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晓俊 解骞 梁宗辉 毕海霞 唐峰
病例资料患者, 女,76 岁, 因体检发现左侧卵巢肿物3 周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月经量中等,无痛经;近30 年常有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少,色暗红,无腹痛腹胀;3 周前查B 超示:子宫增大,肌瘤可能;子宫后方混合性盆腔包块(103 mm×65 mm×80 mm),卵巢来源可能。 自诉10 年前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行诊断性刮宫术(具体不详),病理为良性病变,后未予随访。入院后肿瘤指标示:CEA 轻度升高(5.60 ng/ml);AFP、CA125、CA199 均阴性。 血清激素水平检测示:促卵泡成熟素降低(1.21 IU/L),黄体生成激素降低(4.20 IU/L),催乳素升高(650.37 mIU/L),雌二醇升高(171.00 pmol/l)。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增大如孕3 月大小,质中,表面光滑,活动尚可,无压痛。附件:子宫后方可及一约10 cm×8 cm 大小肿块,表面光滑,活动欠佳,无压痛。
影像表现:MR 检查示盆腔左后方见囊实性团块灶,最大径约13 cm, 分隔厚薄不一, 以厚分隔为主, 实性成分T1WI 等低信号,T2WI 高信号,DWI 高信号, 增强后明显强化,囊性成分内壁光滑,增强后无强化,考虑卵巢来源的囊腺瘤/癌可能大(图1)。
手术记录: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3 个月大小,质硬,宫底见一直径约3 cm 肌瘤突出,左侧卵巢增大约10 cm×8 cm大小,表面光滑,与子宫后壁及直肠前壁紧密粘连,双侧输卵管及右侧卵巢外观正常,术中冰冻示: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限于内膜内,子宫腺肌症,左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考虑颗粒细胞瘤,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大网膜切除术。
病理结果:(宫腔刮出物) 血块及少量破碎宫内膜,增生性改变,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左附件见子宫内膜内膜样腺癌,高分化,侵犯浅肌层(<1/2 层),周围内膜呈萎缩性改变;子宫腺肌症,子宫平滑肌瘤;宫颈、右卵巢及输卵管、大网膜组织均未见癌累及;左附件卵巢颗粒细胞瘤(11 cm×8 cm×3.5 cm), 免疫组织化学:ER (部分+),PR (++),CA125(-),CD10(-),PLAP(-),α-inhibin(散在+),CD99(散在+),S100(+),P53(-),WT1(散在+),Ki67(+,8%),DES(灶+),Caldesmin(灶+),SMA(灶+),CK(-),Vim(+),CgA(-),SYN(-)(图2)。
讨论卵巢颗粒细胞瘤(ovarian granulosa cell tumor,OGCT)是起源于卵巢性索间质的功能性低度恶性肿瘤,病因不明,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3%~5%[1],分为成年型和幼年型,其中成年型多见,主要发生在围绝经期至绝经期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5~55 岁。 因肿瘤分泌雌激素引起高雌激素症状,临床症状出现较早,表现为青春期性早熟,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月经量过多,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等[2]。 有文献报道[3]80%的颗粒细胞瘤病例出现子宫增大及子宫内膜增厚,2%~3%患者可合并子宫内膜癌。 少数患者可以腹痛/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由肿瘤推压、腹腔积液等因素引起。 本病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伴阴道不规则流血,实验室检查雌二醇值升高,病理结果提示合并子宫内膜癌,基本符合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特点。除此之外,有文献报道[4]部分幼年型囊性颗粒细胞瘤可分泌雄激素。卵巢颗粒细胞瘤属低度恶性肿瘤,可发生转移,但转移通常局限在盆腔内,极少病例发生远处转移。
OGCT 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多房囊实性肿块,有包膜,囊壁及分隔较厚而规则,囊腔大小不等呈“蜂窝状”,MRI上,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 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本病例肿块边界清,分隔较厚,实性成分及分隔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DWI 呈明显高信号,囊性成分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囊内壁光滑;实性成分、囊壁及分隔有明显强化,基本符合典型颗粒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腹盆腔未见明显转移灶,符合低度恶性肿瘤的诊断。
部分颗粒细胞瘤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实性为主,信号欠均匀,边界尚清,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均高于肌肉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较明显强化[5]。 部分学者[6]认为,肿瘤早期体积较小时以实性为主,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囊变逐渐出现,呈典型的囊实性肿块,肿瘤组织若进一步液化坏死,最终可完全囊变。
图1 a)MRI 横断位T1WI 圧脂相及b)横断位T2WI 示左侧卵巢囊实性团块灶,分隔较厚,实性成分及分隔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囊内壁光滑;c)横断位DWI 示实性成分呈明显高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d)横断位及e)矢状位T1WI 增强示肿块实性部分及分隔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子宫前肌壁间见不均匀性较明显强化结节灶;f)矢状位T2WI示子宫增大,内膜增厚,信号不均匀 图2 a)HE (20×10)子宫内膜样型。 腺体复杂性增生,腺上皮细胞复层排列,核圆,染色质粗块状;间质纤维增生性反应。b)HE (20×10)卵巢瘤细胞弥漫分布,胞质稀少,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纵行核沟。c)HE (10×20)卵巢肿瘤细胞S100 弥漫强阳性(En Vision 法)
OGCT 首选手术治疗,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Ⅰa 期的患者,可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对无生育要求的Ⅰa 期患者可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对Ⅰa 期以上患者则行全子宫加双附件或肿瘤细胞减灭术。 对于有高危因素(术前肿瘤破裂、肿瘤直径大于10 cm、高核分裂相)的Ⅰ期患者及Ⅰ期以上或复发患者,术后须辅以化疗或放疗[7];对于晚期及复发的OGCT 患者,ER、PR 表达阳性可采用抗雌激素治疗可能有效,但疗效有待确定。对于晚期或术后残留者,可考虑术后放疗,但是疗效尚不确定[7]。
OGCT 因能分泌雌激素,临床症状出现早,多能早期诊断,临床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 年生存率分别为:75%~95%、55%~75%、22%~50%[8],但有远期复发倾向,远期复发间期一般大于20 年,Lauszus 等[9]报道复发率约有20%~26%。
影像诊断思维影像医生在影像诊断中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先定位,后定性(良性或恶性),最后定诊断”,女性盆腔占位的影像诊断同样遵循该原则。 当病灶较小时,影像学检查手段(尤其是MRI)一般可以明确定位,当肿瘤体积较大者,则会引起定位困难,此时,就需要依据卵巢动脉是否参与供血或卵巢静脉是否参与血管引流, 病灶与卵巢/子宫关系是否密切等间接征象来判断是否卵巢来源。定位明确后,需要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判断,主要包括肿块的形态、密度/信号、强化等特征,肿块周围情况及是否有转移等方面进行判断;最后就是对肿块做出诊断,卵巢病变种类繁多,分为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其中肿瘤性病变主要分4 大类:上皮性肿瘤、性索间质类肿瘤、生殖细胞瘤及转移瘤。
卵巢肿块影像学表现可分为囊实性、实性及囊性,其中囊实性肿块最为多见,但病理成分有区别。 MRI 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在诊断卵巢肿物尤其是定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成为卵巢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卵巢肿瘤常常表现为囊实性,因而囊实性的卵巢颗粒细胞瘤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卵巢肿瘤是囊腺肿瘤,占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大多数,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尤其是囊腺癌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囊壁及分隔不规则增厚,并内壁实性乳头状突起,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与OGCT 类似,这也是术前误诊的原因。但囊腺癌常合并CA125 升高,具有累及周围组织及转移等恶性肿瘤的特点,其中黏液性囊性癌具有“大囊套小囊,各囊之间信号/密度不一” 的典型表现。而囊性颗粒细胞瘤形态规则,囊壁较厚,其内分隔较多,虽厚薄不均匀,但囊壁及囊内分隔光滑,囊内壁无结节样突起,血供常较囊腺瘤丰富;临床上通常出现雌激素增高的症状。 生殖细胞瘤亦可表现为囊实性,其中以畸胎瘤多见,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成熟畸胎瘤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肿块,囊内见特征性的钙化/脂肪成分及“脂-液平”,增强后囊壁轻度或无强化,多与颗粒细胞瘤容易鉴别。 卵黄囊瘤通常表现为囊实性, 但好发于青少年, 临床上常伴有血清AFP 明显升高,肿瘤多较大,生长迅速,增强后实性成分显著强化,并可见走形迂曲的血管影[10]。 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可累及卵巢, 由于其内不同时期出血可表现类似囊实性肿瘤, 但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育龄期女性, 出血信号在MRI 上虽然复杂,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含铁血黄素在T1WI、T2WI 上均呈低信号,而亚急性期的出血在T1WI和T2WI 上均呈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相对特征表现“液-液平”,常与周围组织粘连,一般可与OGCT 相鉴别。
OGCT 亦可以表现为实性肿块, 需要与同属性索间质类肿瘤的卵泡膜细胞瘤相鉴别。卵泡膜细胞瘤与颗粒细胞瘤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但前者多为良性,多见于绝经后女性,MRI 脂肪抑制T2WI 序列肿块内部可见低信号影,低信号间夹杂条片状或裂隙状高信号为其较特征性表现,确诊主要依据病理。 卵巢纤维瘤亦属性索间质的良性肿瘤,一般为实质性肿块,多见于更年期女性,为乏血供病变,MRI示T1WI 和T2WI 均呈低信号,增强后轻度或无强化,可合并胸腹腔积液(Meigs 综合征)。 卵巢无性细胞瘤常表现实性,属低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青春期及生育期女性[11],肿瘤通常较大,影像学表现与实性颗粒细胞瘤较难鉴别,临床多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升高[12],与颗粒细胞瘤的高雌激素血症相区别。不管是囊实性还是实性的OGCT,都需要与转移瘤相鉴别。 一般而言,卵巢转移瘤大多来自胃肠道的种植转移, 多呈囊实混合性肿块,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与OGCT 表现类似,尤其是在无明确肿瘤病史情况下。 但转移瘤多累及双侧卵巢,常伴发腹膜种植转移/腹腔积液等其他恶性征象。
综上所述,卵巢颗粒细胞瘤好发于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影像表现为囊实性病灶,无壁结节呈“蜂窝状”改变,实性成分较明显强化,常伴子宫增大及子宫内膜增生,结合临床雌激素水平增高的典型临床表现,应考虑到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