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直
一句话:如何讲清楚一个名为“电子竞技”的故事,是所有内容制作者接下来要反复思考的问题。
《终极高手》结束了。
7集,3.9亿播放量,《王者荣耀》端内引流,作为一档尝试性的综艺节目,这是《终极高手》给出的答案。
6000、1000、1000,这是三名节目里的终极高手的微博关注数,也是这档综艺没能绕过的坑。
很明显,3.9亿的播放量,《王者荣耀》和KPL庞大的用户群体没能帮助《终极高手》造就自己的明星。对于后续的那些电竞综艺制作者而言,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终极高手》每集的播放量总体上呈现出逐集下跌的趋势。而问题可能就出在,在新奇感过后,《终极高手》没能讲清楚一个关于电竞选手成长的故事。
首先,《终极高手》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内容配比。
对于这样一档主打“成长”概念的真人秀而言,按照固有的套路,节目需要保证素人、明星和成长过程这三块内容足够的时长。
保证素人和成长过程足够的内容时长便于表现设定好的人物性格和故事线,促使观众被养成式的追逐关系俘获。而保证明星出现的时长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引流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行业的潜规则。
但从结果看,《终极高手》顾此失彼了。张继科、魏大勋等人出现的时间最多,其次是节目固有的故事线和被邀请的KPL解说、教练,然后是游戏画面,最后才是节目里的素人。
曝光时间不够,素人就很难留下印象。没有足够的情感积累,《终极高手》自然难以产生自己的明星。
然而,时间上的不足只是外伤,成长本身的不清晰才是节目的内伤。
节目组似乎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素人的成长过程和结果都必须借由游戏来呈现。在时间的限制下,《终极高手》剪辑、筛选了游戏画面。可能节目组没意识到,切割了游戏的进程也就切断了竞技的逻辑线。
绝地逢生、逆境翻盘、超越极限,这些都是竞技体育里经典的高光镜头,对于电竞也同样。但凡事都有成立的前提,逢生必须在绝地里才精彩,翻盘必须在逆境下才值得铭记,极限必须存在才能被超越。
也就是说,片段式的呈现需要一个解释。足球、篮球这样普及的运动里都存在需要专业球迷、解说解释的情况,更何况电竞这项规则更加复杂的游戏。在这一点上,《终极高手》做的并不好。
一个直观的结果是,对于游戏玩家而言,失去了前因后果,他们无法判断呈现的片段到底精不精彩;对于非游戏玩家而言,他们可能根本就看不明白。
成长故事传递的不清晰意味着“素人成长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沒有很好地传递给观众。
而且,《终极高手》一集的时间大致在70分钟左右,除去明星固定的曝光时间,游戏画面占用的时间以及其他过场片段、广告,真正留给素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再加上大多时候,这些素人都是以战队的形式同时出现,这使得每个人分到的时间更少了。
因此,《终极高手》这档主打“成长”概念的真人秀最终呈现出了一种吊诡的效果:素人出现的时间短,成长的过程和结果都不清晰。导师和解说又没有给出合逻辑的解释。
从这个角度看,《终极高手》没能找到真正的“终极高手”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
一个直观的对比即是《中国有嘻哈》。虽然节目的做法备受质疑,但对于更多不懂嘻哈的人而言,像《街霸》里连击一样的押韵提示、导师给出的点评、甚至有意呈现的现场反应,都让看视频的人意识到,“我靠,这小子真强。”
强弱对比衬托出的比赛残酷性,极端环境里歌手表现出的各异的性格,这些因素配合着设定好的故事线,一档《有嘻哈》把十几个嘻哈歌手推到了主流视野里。这一点在第二季的衬托下更明显。
不过,与邀请知名主播、解说参加的《超越吧英雄》相比,《终极高手》还是迈出了更勇敢的一步。但现实和虚拟的内容如何配比,如何讲清楚一个发生在虚拟世界里关于成长的故事仍然是之后所有电竞综艺要面临的问题。
不过,在大部分电竞赛事尚且讲不清虚拟的赛场上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奢求电竞综艺做到这一点,似乎有点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