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霞 文卫华
【摘要】 公共阅读空间兼具公共性、公益性和营利性,呈现服务场景生活化、服务内容多样化和空间设计艺术化的特点,发挥了文化惠民,促进社群交往,提升城市形象,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等多重作用。同时,我国公共阅读空间也面临定位不清、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等问题。创办主体与合作形式多元化,从城市向农村扩展,服务进一步精细化、网状化和智能化则是公共阅读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公共阅读空间;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李建霞,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文卫华,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8.004
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总体部署与要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城市中涌现了一类新型阅读场所,即公共阅读空间。公共阅读空间是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创办,为公众提供优质阅读内容和服务的开放性阅读场所,广义上包括图书馆、文化馆、书店和阅报栏等,狭义上仅指近年来建在社区、街道, 可供人们进行阅读、交流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新式公共文化空间。
一、公共阅读空间兴起的背景
公共阅读空间兴起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具体而言,是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以及政府的顶层设计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1.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六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有67.3%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而该研究院研制的我国国民阅读指数指标体系则进一步评估了“个人阅读状况”和“公共阅读设施与服务”,后者包括国民对公共阅读设施、全民阅读活动等的认知度、使用情况和满意评价,综合反映了我国阅读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经测算,2018年,我国个人阅读指数为71.67,公共阅读服务指数为65.91,落后于个人阅读,这说明公共阅读服务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
电商平台的崛起和电子阅读的迅猛发展严重挤压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不少实体书店面临经营困境,亟待转型升级。“不能光靠卖书求生存”已经成为当前实体书店行业的一个普遍共识。有的实体书店借鉴日本茑屋书店、诚品书店的经验,试图打造“图书+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多元复合经营模式。同时,为了吸引快节奏的都市人来到书店阅读,给城市中喜爱阅读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空间,一些实体书店由单一的图书卖场转型为公共文化阅读空间。
3.政府的顶层设计
2014 年至2019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六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 年,我国颁布了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旨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共同建设书香社会。在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制定和完善公共图书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资源配置标准,推进全民阅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可以说,作为全民阅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阅读空间正是在这一系列顶层政策设计之下应运而生的。
二、公共阅读空间的主要类型和建设模式
1.公共阅读空间的主要类型
依据公共阅读空间创办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单一型和共建型两大类型。它们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生态,构建了主体多元、各具特色的公共阅读空间。
单一型主要是指由民间创建的公共阅读空间,多为民营实体书店在面临网上书店崛起,公众阅读习惯改变,运营成本上涨等困境之下转型升级的结果。当前,新型的生活方式书店打破了图书卖场的窠臼,多采用“书店+咖啡+生活方式+第三空间”的运营理念,在店内开辟出专门的阅读空间,提供部分免费的图书和阅读学习场所,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这些书店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读书会、讲座、见面会和签售会等活动。
当前,国家不仅在政策层面鼓励支持,而且在实践层面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全民阅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成为公共阅读空间的主要构建方式。共建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政府主导和社会主导两种。前者是由政府提供空间设施和图书资料,引入社会专业力量进行日常化运营管理,政府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同时,政府主导型的公共阅读空间还包括在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推广的农家书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10月,我国共有农家书屋58.7万家,10年间向广大农村地区配送图书资源超11亿余册。社会主导型则主要是由社会组织提供空间设施,政府给予资源支持以开展阅读服务。
2.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模式
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模式目前主要包括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小型图书馆和特色阅读空间三种模式。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指有实体阅读空间,提供相应的基础阅读设施,公众可以入内自由阅读,借还图书,全年365天24小时全天开放。自2005年广东东莞推出了全国首個无人值守的自助图书馆以来,这类公共阅读空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开放时间长,建设和管理机制相对完善,易于推广普及,节省管理经费等是其主要的优势。
小型图书馆的建设模式类似于社区图书馆,由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具有贴近社区居民,服务灵活多样等特点。就其形式而言,它们或是由公共图书馆开设的分馆,或是在既有社区图书馆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成的,再或是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
特色阅读空间则是依托既有的社会机构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比如,北京市的鼓楼西剧场阅读空间、繁星戏剧村PLAY书吧。相比前两种模式,社会力量在特色阅读空间建设中的参与程度最高。这些阅读空间突破了以往公共文化事业由政府全权包办的模式,实行管办分离,积极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盘活了社会闲置文化资源,激发了社会文化活力。
三、公共阅读空间的特点和作用
1.公共阅读空间的特点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阅读空间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和知识性等基本属性。较之于传统的图书馆、书店等,近年来,新兴的一批公共阅读空间还呈现服务场景生活化、服务内容多样化和空间设计艺术化三个突出特点。
就空间分布而言,公共阅读空间往往选址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之处,群众知晓率较高,便于开展阅读交流活动。通过与社区、公园、街道、商圈、银行、医院和地铁站等生活场景相结合,这些公共阅读空间使阅读进一步贴近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就服务内容而言,新兴的公共阅读空间已经从提供单一的图书借阅、销售服务升级为融合了饮品简餐、文创产品、读书沙龙和教育培训等多项业务内容的空间。同时,有的阅读空间与剧场、茶楼、花店和商场等多种经营业态相结合,搭建起更加契合现代生活的综合文化消费场所。
就空间设计而言,作为具有文化、交流和休闲等多重功能的综合空间,为了引领和满足人们对优美阅读环境和品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公共阅读空间不断从物理和功能层面上优化设计,融入地域文化,讲求空间美学,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与文化名片。
2.公共阅读空间的作用
传播文化知識,推动全民阅读是公共阅读空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除此之外,公共阅读空间还发挥了文化惠民,促进社群交往,提升城市形象,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等多重作用。
公共阅读空间凭借其深入街道社区、贴近居民生活的区位优势,在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厦的基础环节。
与传统图书馆、书店等不同,公共阅读空间更强调读者的体验和参与。人们在其中不仅能与书籍进行思想碰撞,获得优质的阅读体验,而且可以与作者以及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他人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分享,进而形成阅读社群。当前,除了定期在线下举办主题读书活动,很多民间读书会都组建了线上会员群,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分享阅读心得。
近年来,城市中出现了一批融入地域特色,讲求空间美学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凸显了城市的文化气质,构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
公共阅读空间是公共文化建设与商品文化经济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兼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公共阅读空间不仅可以销售图书文具、文创产品、工艺小件和咖啡简餐,开展各种阅读、交流和体验活动,而且一些社区的公共阅读空间进一步发展为汇集了家政联络、证件办理、健康诊断、快件收取和儿童托管等多项业务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公共阅读空间经营性功能的发挥,能够助推文化产业及相关行业发展,促进民营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发展,释放出正向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公共阅读空间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1.公共阅读空间面临的问题
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公共阅读空间发展迅速,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公共阅读空间的定位不清,未能平衡好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的关系,两者的边界不明。一些公共阅读空间为了营利而抬高读者进入的门槛,摒弃了公共性、公益性等基本原则。有的阅读空间将资金、资源投入到吸引眼球上,过度渲染空间设计,在“表壳”上下功夫,在“内核”上省成本,尽管吸引了不少前来观光打卡的游客,却让阅读空间变得喧嚣浮躁,招致了真正爱书人们的反感。此外,定位不清还体现在一些公共阅读空间对特色服务和阅读服务的重心把握有失偏颇,过于强调发展特色服务,而忽视了对阅读空间的营造,提供的图书品类并不能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使阅读区沦为装饰区。
二是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目前,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状况较好,运营模式也相对成熟,但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公共阅读空间还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资源不足和效能不高等问题。公共阅读空间在设施规模、服务资源和服务效能等方面的区域性差异明显。
2.公共阅读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政策的鼓励引导以及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下,未来公共阅读空间无论是创办主体,还是合作形式都将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创办者从政府扩展到企业、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同时,多方合作、跨界合作的现象将会增加,除了政府向社会力量采购服务的形式,还将出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个人等合作共建的方式。总之,由政府垄断的单一模式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趋势。
其次,当前,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占据优势,但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鼓励下,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未来,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将获得较大的发展。农家书屋是农村居民开展阅读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场域,是农村地区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在下一步工作部署中,公共阅读空间也将进一步着眼于基层,着眼于贫困地区,在发展布局上向农村倾斜。
最后,公共阅读空间将进一步向精细化、网状化和智能化发展。精细化主要表现在活动主题与服务人群的精细化。当前,一些公共阅读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提供图书借阅等基本服务,而是根据实际参与的读者群特征,打造主题性的阅读活动,切实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状化是指公共阅读空间摆脱分散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相互支撑、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比如,北京市西城区已形成了由两个区级公共图书馆、一个青少年儿童图书馆、23家街道图书馆为骨架支撑,25个挂牌特色阅读空间为特色,100余家实体书店为依托,流动阅读、数字阅读设施为补充的“书香网络”。
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公共阅读空间中也引入了更多的智能化技术手段,满足读者的数字阅读与视听需求,进行个性化图书推荐等,以提升服务水平。比如,作为智慧书店示范点,新华书店总店与阿里云合作打造的“城市书房”采用了人脸识别、语音交互和自助售书等多种智能化设备,同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共享新华书店网上商城40余万种图书销售信息。人脸识别系统能自动识别读者的会员信息,根据此前的购买記录为读者进行个性化的图书推荐,并同时告知推荐图书的所在位置。推荐的精准度也会随着读者使用次数的增多而提升。这些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管理者带来了智慧管理手段,为读者提供了便利服务,推动公共阅读空间进一步成为构建全民阅读移动化、社交化和跨介质化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娜. 农家书屋10年配送图书11亿册[N]. 光明日报,2017-12-19(011).
[2]王子舟. 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J]. 图书情报知识,2017(2):4-12.
[3]黄佩芳. 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特点与模式选择[J]. 图书馆,2019(3):90-94.
[4]李忠. 春风、花海、书香,这可能是读书最美的打开方式[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3-19.
[5]蒋宏宇,李理. 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径[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165-171.
[6]“最北京”照亮西城阅读空间[EB/OL].(2018-01-08)[2019-03-20]. http://culture.qianlong.com/2018/0108/2306930.shtml.
[7]城市阅读空间让书香触手可及[EB/OL].(2018-08-22)[2019-03-20]. http://www.sohu.com/a/249334858_381534.shtml.
[8]张晗,卢嘉杰.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全民阅读建设——以智慧书城为突破口[J]. 新闻界,2018(4):80-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