头狮子,鼓带斜着挂在肩上,用粗粗的麻绳拧在一起作为鼓俘来击打鼓面。太平鼓队以锣鼓组成,少的时候10到20人不等,多的时候可达到上百人,鼓手们头上戴着英雄帽,身上穿着皂隶服,腰间系着青丝带,脚上穿着麻窝鞋,英姿勃勃,气势非凡。队伍行进时,锣在前面引导,领队在中间,持着令旗指挥队伍;鼓在后队,锣鼓随着领旗的指挥,翻腾跳跃,气势磅礴。太平鼓的表演形式有“行进式”表演和“原地式”表演两种。表演中鼓以旗为指挥,锣拔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默契配合,整齐划一,整个表演气势非凡,场面无比壮观。

1989年,在甘肃歌舞团编导许琪和兰州市群艺馆杨玉兰的指导下,兰州市城关区雁滩乡组织了100人的太平鼓队,参加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舞·蓉城之秋”邀请赛,在这次大赛中,兰州城关区太平鼓获得了最佳方阵将、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因有“鹞子翻身”这一特色绝技,使得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在兰州各地区的太平鼓中一枝独秀。

3.2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传承制度问题

兰州太平鼓自产生至今,传承了大约600年,其传承方式多为狭义的师徒之间的传承和有血缘关系之间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的传承方式多被广义的师徒传承、集体传承和社会传承所取代。一些演艺公司在传播表演太平鼓时,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对现今的太平鼓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对它的传统文化内涵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使它失去了原有的样貌。企业化和职业教育化的传承方式,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淡化了师徒之间亲密关系,同时也使太平鼓的传统韵味慢慢被磨灭。

3.2.2时代变迁带来的问题

太平鼓在历史中的主要作用是寄托人们的愿望、祭祀以及庆祝节日。然而,在现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极大加强,使农耕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程度大幅度下降,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削弱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使太平鼓失去了寄托美好祈愿的作用;西方文化的侵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日趋下降,人们选择用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方式来庆祝喜庆的节日;另外,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在农闲时,都选择去城里打工,丧失了年轻力壮的鼓手。一系列时代改变带来的问题都影响着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使太平鼓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

3.2.3普及程度问题

调查发现,太平鼓虽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雁滩乡的很多人民对太平鼓的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入,村民们只知道太平鼓是节庆日的表演节目,然而对于太平鼓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继续传承下去的意义并不知晓。太平鼓是兰州土生土长的鼓类传统体育项目,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兰州的本土文化,它的传承离不开兰州本地人,加大对太平鼓的宣传是太平鼓继续传承与发展的有效保障。

4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发展对策

4.1做好传承工作

现阶段太平鼓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两种教育传承方式,非正规的教育传承是师徒之间的传承为主;学校的教育传承属于正规的传承方式,此种方式可以使太平鼓的传承科学化、体系化。传承人是传承的关键,对于太平鼓的传承来说,既要注重传承人的保护,加强师徒间的传承关系,也要注重传承环境的保护。对于现代的太平鼓来说,学校的集体传承方式较为普遍,这对太平鼓的传承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兰州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太平鼓传承基地的积极建设,使太平鼓拥有良好的传承环境。

4.2顺应时代需求,挖掘太平鼓的文化功能

城关区太平鼓是兰州文化更是城关区雁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它形成了刚劲激昂、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特点。太平鼓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保持本质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各种文艺演出及商业演出中,突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只有突显自己独特的内涵,展现与众不同,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引来人们的驻足观看,才能带来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是表演者继续表演下去的保障。如此,太平鼓就能在保持自己独特内涵中不断传承下去。

4.3加大宣传力度

现在,兰州太平鼓的宣传方式主要为各种演出和展览,对于这种宣传方式,我们之内看到它的表面动作和表演形式,不能了解到它的历史渊源及其传统内涵。在以后的宣传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深入研究,加强对太平鼓相关文件资料的整理与挖掘,寻求各种适宜宣传途径,如: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途径对太平鼓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宣传、介绍,提高人民群众对太平鼓的了解,从而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兰州太平鼓深入人心,为世人共知。

5结语

兰州太平鼓自产生之日起,就伴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注重它外在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动作,更要注重它独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一个族群的根本,如果一个族群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族群将成为无本之木。恩格斯曾说民间故事:“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他那贫瘠的田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太平鼓在古代社会曾经对人們的精神起到鼓舞和振奋,消除人们的劳烦和艰辛,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蕴含着兰州本土的文化气息。因此,在我们这个太平盛世,更应该继续敲响太平的鼓声。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