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 波,陈惠德,陈和木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22)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病理基础为退行性病理改变[1]。交感型颈椎病则是一种以症状复杂多样、表现体征少等为主要病理特点的颈椎病,有交感神经抑制及交感神经兴奋两种类型[2],其中交感神经兴奋型最为常见。目前,临床医师可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疗法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但不同的方法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本研究探讨了神经导引按摩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37~59岁,平均(49.62±7.13)岁;病程0.5~6年,平均(2.0±0.8)年。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6~59岁,平均(49.03±7.25)岁;病程0.6~7年,平均(2.1±0.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交感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积极配合完成治疗;有完整的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1.3 排除标准 妊娠和哺乳期女性;合并高血压病者;依从性较差者;严重骨质疏松者;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者。
2.2 观察组 予以神经导引按摩术。患者先做颈牵、理疗等放松肌肉。①患者取坐位,治疗师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扶住患者前额部,另一手用“一指禅”法,从患者一侧耳后乳突开始,沿颅底枕骨粗隆或枕-寰枢关节水平向另一侧耳后乳突运动,期间感知颅底枕下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的状态:一边感知神经走向中的气滞点或区,一边进行调理,导气令和。②治疗师以“一指禅”手法,分别沿胸锁乳突肌第2~7颈椎横突,第1~3胸椎棘突旁及棘突进行按摩,一边放松肌肉,一边对施治部位的肌肉、血管、神经的状态进行感知和调理,导气令和。③运用提、拿、推、揉、“一指禅”等手法,放松肩背及肩胛内侧缘肌群,再沿手阳明大肠经依次对曲池、合谷等穴位点按10s,导气令和。④治疗师站在患者身侧,一手臂弯置于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患者头枕部,垂直位提颈2~3次,拔伸相应椎间隙。每日1次,每次20min,共治疗30d。
3.1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分:包括腱反射、工作能力、上肢肌力等。分值为2~18分,评分越高,提示疗效越好。②颈椎生理曲度:利用Borden式测量法进行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的临床正常值为(12.0±5.0)mm。
3.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彻底消失,颈椎旋转试验提示阴性;显效: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明显缓解;有效: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好转;无效:头痛等症状未改善[4]。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例(%)]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疗效评分和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疗效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和疗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疗效评分和颈椎生理曲度比较(x±s)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P=0.007<0.05)。见表2。
表2 两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近年来,整脊推拿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可通过定点弹拨、理筋、定点摇正和定点拨伸等手法,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促进颈椎动静态平衡恢复,缓解颈周肌肉痉挛症状,改善颈椎失稳状态[5]。神经导引按摩术主体是以一指禅手法治疗。研究表明,在整脊推拿的基础上,对颈椎病患者辅以神经导引按摩术治疗,可有效纠正其颈椎的病理性改变,促进颈椎动静力系统恢复[6]。神经导引按摩术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对患者的交感神经进行导引和调理。吴毅文[7]指出脊神经交感部分在颈丛、胸丛、腰丛、骶丛中均有分布。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进入颈动脉神经丛内,随着血管分布到头部、颈部,C6神经根有纤维分布到臂丛和锁骨下动脉,C7神经根有纤维分布到心脏、大动脉和膈神经。这些交错混杂的神经纤维从C4~C7和椎动脉一起,经过横突孔进入头颅内,因此颈椎病患者只要颈神经前根受到刺激,颈动脉分布区域的交感神经就会受到刺激而引起相应症状。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及疗效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总之,积极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施以神经导引按摩术,能显著提高其病情控制的效果,促进颈椎生理曲度改善,减轻和消除患者的各种交感神经激惹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