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耀坚 李婉
美术工作坊(以下简称美工坊)是近些年来幼儿园专用活动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美工坊常见的样态有两种:一是将美工坊作为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专用活动室,强调美术氛围营造;二是把美工坊创建为以手工创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的专用空间,幼儿在其间往往以纸、布、木、线、颜料以及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等为依托开展自主性的手工创作活动。本文所论述的美工坊属于后者。近年来,不少教师在幼儿园美工坊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主题建构等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但不少幼儿园的美工坊实践活动过于聚焦如何支持幼儿完成他们的美工作品,过度干预、追求材料多样化、“用心”授艺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美工坊是什么、要什么以及怎么做等問题的认知存在不足。
幼儿园美工坊为谁而建与为何而建是需要认真面对的两个问题。“儿童发展”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追求,美工坊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也不例外。美工坊是幼儿园自主性美术活动的一种新形式,它注重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理论与实践同步、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育理念。美工坊强调儿童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作,是促进儿童学习品质、社会性、情感、认知等方面整合发展的一个平台,“做中学、做中求发展”是美工坊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庄子在 2000多年前提出了“由技入道”的哲学思想,其中“技”意指巧妙用力的方法,又可译为“术”。《说文》云:“术,邑中道也。 ”道路是通达目的的途径,也即“术”有途径和方法的意思。“道”,有统帅、引领之意,后引申为道理、本源、德行、规律、原理、境界、原则、真理,等等,并逐渐被赋予泛化的意义和普遍的内涵。庄子以为“技”是可以通达于道的,“艺”是“道”的具体形式。适当的技能与知识学习是儿童美术创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然而,美术教育不仅限于此,其强调的是如何基于“技”来引导儿童入“道”,使儿童从中获得远高于“技”的其他方面的发展,诸如会构思、会解决问题、会利用资源、会反思、会管理、会协商合作等,从而达成教育的目的。美工坊活动亦应如此。
为克服幼儿园美工坊实践中的“为技而技”的美术学科本位主义倾向,实现“由技入道”的教育追求,构建能为儿童多方面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美工坊活动,需进一步厘清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低结构活动还是高结构活动
学技是基础,悟道是根本。美工坊活动的主体是儿童,儿童的发展是在由技悟道的过程中逐步达成的。因此,在美工坊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学会等待,等待儿童邂逅问题与困难,等待儿童尝试解决问题,等待儿童成功。高结构活动指向的目标相对比较具体,教师主导、教学效率高是其主要特征。低结构活动的目标相对比较宽泛,也有教师必要的教,但以个别化支持为主,集体教学为辅。儿童是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更多的是以隐性支持者、观察者、评价者的身份存在。由此,美工坊活动应是以低结构活动为主、高结构活动为辅的系列性美工活动,当其中涉及特定美工活动材料与工具的认知、使用,或者出现涉及面比较广的学习、设计及制作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生成相应的高结构的美工教学活动,以较高的效率帮助儿童解决问题。这类生成性的活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占比重较低。占比高的始终是低结构活动。一般而言,系列性的美工坊活动依据相应技能的难易程度来规划活动主题。以布艺坊为例,为确保儿童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或有所发展,同组幼儿一次性参与布衣活动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个月,期间活动频率保持在每周 2~3次。活动可以从学习穿针引线开始,进而开展简单的缝缝补补与粘粘贴贴布衣的活动。在儿童已经学会一定的布衣制作方法后,就可以开展一些综合性创作,如制作汉服、民族服饰等。在整个系列活动推进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创作主题,在环境、学习资源、材料、工具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支持儿童的自主学习、自主创作。在活动开展时,教师应该摒弃一次活动教儿童学做一件作品的做法,给予儿童相对充裕的时空,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他们坚持和思考,支持他们获得小成功或大成就。因此,美工坊活动是以低结构活动为主、高结构活动为辅的系列美工创作活动。
二、如何评价美工坊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评价是考察既定教育目的有否达成以及达成程度的必要环节。美工坊活动评价可以指向儿童发展、教师角色行动以及相关课程建设等,这里着重阐述美工坊活动中对儿童发展的评价。
美工坊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决定了其活动效果的评价需要同时考察活动的结果与过程,并且需要将结果与过程的评价要素细化归整,才可得到儿童个体或者特定儿童群体在美工坊活动中的发展痕迹,确认其活动意义。美工坊活动的结果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向作品的结果,包括终结性结果与阶段性结果。终结性结果指的是一件完整的作品,阶段性结果指的是儿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性的作品。对于作品的评价,需要将终结性作品与阶段性作品结合起来考量。其二是指向儿童发展的结果,包括儿童认知、能力、学习品质、兴趣以及习惯等方面。美工坊活动的过程是指儿童创作美工作品的完整的工作经历,具有动态化与个别化的特征。美工坊活动的结果与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并有着复杂关联的两个方面。作品的结果是对“技”的掌握与运用评价的重要着力点,儿童发展的结果是对儿童“道”的获得状况与发展水平评价的重要方面。不管是指向作品的还是指向儿童发展的结果,都与儿童的创作过程紧密联系,美工坊活动中儿童发展状况如何,可以从结果中考察,不过伴随着结果发生的过程中隐藏着大量儿童能力、习惯、品质发展的机会与证据,创造作品的过程往往体现儿童发展的水平。比如,儿童用方形木板做了一张圆形的板凳面,这与直接运用方木板制作方板凳在工艺与付出努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花时间也多,儿童的学习和获得的成长也很不同。儿童在制作圆形板凳面时需要尝试多种型号的锯子,运用不同的锯法,可能会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助于同伴或教师。如果教师对儿童遇到多种挑战和坚持解决问题的经历给予关注与适宜评价,这些经历就有可能成为儿童发展的痕迹。总的来说,对结果与过程进行整合的考察与评估是评价美工坊活动中儿童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美工坊活动的教育性与工作性的关系
教育性是对美工坊活动目的的描述,考虑的是美工坊对于儿童的教育价值。工作性是指在美工坊中儿童如何工作,具体涉及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特征等方面,它是实现教育性的现实基础。
美工坊活动的教育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育人功能所决定的。育怎样的人与怎样育人是美工坊活动教育性落实的两个关键。由“技”入“道”即教师帮助儿童在获得一定的美工创作方法、技艺的基础上,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环境规划、规则制订及其他支持策略等协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创作、学会管理、学会交往等,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在明确美工坊活动育人目标的同时,明确如何育人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教师无论是创建美工坊还是指导美工坊的活动,都需要了解儿童工作的特征,并基于此规划美工坊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规则等。教育性与工作性是美工坊活动的两个关键特征,厘清各自的内涵,科学建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美工坊建设的关键。
教育性往往会从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习惯以及学习品质养成等方面体现。以学习品质养成为例,其中包含坚持性、计划性、勇于解决问题、善于反思等方面。学习品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具体、可操作、適合儿童的环境与策略支持,同时也需要规划和制定养成机制。这是美工坊工作性的要求。从皮亚杰、蒙台梭利等对儿童工作的研究来看,儿童的工作具有非功利性、以工作本身为目的、自主积极等特征,他们参与工作是由主体本身对客观世界经验建构的内在冲动力所驱使的,是为了创作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了解、尊重儿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实践美工坊教育性的基本前提。教师需要关注儿童工作的特征,同时也要明确自身参与美工坊活动的目的与儿童是有区别的,儿童参与美工坊活动是为了创作一件具象的作品,而非“自我发展”,教师则是为了儿童发展,儿童是教师用心经营的“作品”。
教师应对美工坊做必要的设计与规划,以求儿童在自然工作的基础上能有高效益的发展。比如,对美工坊的工作流程进行必要的规范,将美工坊空间划分为准备区、设计区、制作区、展示区等,规范儿童的创作程序,借助标识提示儿童遵守规则,依托学习资源引导儿童进行个别化的创作等。
四、是美术活动还是科学活动
对美工坊活动学科属性的讨论,主要源于实践中出现的将其定义为科学探究实践场的现象。美工坊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儿童创造美工作品为导向的偏向低结构活动类型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儿童中心是美工坊活动开展的核心。儿童是美工坊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了解与尊重儿童参与的目的。前面已经讲到,儿童参与美工坊活动几乎都以创造一件属于自己的具象作品为目标,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设计、选材、粗加工、组装、装饰等环节,最终完成作品。作品是儿童努力创作的根本动因。漂亮的衣服、可爱的板凳以及五颜六色的纸泥作品等,都是他们想要的。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从学科逻辑还是从儿童的参与目的来看,美工坊活动都应该是美术活动。
不过,讨论美工坊活动学科属性的意义在于我们要看到其对儿童发展的最大化贡献,比如它能使儿童乐此不疲地创作,学习探究、学会坚持、学会协商、学会求助,等等。儿童是主体,他们能否主动参与,决定了美工坊作为儿童发展平台的价值达成度。美工坊建设的主要价值在于儿童在进行个别化创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与发展机遇,如遇到布太软了不好剪、木头太硬了不好锯、吹塑纸泡在水里不会变软等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有很多问题与科学有关,只不过这些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并不是儿童原本需要或者想要面对的,而是他们在创造属于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不期而遇”了。儿童对作品的渴望促使他们努力面对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逐渐走向完整发展。
相似于科学现象的发生与发现,在将各种材料创作成为美工作品的过程中,语言、社会、健康等领域的现象与问题也会伴随发生。如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言语使用以及交往等方面的现象与问题,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有一定规律的现象与问题。教师应仔细观察这些现象与问题,分析归纳这些问题的类别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支持、协助儿童解决问题,从而助推儿童的完整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美工坊活动虽然属于美术活动,但儿童在沉浸于自己创作世界的过程中,常常会邂逅科学、语言、社会、健康等领域的问题与学习机会。正是在面临这些学习机会时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儿童实现了各领域的整合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