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敏
(江苏省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江苏 徐州 221009)
产后康复指女性生产后,对身体进行一定的保养和恢复,主要包括子宫的恢复、心理恢复、会阴部位的私处细胞活力因子护理等。多项研究表明[1],接近70%的初产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产妇临床表现为易怒、烦躁、哭泣等,甚至严重者有自杀倾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产妇的康复越来越重视,且产妇的产后康复对家庭及社会意义重大。常规护理已不能满足产妇的康复需求,为提高产妇的康复效果,寻找更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产妇的恢复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本研究笔者就探讨康复护理在产后康复的作用展开报道,旨在为临床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门诊2017年4月到2018年3月间诊治的产妇80例,同时排除合并传染类、精神障碍、神经肌肉病变等疾病产妇。对照组产妇年龄为21到39岁,顺产28例、剖宫产12例,妊娠36到43周;观察组产妇年龄为22到38岁,顺产26例、剖宫产14例,妊娠37到44周。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术、妊娠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可比性。
两组产妇给予产后卫生、产后饮食、会阴伤口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产妇康复护理,产后康复护理措施如下:
1.2.1 健康宣教
门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产妇的健康宣教,包括产后身体功能的变化、产后注意事项、饮食方面等,提高产妇的护理意识,同时指导产妇如何母乳喂养并讲解母乳的好处,如何与新生儿相处等。
1.2.2 运动护理
医院可组织产妇做产褥期保健操、健身操、健胸运动等有氧活动,运动强度由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产妇不宜过度劳累,康复训练时需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
1.2.3 盆底肌功能训练护理
门诊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首先产妇采取平卧位,指导产妇将双下肢屈曲分开,吸气时有意识的收缩尿道和肛门,收缩时间持续15s,呼气时尽可能帮助产妇放松,3次/d,30min/次,同时督促产妇不要将臀部及大腿参与收缩。
①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②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中所有组间和组内比较均由SPSS20.0处理分析,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等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或组内行t检验。而治疗疗效各指标采用[例(%)]表示,组间用x2检验,P<0.05提示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产妇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s)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0) 62.12±6.37 47.38±5.83 56.47±6.38 44.78±4.91观察组(n=40) 62.11±6.38 33.81±4.31 56.50±6.40 34.77±3.82 P 0.99 0.00 0.98 0.00 t 0.01 11.84 0.02 10.18组别 SAS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6.13,P=0.01),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孕妇分娩时对身体的损伤较大,尤其是初产孕妇[3],分娩时新生儿的胎头对盆底肌和神经的压迫导致盆底肌和神经损伤,且角色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都会影响产妇的康复。产妇肉体的痛苦和心理压力都可能使产妇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故产妇的护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常规护理侧重产妇的饮食、伤口护理,对产后康复重视度一般,使产妇的康复效果较差,性功能恢复较慢,降低了性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干预产妇预后,产后对初产妇进行育儿指导,降低产妇对母乳喂养的陌生感,并详细讲解产后的注意事项,生殖器官未完全恢复尽可能拒绝性生活、哺乳期禁止服用避孕药等。研究表明[4],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改善盆底肌恢复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肺活量。通过对患者乳房、子宫的护理,可促进产妇尽快康复,有利于母婴健康。本研究表明,护理后观察组孕妇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在产后康复疗效显著,可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有效促进产后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