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董改正
虽然总是思想先行,但思想还未广为人知之时,思想的物化就以其先锋的姿态,引起新生代的惊呼。
故宫的文创产品火了。故宫口红、故宫胶带、故宫书签,故宫手机套,一件件带着皇家符号的生活用品,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在花费不多的情况下,体验“皇家生活”的感觉,这样的定位让“故宫文创”品牌,在线上线下均取得了傲人的销售奇迹。
“文创”就是思想的物化,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将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上物化。文创产品方兴未艾,除了“故宫文创”之外,纽约的SOHO、北京的798、上海的M50、台北的松山等世界各地的文创园,如同雨后春笋般闻风而发。它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背景是竞争的加剧。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产品与产品、企业与企业、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最后的竞争底牌是文化。
“文创”是由“文化”和“创造”构成的。创造是从“已有”到“新有”,而关于文化的释义有很多。综合看来,首先,文化藏在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一切行动、语言和器物之中;其次,它又是游离于物质之外的,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是对物质的升华;再次,它是融于基因和血脉的一种习惯,是被无条件地继承着的。由此可见,任何人都脱离不了他置身的文化。可以说,人类任何一个行为哪怕是吃饭的姿势,都是由“文化”这个高屋建瓴又落到实地的强大存在支配的。
在“创造”之前,还有“创造力”这个概念。《辞源》对它们给出的释义是不同的。前者侧重于“能力”,后者侧重于“事物”。不是所有的“创造力”都能成就“创造”,唯有脱胎于“文化”的“创造力”才可以。这是由文化的强大力量决定的。
强大的创造力需要具备四种能力,即超强的感知力、惊人的记忆力、精深的思考力、不羁的想象力。但即使四种能力都臻于化境,也未必能有“创造”产生。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有其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既是创造本身特异性的保证,是创造能否葆有独一性的保证,也是获得民众认同的通行证。
创造不是空穴来风,更非无中生有,如果脱离于文化的老枝,天马行空的创造只是空想,就像断线风筝,必然扎到地上。创造必须是在文化母体上长出来的新枝。
故宫文创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刻的文化思考。撇去皇家器物大气堂皇的审美之外,抛开强大的宣传、线上线下立体的销售模式和故宫自带光环等原因之外,其深层原因在于植根于国人心中的帝王崇拜思想。开发故宫文创的团队,是深谙民众心理的。心理,是最大的文化背景。
2017年,曾经在教育行业叱咤风云的“小马过河”宣布倒闭,马骏的“文创”破产,引起业界一片哗然。小马过河创立于2008年,线下实体教育,线上学习软件、研发标准化学习流程、推出免费直播、实现家校互动,2014年度收入高达1.6 亿元,其鼎盛时期员工数量有900 人。也就在这一年,“小马过河”开始全面转型做线上培训,关掉线下门店,裁掉销售团队,与此同时,投入巨资投放广告,开发在线产品,开始全力经营微信营销,推出低价产品,做各种辅助学习App。不到三年,“小马过河”全线崩盘,宣布倒闭。
业界人士分析得失时,认为是转型过快导致“小马过河”的失败,其实,深层原因在于国民对“实”的信,以及对“虚”的疑;对高价谩骂却趋附,对低价怀疑而不屑。他的高价和实体成就了顾客的信任。与“小马过河”遭遇相同的还有“百度医疗”。它们失败在文化上,它们成功需要的文化准备还要等等,如果迟出现几十年,或许境遇大不相同。
文化除了为创造提供培养基外,还提供了心理接受的缓冲地带。这个缓冲中,包含着传统文化带来的安全感,包含着审美的、行为的、思维的、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上的惯性,这种惯性让“新颖性”能够被受众接受,得以存活、生长,因而才能发挥“创造”的功用,使其真正成为创造。
2014年,胡理人带着“互联网+专业配书”的文创项目进军创业圈。他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专业配书平台,与全国数千家出版社对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正品低价专业配书。这个看起来有创意、有市场、有“互联网+”的项目,最终却没能熬过半年。
同样是为读者“配书”,诚品书店则把自己做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它的核心价值是人文、艺术、创意、生活。它的背后,是对人文理想的坚守,是传统文化中“士”的精神。坚守之外,又有对新生理念的实践,与画廊、花店、商场、餐饮兼营,打造商业购物中心是诚品的拓展,或许它们才是诚品真正的盈利项目,但诚品的核心依然是书店,书店是诚品的魂。在纸质阅读式微的今天,诚品依然花巨资投资书店。每年至少举办4500场演讲与展览、座谈与表演等延伸阅读活动,范畴遍及文学、戏剧、环保、舞蹈与美术,将自己打造成文化地标,也打造了诚品“文创”坚实的核。这个核吸引了读者和顾客,成为诚品不衰的秘诀。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一个文创传奇,它为我们提供了文创范本。昆曲是戏曲的活化石,有着完美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但却逐渐退到历史的角落里,不再受到舞台灯光的追逐。白先勇在不改变原著的前提下,将现代元素不动声色地纳入,使之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改版后的《牡丹亭》,吸引了众多观众走进戏院。据统计,观众中30 岁以下占比80%,学生占比高达50%。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创新,传统与新生,相互扶掖,共生共荣,一起长成一棵美丽的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