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与古典文学知识

2019-05-18 09:18艾国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潜意识苏轼语文

艾国林

摘 要 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注定了它所涉及的知识的广博。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和”来形容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确也说明了一些问题。通过语文教学这一平台,师生之间有时纵横古今,有时徜徉中外,有时沉醉于散文那纯熟的笔法,有时激荡于诗歌那澎湃的气势,有时又钟情于小说那跌宕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是个“杂家”,能兼容并包,同时也应有一招之先,有所侧重,有精深研究的部分,做到特点突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的经典作品是一个刺透学生壁垒的法宝,也是传输知识的重要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典文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学生对古典文化潜意识的崇拜

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的思想日新月异,几年间便可能发生超乎想象的变化。所以,有人夸张地说,现在三年就可以形成一条带沟,人心早已不古。人们所信奉的是信息时代带给人的新奇、刺激,是明星,是时尚,是风潮。似乎所谓的国宝、国粹只不过是几个老学究聊以自娱而用以纪念的“玩意”罢了。年轻人是很少去咿咿呀呀地学唱京剧的,甚至惟恐避之而不及。那些早已做古的人的那些陈年旧事更是少有人问津。以至于教学中有这样的笑话:有的学生见我拿着本厚厚的《史记》进教室,就问“老师,你是语文老师,还是历史老师呢?”我说是语文老师。“那你为什么看《史记》这本史书呢?”学生又问。这是什么学生啊,竟把鲁迅先生的早就应该熟烂于心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都忘在了脑后。还有个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有这样一笔:“当年刘邦一怒之下火烧了阿房宫。”——虽然刘邦的人品不佳,坏事也没少做,可火烧阿房宫绝不是他所为呀!如此张冠李戴,恐怕高祖在冥冥之中也会鸣不平吧!

以上两个例子听起来好笑,却足以令人深思良久,甚至于在内心深处产生一丝悲哀,一种国学沦落的悲哀。

那么,是不是学生对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毫无兴趣呢?当然不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在潜意识里有一股对古典的崇拜。如果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说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古人轶事,就算无甚鲜活,无甚生动,也会得到许多赞许的目光,甚至于是嫉妒。在他们眼中,这些知识都是高深的,是一个人文化休养的体现。我不如人的思想会时隐时现。当然,这里已说过,这些想法是潜意识的,你指望他们大张旗鼓地“复古”,张口闭口古圣先贤,而把那些明星、时尚束之高阁那是徒然的。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一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再现。但这已足够了,有了这点潜意识就能使古典文化的火种燃烧。

记得有一次教学中偶然接触了阮籍和嵇康,接触了“竹林七贤”,于是就和大家探讨了一下文人和酒结下的不结之缘。说到文人喝酒,大家的兴致都很高 。我说:“在古代先贤中,这些辞人骚客,谁饮酒最值得称道呢?”学生反映很积极,有的说是李白,有的说是杜甫,有的说是张旭,答案很丰富。是啊,尤其是李白,不仅是诗仙,而且“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斗酒诗百篇”,他应该是个极至了吧!我马上举了“竹林七贤”中那个善饮的刘伶。刘伶每次外出必带三样东西(人):一坛酒(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铁铲,一个僮仆。临行之前放出豪言说“吾死便葬之”。喝酒喝得这样“视死如归”,喝得这样气吞山河,这样惊天泣鬼,古来也恐怕少有其人吧!

介绍了这个喝酒不要命的人,同学们自然哄堂大笑,如获至宝。这们便启开了第一扇门。进而和学生讨论文人为何要这样不计后果地饮酒,这和当时的社会有何关联,这和诗人笔下那么多不尽的愁苦又有何关系。由此及彼,使学生了解了鉴赏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词中“愁怨”这一命题的深层根源。古人都有遂青云之志的抱负,都期盼能仕途得志、封妻萌子。当然还有更高境界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当然也有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总体上说是求仕的。求仕是个艰难的过程,有人远离家乡十几年却名落孙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和黑暗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于是那些才华横溢却多有不平之人便把思乡之情写得那样浓郁,那样厚重。于是有了“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有了“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2见缝插针地知识渗透

学生内心中确实有了对古典知识的一种潜在的期待和崇拜,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传递给他们呢?当然,以课本的经典范文为载体,在课堂这一平台上交流是主要途径。还可以效仿大学的模式搞一些专题讲座,以系统地、理论地传递文化积淀和人文关怀。我曾搜集资料,做了《史记漫谈》、《三国解读》、《金庸群侠》等专题,取得一定效果。然而,更主要的是语文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做好知识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渐染。尤其是高三复习班的教学,这点尤为重要。否则只是传统地发练习题,讲练习题,机械地操作,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兴趣。

例如,在一次讲评考题的过程中,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篇台湾作家蒋勋写的文章《“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文章主要内容是以苏轼的人生仕途大起大落为背景,结合苏轼的词品、书品、人品道出一番人生哲理。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很有力度。但有些地方学生理解起来颇有些困难。比如文中提及的苏轼的书法,“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于是我举了苏轼早期的《洞庭春色赋》和被贬黄州时所作《黄州寒食诗贴》。两相比照,学生明白了所谓“歪歪倒倒”是个怎样的直观感受。再加之以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石压蛤蟆”的评价,便学生真切地体悟倒苏东坡书法风格的變化。这种变化正体现着他放下一切仕途束缚之后,自由挥洒而大放异彩。同时插入了苏轼有关猪肉的诗、苏轼和佛印的故事等等,增加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且指导学生从中体味到他的人生追求和人生理念,以此作为自己作文的绝好材料。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珍藏宝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不断修身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投学生之所好,激发他们潜意识中对古典文学的期待,并辅之以正确的各板块知识的引导,肯定能使传统的、经典的宝藏在看似枯燥的语文教学中焕发出厚重而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潜意识苏轼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苏轼吟诗赴宴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