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我有姊妹四个,全家住半间房子,靠几分地的菜园为生。我们这位于淮河蓄洪区,地势低洼,一旦上游雨量太大这里就会发洪水,把庄稼全淹了。
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是唯一一个念过书的。那个时候家里比较穷,所以我上学晚,十岁才开始上学,就读于方庄小学,就是曾沃中学的前身。我们的老师有本村的,也有从外村调过来的。这些老师大都是地主出身,上过私塾,肚子里都“有货”,再加上他们成分不好,所以工作起来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我们的桌椅板凳都是从地主家里收上来的,无论质量如何,最起码我们有安定的上课条件。
1961年,我小学毕业,父亲让我继续读书,他认为我只有上学才能改变家里的状况。那个时候读师范吃住都不要钱,考虑到家里的状况,我就去考师范,被阜南师范录取,结果只上了一学年,学校就被关停了。我回家之后又参加考试,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阜南一中。学校的老师水平很高,都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在班里的威信比较高,同学们都叫我“二班主任”。
三年后初中毕业,毕业之后可以报考高中,也可以报考师范,师范学校跟普通高中的唯一区别就是师范学校不用自己出伙食费。因为家里穷,我选择报考师范,考上了阜阳师范。1965年入学,才在学校里正儿八经地上了一学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1.任教曾沃小学(1968—1970年)
我们应该1967年毕业,因为“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年时间,1968年才毕业。毕业之后回到各个区,我去报到的时候教育主管部门的人问我想去哪工作,我说我想回家,他们就把我分配到曾沃小学,也就是我小学念书的那个学校。
我刚工作的时候正好碰到发洪水,洪灾很严重,房倒屋塌,校舍全部被沖毁了。我们就在树林里教书,学生坐在地上,老师找个小木板当黑板,就那样上课。过了几个月,洪水下去了,老师们就开始动手盖房子。我们把旧房子上被洪水冲掉的木梁拾回来,又搓点泥巴、槐草建房子。后来,上级拨钱了之后才开始建砖瓦房。那个时候没有木桌,都是学生自己动手用泥巴摔桌子,跟现在的课桌一样高,也有桌洞,还挺精美。其实那时候学校不是很正规,一是没有教室,二是没有教师,教师都被“打”回老家去了,像河南省的教师都被打回原籍。我在这边工作了两年后就被调到了新台小学。
2.转战新台小学(1970—1973年)
新台小学离我家有五六里路(编者注:二里为一公里),但是我很少回家。我1968年结婚,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还在学校里面,还是别人跑到学校告诉我,我才知道消息。大多数时间我都在学校待着,那个时候教师是集体生活,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学校里面住,睡大铺,集体兑钱买东西做饭。那个时候的小学都是“带帽”,拿新台小学来说,这个学校虽然从名称上来看是小学,但其实它里面也有中学。当时由于教育资源短缺,乡镇以下没有独立的中学,为了解决学生的上学问题,就把中学办在小学里面,那个时候基本上村里的小学和中学是不分家的,这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后来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小学把“帽子”摘掉,办起独立的中学。曾沃小学是最先摘掉“帽子”的,因为它发展得比较好,人数比较多,而新台小学就是后来才摘掉“帽子”的。那个时候小学老师教小学的课程,中学教师教中学的课,也有小学和中学混着带的。一开始我在新台小学带的是小学语文,后来带中学的化学。
3.担任学校负责人(1973—1984年)
在新台小学工作了两三年,我被调到洪河桥小学。到了学校之后,校长直接跟我说:“你就负责咱们学校的业务吧。”我就这样当上了学校负责人。负责人和校长不是同一个概念,负责人不是上级认定的,而是学校内部自己协调的。这样,我一边要带好自己的课,一边帮助校长处理好学校里的事务。洪河桥镇离我家大概十二里路,因为距离太远再加上交通不方便,所以我一般情况下不回家。当时的工资大概是中等水平,要比农民好一些,也比民办教师好一些,再加上我家里还种些地,总体来说条件还是可以的。
4.成为中学校长(1984—2005年)
(1)初任中学校长
1984年我被调到曾沃中学。这所学校是所独立村办初中,每个年级两个班,总共有6个班,大概有五百多人,在当时来讲这个人数还是不少的。我一来也是担任负责人,过了两年,被调到县教办室,经过学校领导的推荐和上级的任命,我于1986年成为曾沃中学的校长,一做就是20年。
(2)辉煌的乡村中学
我们学校的老师有百分之八十是民办教师,学历参差不齐,有六年级毕业的、初中毕业的、高中毕业的,中师毕业的几乎没有。但是,每次全县教学评比我们总能占上名次。我刚上任的时候,全区搞团体赛,学校抽了六个人参加比赛,结果前五名都是我们学校的。我们的升学率也很高,作为一所乡镇中学,升学率能够超过县里面的中学,甚至能与县一中媲美,这在乡镇学校里很少见。因为我们升学率高,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有周边乡镇的、有县城里的、也有河南省的。
为什么学校的升学率那么高,我认为这和我们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我一直认为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学问再深,要是不好好备课、工作吊儿郎当,就算他是大学毕业生也没法站稳讲台;反过来,即使是六年级毕业,只要工作态度端正、认真备课,他就能把课上好。开会的时候,我就跟教师们说:“咱一定要把咱自己的孩子教好,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之后就把别人的孩子教好了。”这样的话,即使教师从私人角度出发,也一定不会吊儿郎当地教学,他在要求自己小孩的同时也就要求了别人的孩子。
(3)学校发展要靠校长以身作则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跟校长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我觉得要办好一所学校,最主要的是校长,其次是教师,再次就是学校的纪律。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办好,不外乎这三条。校长如果不以身作则、不带头,教师是不会听你的话的。
我们学校的前身是方庄小学,我小学曾在这里上过。那个时候的校长工作认真负责,教师还要下地干活,只要是他扛着洋锹下地干活,后面的教师就跟一大趟。他的工作态度和形象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就想着校长必须要自己带头,必须要以身作则。有一次,外校人来我们学校考察,我正拿着扫帚在学校门口扫地,他以为我是打扫卫生的,就问我:“你们学校的唐校长在哪里?”我回答他:“唐校长在楼上办公。”他去楼上找了一圈之后,别的老师告诉他楼下扫地的就是唐校长,他下楼来拍了我一下,问我:“你这校长咋还扫地?”我跟他说:“反正我待着也没事,就下来扫扫地,还能运动一下。”我这个人不怕苦、不怕累,我就想着多几个学生考上高中或者中专,多付出一点没关系。当初老校长把学校交到我手里的时候学校是很不错的,我可千万不能把学校砸在自己的手里。
(4)對老师好,老师才能信服你
作为校长不仅要关心教师的教学工作,还要关心教师的生活,有的时候这种生活上面的关心更让人感动。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因为计划生育做了结扎手术,我听说之后挑着两担刚炸好的油条去她家看望她。还有一个老师被查出来超生,上级部门不仅要罚款还要停她的课,我一想这样可不行,她不上课了学生怎么办。于是我就骑着“洋车”跑到镇里去跟领导求情。早晨出去的,傍晚才回来。回来的路上,路边有五六个人在砍树,那棵树很粗,三四个人环抱才能抱过来。我想如果我使劲儿一蹬的话或许能躲过去,但是正好就在我经过的时候那棵树“呼啦啦”倒下来,顿时把我砸在下面不能动弹。我的脖子正好卡在一个树杈中间,再往旁边偏一点,我就被砸死了,特别惊险。旁边的人都吓坏了,赶紧把我弄出来,自行车被砸得轱辘都变形了。要对老师好,老师才能信服你,人是有感情的,你对他们好他们心里都是知道的。
(5)教师要有一门教得特别好的科目才行
我当老师那么多年,教了不少科目,学生反映教得最好的就是地理。我上课从来不用看教案,拿起粉笔就能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为什么我能把地理教得好呢?因为我当了几年教师之后开始琢磨,教师一定要有一门教得特别好的科目才行,不能每个科目都平平常常。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自己百年以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想起你教了啥课是很可悲的。于是我就想,我一定要选择一个科目钻研,要弄得跟别人不一样,还要教得很好,加上我对地理很感兴趣,所以我就选择在地理上多下功夫,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知识,备课的时候也格外认真。
我教地理的方法受一个老师的影响很大,就是我上阜南一中时的地理老师,她在给我们讲地理的时候就是一边画一边讲,我当时就在想“这个老师真有本事”。后来我就把这种方法用在我自己的教学上,效果还是不错的。
(6)好成绩跟学生的努力分不开
我们学校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跟学生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教育了,学生也知道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都很下功夫。一到晚上,教室里都灯火通明,学生都在自学,看书、做作业,学习氛围非常好。我们还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掏钱给学生买复印机,基本上每个班都有一台,学校提供复印纸,让学生自己出试卷考试,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可以出试卷,各出各的。我们当时就是想着要鼓励学生自学,学生在出试卷的时候就是一种学习,出多了、考多了自然懂得的就多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如果他出的试卷派上用场的话他会非常高兴。不在学校上晚自习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在家里上晚自习,把教师分成各个小组,挨家挨户地到学生家里去看他们有没有在上晚自习,有没有学习。这些劳动都是没有报酬的,但是所有老师都乐意做。我带一批,教导主任带一批,教研组长带一批,都摸着黑去各个村跑。当时同事关系都很和谐,整个学校都是积极向上的,学生家长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感觉教师是个很幸福的职业,现在走在路上,经常会有家长和学生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觉得很幸福。我认为,要想真正办好教育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教师,现在国家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的方法来留住优秀教师,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教师个人的觉悟,如果说教师心里想着我现在有房有车,生活富裕了,我要好好教学,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下一代,那他就能踏踏实实教学,把学生都培养好。
我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如果让我再重新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当乡村老师,我喜欢跟学生在一起。
前后两次拜访老校长,在累积近八个小时的访谈中,我一次次被唐校长身上散发出的历经沧桑后的平和感动,被他心系家乡、终身奉献乡村教育的赤子之心感动。从唐校长的讲述中,我看到了那一代教师对教育的真挚投入。
“这些都是咱们自己的孩子,咱们一定要把他们教好。”这句话让我在访谈的过程中差点落泪。那个年代的乡村教师不仅仅把那些孩子看作自己的学生,更是看作自己的孩子,他们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那群贫苦的乡村孩子,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民教师教育出民族的后代,成为国家的脊梁。我们能做的是把这些感人的故事收集起来,尽力还原那个时代的教师形象,以供后辈们学习。在此,我要感谢唐校长不辞辛劳地接受我的访谈,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冒着严寒陪我到深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