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藏西夏文《无常经》考略

2019-05-18 09:26崔红芬文健
敦煌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夏文

崔红芬 文健

内容摘要:《无常经》全称《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在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中都有保存,英藏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残叶,俄藏黑水城文献和敦煌文献存有汉文本。英藏、俄藏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刊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此经典的版本和流传提供了依据。对英国国家图书馆藏Or.12380-3700aRV(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西夏文《无常经》残叶进行释读、版式考定和内容重新缀合,比较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汉文本的差异,并考察了此经典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无常经》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2-0045-10

A Textual Study on the Sutra of Mutability

in Tangut Script Kept in Britain

1907—1909年俄国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黑水城先后进行两次发掘,1909年发掘了“伟大的佛塔”,掘获丰富的西夏文和汉文等文献文物,文献资料现藏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分院东方学研究所。继科兹洛夫之后,1914年斯坦因率领的英国探险队再次对黑水城进行考古发掘,所获文献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英藏、俄藏黑水城文献原始资料的刊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西夏佛教与佛教经典的翻译传播提供了方便。本文欲对英国国家图书馆藏Or.12380-3700aRV(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西夏文《无常经》残叶进行释读研究和内容重新缀合,然后把黑水城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汉文本进行比较,并考察此经的现实意义。

Or.12380-3700aRV(K.K.II.0258.m)、Or.12380-

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三个编号的残经刊布在《英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刊布者把它们仅定名为“佛经”,对残经的形制、尺寸和保存状况等都未作介绍[1]。但从刊布照片判定,这组西夏文残经为刻本蝴蝶装,首尾皆残,四边皆有栏线,左右外边双栏,其余单栏,上半部分残缺,仅存下半部分。下面分别对三个编号残经进行录文释读,并据其内容对残经进行重新缀合。

1.Or.12380-3700aRV(K.K.II.0258.m)存左右两个残叶,只有下半部分,刊布者定名为“佛经”,右面残叶白口处有一个西夏字“氦”(五),左面残叶有一个西夏字“淮”(四),见图1:

右面:

……蘦戊秊絅窾竀紴瞭

……是三事因故如来依

……□袭脛艱礠蟅緛谍

……□中出现诸众生之

……薋稯秊铜穔砂融

……降(调)伏事说尔时世

……铜

……说

□□□□□□□ 科竃蕸瓮?譹?訛魏焊堡

□□□□□□□ 内身变化亦是如

□□□□□□哗 礠箎罈綀蜆紩籃

□□□□□□无 诸智有人观察应

翻译如下:

……是因三事故,如来依□□□,出现□□□诸众生,□□□□□调伏事。尔时世□□□□说:

□□□□□□□ 内身变化亦如是

□□□□□□不 诸有智人应观察

左面:

…… 次萂几②簁次簄籃

…… 实光润非实念可

…… □蔲胞縂蟗融袭

…… □若老病死世中

…… 镀緳筟肅融袭篟

…… 理正等觉世间不

…… □籃矖菋篎薋稯

…… □正法及又降(调)服

…… 蘦胞縂蟗礠融揉

…… 是老病死诸世界

…… 簁萂几簁簄籃簁

…… 不光润不念可不

翻译如下:

……实不光润,实不可念,□□□□,若老病死世间,□□□□,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應□□□□□法及调伏□,□□□□,此老病死,于诸世间,□□□□,是不光润,是不可念,不□□……

通过译释比较Or.12380-3700aRV(K.K.II.0258.m)的残叶,可知其内容出自义净本《佛说无常经》,只是3700aRV左面内容在前,3700aRV右面内容在后。

2.Or.12380-3700b(K.K.II.0258.m)亦存左右两个残叶,上半部残缺,同样仅存下半部分,两个残叶中间似有字存在,但已无法判断,见图2。

右面:

…… 抖苾臎砫蘪紋茋?譹?訛

…… 多林给孤独园林

…… 耛箺谍妒戊蟨矖

…… 苾刍所说三种法

…… 稧籃簁萂几簁簄

…… 爱可不光润不念

…… 戊落矺漓胞縂蟗

…… 三者何云老病死

…… 蘦胞縂蟗礠融揉?譺?訛

…… 此老病死诸世界

翻译如下:

……多林给孤独园林,□□所说□苾刍,□三种法,□□□□,□□可爱,不光润,不念,□□□,何者三,云老病死,□□□□,此老病死,□诸世界。

左面:

□□□□□ 焊魏癐篽窏?譻?訛

□□□□□ 彼亦皆竭枯

□□□□□ 玛維癐秳纁

□□□□□ 时至皆灭尽

□□□□□ 篟絢篟溅哗?譼?訛

□□□□□ 无常无被亡

□□□□□ 闽碅腲?譽?訛毋維

□□□□□ 下轮王于至

□□□□□ 遍竛癐?譾?訛緜饯

□□□□□ 千子皆围绕

□□□□□ 稊城纙臀哗

□□□□□ 暂时停处无

翻译如下:

……□□□□□ 亦复皆枯竭

□□□□□ 时至皆灭尽

□□□□□ 不被无常亡

□□□□□ 下至于轮王

□□□□□ 千子皆围绕

□□□□□ 暂时无停处……

对Or.12380-3700b(K.K.II.0258.m)残叶释读,其内容出自义净本《佛说无常经》,残经左右两面虽为一个编号,但其内容并不能缀合在一起,待下面残经释读完后,再重新缀合。

3.Or.12380-3700bV(K.K.II.0258.m)存两个残叶,同样仅存下半部分,左右残叶之间有一个西夏字“戊”(三),见图3。

右面:

□□□□□ 絅瞭缾蛜栏

□□□□□ 缘依众苦受

□□□□□ 繰臤牡碅堡?譹?訛

□□□□□ 水汲用轮如

□□□□□ 订订捎蔎笜?譺?訛

□□□□□ 各自绕与同

□□□□□ 蘪肅競蕽魏

□□□□□ 独觉声闻亦

□□□□□ 坯京焊瞭螺?譻?訛

□□□□□ 民愚此依明

□□□□□ 艰砨蕎商弛

□□□□□ 兄弟亲属等

左面:

□□□□□ 矻漓篟粙皆

□□□□□ 何云不思想

□□□□□ 次始矖翵萝

□□□□□ 实真法谛听

□□□□□ 篟蟗旺膌籃

□□□□□ 不死门行应

□□□□□ 俺矠付白笍

□□□□□ 热除清凉得

□□□□□ 礠逗店茫籃

□□□□□ 诸烦恼断应

□□□□□ 玛诫臤嘿?譼?訛矋打石?譽?訛

□□□□□ 時薄伽梵,室利筏

翻译如下:

……

□□□□□ 依缘受众苦

□□□□□ 汲水如用轮

□□□□□ 与同各自绕

□□□□□ 独觉亦声闻

□□□□□ 愚民依此明

□□□□□ 兄弟亲属等

□□□□□ 何云不思想

□□□□□ 谛听实真法

□□□□□ 应行不死门

□□□□□ 除热得清凉

□□□□□ 应断诸烦恼

如是我闻,一 时薄伽梵,在室利佛……

对Or.12380-3700bV(K.K.II.0258.m)残经释读,知其内容出自义净本《佛说无常经》,残叶内容能够相连,3700bV右面内容在前,3700bV左面内容在后。

根据英藏西夏文残经的字迹和版式,可确定西夏文《无常经》残叶是同一版本。但据《英藏黑水城文献》刊布的顺序,上述三个编号的残经内容并不相连,与义净本《无常经》的内容进行比勘,确定英藏西夏文残经的顺序应为3700b左+3700bV右+3700bV左+3700b右+3700aRV左+3700aRV右。重新排序缀合后残经内容如下:

……

□□□□□ 彼亦皆枯竭

□□□□□ 时至皆灭尽

□□□□□ 不被无常吞

□□□□□ 下至于轮王

□□□□□ 千子皆围绕

□□□□□ 暂时无停处

□□□□□ 依缘受众苦

□□□□□ 汲水如用轮

□□□□□ 同与各自绕

□□□□□ 亦独觉声闻

□□□□□ 民愚依此明

□□□□□ 兄弟亲属等

□□□□□ 云何不思想

□□□□□ 谛听实真法

□□□□□ 应行不死门

□□□□□ 除熱得清凉

□□□□□ 应断诸烦恼

如是我闻,一 时薄伽梵,在室利佛□多林给孤独园林,□□□说□苾刍,□三种法,□□□□,□□可爱,不光润,不念,□□□,何者三,云老病死,□□□□,此老病死,□诸世界……实不光润,实不念,□□□□,若老病死,□□□□,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应□□□□□法及调伏□,□□□□,此老病死,于诸世间,□□□□,是不光润,是不可念,不□□…………由此三事。如来依□□□,出现□□□诸众生,□□□□□调伏事。□□□□□□□曰:

□□□□□□□ 身中变化亦如是

□□□□□□不 诸有智人应观察

西夏文残叶《无常经》残缺严重,义净译本的相应内容是:

……

大海深无底 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 不被无常吞

上至非想处 下至转轮王

七宝镇随身 千子常围绕

如其寿命尽 须臾不暂停

还漂死海中 随缘受众苦

循环三界内 犹如汲井轮

亦如蚕作茧 吐丝还自缠

无上诸世尊 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 何况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属

目观生死隔 云何不愁叹

是故劝诸人 谛听真实法

共舍无常处 当行不死门

佛法如甘露 除热得清凉

一心应善听 能灭诸烦恼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苾刍,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汝诸苾刍,此老病死,于诸世间,实不可爱,实不光泽,实不可念,实不称意。若老病死,世间无者,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是故应知。此老病死,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由此三事,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爾时,世尊,重说颂曰:

外事庄彩咸归坏 内身衰变亦同然

唯有胜法不灭亡 诸有智人应善察

……[2]

从《英藏黑水城文献》刊布图版看,Or.12380-

3700bRV(K.K.II.0258.m)号残经白口处有西夏字“戊”(三)。在Or.12380-3700aRV(K.K.II.0258.m)的右面白口处有西夏字“氦”(五),左面白口处有西夏字“淮”(四)。因刊布者将Or.12380-3700b(K.K.II.0258.m)左右两个残叶紧挨着拼在一起,其白口处的具体数字不可辨识。把白口处这几个数字与残经内容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数字是在告诉我们残经的排列顺序,相当于现在书籍的页码,便于分辨经文的顺序。仔细核对白口处表示页码的数字和残经内容,可以确定3700b左白口处应为西夏字“舉”(二),“舉”的右面残经(缺);3700bV右面、左面的白口处是西夏字“戊”(三);3700b右面、3700aRV左面的白口处为西夏字“淮”(四);3700aRV右面与左面(缺)的白口处为西夏字“氦”(五)。

这种情况在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教文献非常多见,类似的页码或用汉字标注,或用西夏文数位标注,或用汉字和西夏文数字混合方式进行标注。克恰诺夫在《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经叙录》的绪论中提到:

我们发现了一个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新特点,即卷轴装和经折装佛经在抄写、刊印的过程当中是标有页码及其他标号的。通常在页面边角处标有(手写或是刊印)经文名称的缩写及该页经文在整篇文章中的顺序页码。这些记号并不显眼,它属于辅助性的装帧标记。等佛经装帧完毕后,因为书页装订而相互黏合在一起,所以这些标记也就“消失”了。但是,在佛经开胶、经文散开的情况下,就会发现这些标记。这对于我们鉴定现存的残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小册子和蝴蝶装佛经中,往往一个页面分成左右两面的,所以会出现某页右面(a面)或左面(b面)的说法。对这类经书的页码,应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页码。如果原件上标有页码,那它应该在页面中间的空白处(白口处),连接一个整页面的右左两面,页面应从右往左翻。计算经文数量时,每一面的左右面都应算作单独的一页。按照惯例,小册子和蝴蝶装经书,也是仅一面刊印和书写的经文,反面一般不刊印和书写经文。[3-4]

从克恰诺夫所描述的俄藏蝴蝶装残经页码看,一个页码数字表示左右两面,与英藏Or.12380-

3700aRV(K.K.Ⅱ.0258.m)、Or.12380-3700bV

(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然而刊布者在刊布西夏文残经时,并不知西夏文佛经中出现西夏文数字的意义和要反映的信息,致使残经的刊布顺序发生混乱。了解西夏文佛经的这一特点对于以后辨别散乱的西夏文残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上述英藏黑水城西夏文《无常经》残叶外,在俄藏黑水城汉文佛经文献中保存两个编号的《无常经》(TK-137、TK-323)。TK-137号由4个部分组成,即1.《佛说业报差别经》、2.《佛说无常经》、3.《大佛顶白伞盖心咒》、4.《圣六字大明王心咒》。其中2.《佛说无常经》前有卷首佛画2面,上方中央榜题“释迦佛说法之处”,下佛陀端坐莲台说法,左右为阿难、迦叶,披衣合十侍立。右上方榜题“天龙八部众”,左前方榜题“四部弟子众”。接着刊刻经文,经折装,共6折半,13面,每折页6行,每行14—15字,上下、右双边,经题为《佛说无常经》,下小字“亦名三启经”,另行小字“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5]。

TK-323号有三部分内容,即1.《佛说无常经》、2.《发菩提心要略法门》、3.《往生净土偈》。其中1.首题《佛说无常经》,下小字“亦名三启经”,另行小字“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尾题《佛说无常经》,下双行小字“依法藏疏刊正”,西夏刻本,经折装,共9折页,18面,每面6行,行15字,上下、右双边[6]。

俄藏黑水城文献中遗存汉文本《无常经》为义净译本,TK-137号和TK-323号内容完整,刻本,经折装,经文后没有“临终方诀”的内容。英藏西夏文刻本蝴蝶装《佛说无常经》残缺严重,是否存在“临终方诀”的内容尚不清楚。《无常经》的不同版本都曾在西夏时流行,从俄藏黑水城汉文《无常经》图版确定,没有帙号,不是入藏本。

此外,《无常经》在敦煌文献也有保存,分别藏在英国和法国等地。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中提及《佛说无常经》(又称《三稽经》)[7]。在斯坦因的藏品中存有多件《无常经》,如S.153《佛说无常三起经》(一卷)、S.274《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S.311《佛说无常三启经》、S.573《佛说无常经》(一卷)、S.1103《佛说无常经》、S.1479《佛说无常三启经》、S.2540《佛说无常经》(亦名《三稽经》)、S.2926《佛说无常三启经》、S.3887《佛说无常经》、S.4007《佛说无常三启经》(一卷)、S.4164《佛说无常三启经》、S.4529《佛说无常经》(一卷)、S.5660V《佛说无常三启经》、S.6367《佛说无常经》等[8-20]。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中也存有《无常经》,例如P.5588P9《佛说无常三启经》、P.3163《佛说无常经》、P.2305V《无常经讲经文》、P.3924《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等?譹?訛[21-24]。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中(以千字文编目)有辰30(6670)、63(3755)、

张67(6664)、余92(6665)、结54(6672)、为8(6671)、金74(6666)等[25]。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有两件即津艺193(77·5·4532)和津艺193(77·5·4541)《无常经》[26]。

其中,P.3924《佛说无常经》、S.274《佛说无常经》、S.573《佛说无常经》、S.2540《佛说无常经》、S.3887《佛說无常经》、S.4164《佛说无常三启经》、S.4529《佛说无常经》、S.4713《佛说无常经》、S.5138《佛说无常经》、S.5660V《佛说无常三启经》、S.6367《佛说无常经》或首尾皆存或存有首题,S.153《佛说无常三起经》、S.311《佛说无常三启经》、S.5280《佛说无常经》存尾题。但如此数量的《佛说无常经》存世,说明它曾经在河西地区流行。

无常思想在《中阿含经》《杂阿含经》《生经》中都有充分体现,译成汉文的《无常经》名称有所不同,大致有《解无常经》?譺?訛《色无常经》?譻?訛《佛说无常经》《阿难见伎乐啼哭无常经》?譹?訛《迦旃延无常经》?譺?訛《阿梵和利比丘无常经》?譻?訛《八方万物无常经》?譼?訛等。据白金铣先生考证,有关佛陀的无常观在汉安世高译经之始已传入中土,当时没有确定为《无常经》之名。而到三世纪吴支谦译《色无常经》和晋竺法护译《迦旃延无常经》后,以《无常经》为名的经典才正式出现。四五世纪,法炬、竺佛念、僧伽提婆、求那跋陀罗等又陆续译出《无常经》,到七世纪时唐义净译出《佛说无常经》为止,完整版的送葬经文与仪制正式立足中土[27]。

早期翻译的《无常经》被收录在历代诸经经录中,如《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记》《众经目录》《大唐内典录》《续大唐内典录》和《开元释教录》等。及至唐武后大足元年(701)九月二十三日,义净于洛阳大福先寺翻译完成《佛说无常经》后,其流传更广,不仅流行于汉地、藏地,《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记载,《无常经》传入西藏地区,有蕃本《佛说无常经》,汉文与蕃本同;而且还先后传入日本、韩国等,在日本和韩国一些佛经目录中多有保存?譽?訛。

《无常经》在黑水城和敦煌文献中都存在着,虽然敦煌和黑水城两地相近且都是义净译本,但他们之间在用词上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英藏西夏文《无常经》残缺严重,在表格不列,与汉文本的异同见第一部分?譾?訛,下面将黑水城TK-137、TK-323号,敦煌本S.153、P.3924与《大正藏》收录义净本比较对照,不同之处见表1。

当然不同版本之间也存在丢落字的现象。例如敦煌本P.3163“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汝诸苾刍,此老病死,世间无者,如来应正等觉,是故应知。此老病死,于诸世间,实不可爱,实不光泽,实不可念,实不称意。由此三事,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22]72比较义净本《无常经》的内容,应该是丢掉了一些字,此处画下划线的字表示P.3163中缺少的内容,如“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汝诸苾刍,此老病死,于诸世间,实不可爱,实不光泽,实不可念,实不称意。若老病死,世间无者,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是故应知。此老病死,于诸世间,实不可爱,实不光泽,实不可念,实不称意。由此三事,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S.573《无常经》也漏抄了“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一句内容,有的地方增加词语,如把“一时薄伽梵”写成“一时佛薄伽梵”,把“少年容貌暂时住”写为“少年容暂时间”,把“诸苾刍众、天龙、药叉、健闼婆、阿苏罗等皆大欢喜”写成“诸苾刍众、一切世间天龙、药叉、乾闼婆、阿苏洛等闻所说皆大欢喜”等。

另外,S.573《无常经》还存在以下情况:把“群”字皆抄写为“郡”字,把“长”字写成“肠”字,把“胜”皆写成“圣”字,把“慧”字写为“惠”字,把“尘”字写为“鹿”字,把“愚”字写为“遇”字,把“生者皆归死”中的“死”写为“尽”,把“大海深无底”中的“深”写为“染”字,把“时至皆归尽”中的“时”写为“持”字,把“未曾有一事”中的“曾”写为“僧”字,把“七宝镇随身”中的“随”字写为“存”字,把“还漂死海中”的“还”字写为“环”字,把“循环三界内”中的“循”字写为“巡”字,把“犹如汲井轮”写成“犹如及急井轮”,把“兄弟并眷属”写为“兄弟并属倦”,把“眷”字或写为“卷”“倦”,把“当行不死门”中的“当”写为“常”字,把“不行于善事”写成“不行于善是”,把“死刀随业下,意想并慞惶”写成“死刀随业而,意想并憧惶”,把“死生催伺命”中的“生”写为“壬”字,把“来听法者应至心”中的“至”写为“志”字,把“菩提妙花(华)遍庄严”中的“花(华)”写为“化”字。

从上述内容判断,敦煌本和黑水城本汉文《无常经》是一脉相承的,但也存在用词的差异。这些差异或是依据版本不同造成的;或在辗转传抄过程中因笔误出现的;或与抄写者的文化水平有关,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用字的错误;或与西北方音、古文献相互通用的现象有关等。

俄藏汉文本TK-323号《无常经》尾题后存“依法藏疏刊正”,可知,法藏曾为《无常经》作疏文,西夏时法藏所撰《无常经疏》还是存在的,而现仅在高丽《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中有记载?譹?訛,其疏文的内容已经无从考证。

《无常经》又称《佛说无常经》《三启》《三启经》《三启无常经》和《佛说三启无常经》等。佛教“三启”仪式源于印度人反复讽诵经文的语言习惯。S.153《无常经》的经题后小字“初后赞叹,乃是尊者马鸣取经意而集造;中是正经,金口所说;事有三开,故云三启也。”《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所诵之经多诵三启,乃是尊者马鸣之所集置。初可十颂许,取经意而赞叹三尊。次述正经,是佛亲说。读诵既了,更陈十余颂,论回向发愿。节段三开,故云三启。”[28]三启作为一种诵经仪式在印度时比较流传,随着佛教经典翻译成汉文,三启的形式也被中土佛教有所继承。《无常经》的“三启”仪式,指启请佛、启请法、启请僧,最后总启请三宝,以表示对三宝的恭敬,对佛教的敬仰,希望通过恭敬三宝使一切事情能够完美,达到“大舍防非忍无倦,一心方便正慧力,自利利他悉圆满。七八能开四谛门,修者咸到无为岸;法云法雨润群生,能除热恼蠲众病。生死迷愚镇沉溺,咸令出离证菩提”等诸境界。人们诵读《无常经》,启请三宝,其目的还是得到法云法雨的滋润,证得四谛,摆脱疾病苦难,到彼岸证菩提。

《无常经》强调了世间众生都非常嫌弃的“老病死”三种情形“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有学者认为,经文意在论述人生“老病死”之无常是不可避免的,是7世纪印度佛教徒为亡者送葬所讽诵的一部经典,也是一部体现佛教瞻病送终文化和临终关怀的经典[27]65-66[29-30]。《无常经》的丧葬礼仪,其实是缘起于初期佛教教团中反复诵说生命无常无我的三启仪式,约至马鸣时才发展成“始偈”—“诵经”—“终偈”三节的丧葬仪制[27]91。

《无常经》虽在印度是为亡故者送葬时诵读的经典,但传入中土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193号的尾题尽管有翟奉達为纪念亡母而抄写《无常经》的记载,即“显德五年(958)岁次戊午三月一日夜,家母阿婆马氏身故,至七日是开七斋,夫校检尚书工部员外郎翟奉达忆念敬写《无常经》一卷,敬画宝髻如来佛一铺。每七至三周年、每斋写经一卷追福。愿阿娘托影神游,往生好处,勿落三途之灾,永充供养。”[26]87但以此将《无常经》作为一部瞻病送终的经典还是比较勉强的,在一些佛经题记中和佛事诵经中也基本未见讽诵《无常经》的记载。西夏时期,《无常经》虽传入西夏并被翻译成西夏文,但黑水城遗存的西夏文和汉文《无常经》都没有出现“临终方诀”的内容,而依据遗存黑水城佛经题记的内容,西夏时人们为逝去亲人送葬时要进行法事活动,一般施舍或诵读的佛经是《佛说父母恩重经》《佛说报父母恩重经》《法华经》《仁王经》《金刚经》《孔雀明王经》《普贤行愿品》《观音普门品》《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六字大明王功德略》《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和《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等。

可见,西夏时人们丧葬活动基本上是按照党项人自己的风俗、汉人习俗和佛教礼忏仪轨进行的,诵读施印当时比较流行的经典。这与敦煌文献的记载基本一致。弘一大师曾感慨道:“(《佛说无常经》)经译于唐,其时流传未广,诵者盖罕,宋元以来,殆无道及之者。”[30]426-427我们认为,《无常经》在西夏境内的流传依然是强调无常思想的信仰,与为亡故者送葬诵经关系不大。

《无常经》突出人生“老病死”之无常现象,与佛教所认为世间没有永恒不变、万古长存的事物是一致的。世间万物有始必有终,有兴盛必有衰亡,正如《佛说无常经》所言:“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佛教无常思想不仅揭示了人生规律,而且也阐述了世界发展的规律。

《无常经》的目的还致力于消除人身体生老病死现象下的各种痛苦和无奈,使人认识到生死流转和苦迫都是身心五蕴和合下的我见和执着造成的。如何了脱生死、断除恶业,必须通过得闻佛法,广修福智,才能证得“诸行无常,是生是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生命境界,在《无常经》中也有体现:“是故劝诸人,谛听真实法;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佛教如甘露,除热得清凉;一心应善听,能灭诸烦恼。”

佛教生命的真谛是要超越世间的成住坏空以及能化解掉人类的生老病死,要普度一切众生摆脱生死轮回,追求无限的生命境界。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会出现“口诵《无常经》,身作有常计;求望他利养,合眼未观谛。三衣唯欲好,不肯着破弊;内心至粗犷,外相真似细;欺诳世间人,大悲为流涕。贤圣不赞叹,善神不扶卫;业障日夜增,戒定念念滞”[31]的情形,世人既不能很好了解无常的义理,一切行事又都是邪命之法,“常求诸欲境,不行于善事”,最终陷入“众苦与死俱,此时徒欢恨;俩目俱翻上,死刀随业下。意想并慞惶,无能相救济;长喘连贸急,噎气喉中干,死生催伺命……任彼绳牵去,将至琰魔王”的生死轮回之中。

《无常经》阐释人生老病死之无常,希望人们能够坦然面对老病死的生命现象,因为人的衰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前曾出游东西南北四门,分别见到老、病、死、僧四种情形,感慨人生无常,为了救度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痛苦,太子坚决出家修道,最终得到证悟,悟出世间真谛“有生必有死,精进勿懈怠”的道理。《无常经》的目的是引导人们信仰三宝,发慈悲心,破除邪念,开四谛门,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虚妄的。

佛教关于“老病死”无常之说并不是让人们消极厌世,悲叹人生苦短,而是要积极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生活,要谛听真实法,努力精进,调伏自己的烦恼,调伏贪欲心、调伏瞋痴心,去除“贪嗔痴”三毒,修习八正道,修一切善业,了知生死,离苦得乐,断一切恶业,领悟解脱生命生死的真慧与彻悟人生的真谛。无常思想还希望世人以平常心看待生命中人、事、物的变化,认识到苦、空、无常、无我,放下一切名利,看破财色和权势,这些不过是过眼烟云,如水中月,镜中花,以更大的悲心与智慧处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去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总之,本文对英藏黑水城西夏文《无常经》残叶的释文定题,与不同版本进行比对,不仅重新缀合西夏文残经的内容,考证了不同版本用词的差异和原因;而且分析了西夏文残经页码的标识方法,对于散乱残经的归类和组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佛教无常思想源远流长,揭示了世界发展的规律。在当下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社会,佛教的无常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思想既能帮助人们调整心态,以平常心看待财权色,也能使人们克制自身的私欲,善待人生,善待亲人,善待社会,善待环境,多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国家图书馆,等.英藏黑水城文献:第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60-361.

[2]义净,译.佛说无常经[M]//大正藏:第1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745.

[3]Е.И.Кычанов.Каталог тангутских буддийских памят-

ников[M]. Киото:Университет Киото,1999.стр.11-12.

[4]葉·伊·克恰诺夫,著.崔红芬,译.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经文献叙录·绪论[J].西夏研究,2011(4):27.

[5]史金波,等.俄藏黑水城文献: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89-191.

[6]史金波,等.俄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4-86.

[7]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27.

[8]黄永武.敦煌宝藏:第2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41-42,566-568.

[9]黄永武.敦煌宝藏:第3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53.

[10]黄永武.敦煌宝藏:第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549-550.

[11]黄永武.敦煌宝藏:第8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632.

[12]黄永武.敦煌宝藏:第11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70-171.

[13]黄永武.敦煌宝藏:第20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553.

[14]黄永武.敦煌宝藏:第2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485.

[15]黄永武.敦煌宝藏:第32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170.

[16]黄永武.敦煌宝藏:第33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132.

[17]黄永武.敦煌宝藏:第3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281.

[18]黄永武.敦煌宝藏:第36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472-473.

[19]黄永武.敦煌宝藏:第4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198.

[20]黄永武.敦煌宝藏:第45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440.

[21]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82.

[22]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2.

[23]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99-200.

[24]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94.

[25]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总目录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372-453.

[26]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第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3,164.

[27]白金铣.《佛说无常经》的传译与丧葬礼仪[J].中华佛学学报:第20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7:98.

[28]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4[M]//大正藏:第5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227.

[29]郑志明.人间净土的极终关怀[C]//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佛学会议论文汇编:第1集.台北:法鼓文化,1998:349-374.

[30]弘一.佛说无常经序[M]//弘一大师全集:第7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426-427.

[31]道宣.净心戒观经[M]//大正藏:第4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823.

CUI Hongfen1 WEN Jian2

(1.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2. History Institut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Abstract: The Sutra of Mutability, also known as Sanqi Jing, was preserved in both Khara Khoto and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mong the Khara Khoto documents collected in Britain, there are a few fragmental manuscripts in the Tangut language, while among those collected in Russia, there are several Chinese versions. The recent publication of both of these collections has provided evidenc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ersions and the circulation history of this sutra.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angut texts of The Sutra of Mutability kept in Britain, namely Or.12380-3700aRV(K.K.II.0258.m), Or.12380-3700b(K.K.II.0258.m) and Or.12380-3700bRV(K.K.II.0258.m), examines the format and contents, compares the Chinese versions from Khara Khoto and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this sutra for Buddhist history and culture.

Keywords: Khara Khoto documents from Britain Collection; Tangut scripts; Sutra of Mutability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猜你喜欢
西夏文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百千印陀罗尼经》考释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仁王经》补释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西夏文《乌鸣占》考释
西夏文行书述要
西夏文《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二》考释
《西夏文史荟存》第三辑弁言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西夏文《十轮经》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