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业绥
摘 要: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弥补国史、地方志之不足。学者或出于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或出于整理文献资料的兴趣,或缘于寻找新的学术领域的需要,数十年来,保持着对家谱的关注,有力推动了家谱的整理和研究。血缘和宗族观念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家谱所倡导的忠孝文化、礼仪文化、家风家规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这些优秀文化,不但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新人,而且能增强族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家谱;齐郡谭氏;文化;寻根
尝闻天下事之兴起,必借因缘;天下事之衰败,亦借因缘。曾几何时,作为中国旧的宗族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谱被抛弃、甚至被销毁,谍谱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而今,改革开放,春风送暖,时逢盛世,国泰民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炎黄子孙寻根问祖之热潮,烈火燎原;华夏儿女编修族谱之势头,方兴未艾。地方修志,蔚然成风;百姓修谱,沛然成林。值此大好时机,家谱研究逐渐回温,至今已渐入佳境。
一、公共图书馆收藏家谱热之现状与原因
1.国家大力提倡家谱编修以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1]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作用与意义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2001年文化部办公厅又单独行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充分肯定家谱对开展学术研究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要求各公私单位与个人都积极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并指定湖南图书馆负责湖南家谱的收藏与编目。近年来,湖南图书馆成立家谱收藏中心,大力宣传文化部2001年文件精神。目前全省已有3000余个氏族将其家谱捐赠于湖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已成为全省家谱收藏最多、保护最善、利用最便的国家文化事业机构。
2.各地纷纷成立实体或非实体的机构,对谱牒文献予以整理、开发和研究;民间修谱联宗和海内外寻根认祖络绎不绝。
此种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血缘和宗族观念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家谱所倡导的忠孝文化、礼仪文化、家风家规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这些优秀文化,不但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新人,而且能增强族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家谱得到关注是顺理成章之事。
3.学界的开发和利用。学者或出于弘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责任感,或出于整理文献资料的兴趣,或缘于寻找新的学术领域的需要,数十年来,保持着对家谱的关注,有力推动了家谱的整理和研究。家谱资料类编、丛刊和家谱目录学著作也不断涌现,特别是由上海图书馆发起并联合美国、新加坡等地25家机构共同编纂的第一部包含全球华人家谱资料的《中国家谱总目》,总计1200万字,收录中国家谱52401种、计608个姓氏,是迄今为止收录中国家谱最多、著录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专题性联合目录,为家谱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学科导航作用。
二、《齐郡谭氏族谱》编纂、重修的原因
1.继承先人之志,重整族谱断层
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弥补国史、地方志之不足。
百余年前,齐郡[2]谭氏第十七世孙秉泰公参与编修了《齐郡谭氏族谱》[3],初稿完成后,秉泰公一人承族人之重托,行万里之途程,遍历四方,挨家考证,终于使得《齐郡谭氏族谱》于清朝光绪二十年付梓问世。此后百余年间,或因财力不足,无力修谱;或因才学不到,望而却步,致使谭氏族谱无人续修,修谱工作出现断层。此种状况,不惟有负先人之望,亦使谭氏后人寻根无门,徒唤奈何!时至21世纪,在谭氏族人的热切呼唤和支持鼓励下,书广先生决心续祖绝学,紹隆祖业,续修齐郡谭氏族谱,重整谭氏族谱断层。
2.游子寻根心切,修谱众望所归
齐郡谭氏,一脉绵延,人丁兴盛。自清末光绪年间齐郡谭氏族人第十七世孙谭公秉泰参与纂修并亲自考证、校订《齐郡谭氏族谱》,迄今已逾百年。在此期间,至少有三至四世的谭氏族人没有记载于谱牒之中,人口达数千人。每逢岁末,谭氏族人合聚之时,谭氏第二十世孙谭书广老先生即常嗟叹:“若再延数载,恐我谭姓族人三尺之内亦不能相识;至于辈份、亲疏、远近则更无从得知!”在座的族人亦发出同样的感叹。当此之时,谭氏族人极力劝说谭书广先生继先人之志,重修族谱。此建议正中书广先生的下怀。书广先生早有继起修谱之志;况且百余年前参与纂修《齐郡谭氏族谱》的谭公秉泰,与书广先生的曾祖父谭公秉吉乃是一母同胞,二人曾一同对《齐郡谭氏族谱》做过付梓前的校对工作。书广焉能不继先人之志、述先人之事?在续修族谱工程启动的过程中,远在关外辽东郭家屯的谭继福老先生那曲折的寻亲经历,更是激发了书广先生早日将族谱续修完成的愿望。辽宁省辽东瓦房店郭家屯的谭氏族人谭继福老先生[4],现已年逾古稀。本支始祖于清朝初年山东大旱、蝗灾连发、草木尽光、人畜多亡之时,为求生路,挈妇将雏,惜别故土,来到关外,伐木垒屋,垦荒造田,繁衍生息——这一支派后来被称为“谭家坊支派”。本支始祖离乡迄今,已有三百余载。其间朝政更迭、家境变幻、沧海桑田,虽每每不乏思乡寻祖的孝子贤孙,然多因路途遥远、局势动荡、资力不及等诸多缘由,而导致返里朝宗、寻根问祖的夙愿始终无法实现,这不能不使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慨叹、扼腕。时至21世纪,退休赋闲后,谭继福老先生自觉时日无多,寻根紧迫,于是乎,同老妻、子女协商以后,于2008年5月25日,偕同老伴由大連湾乘船抵烟台,从此踏上了茫茫的寻根之旅。二人骑乘双人自行车,历时41天,行程1千余公里,在烟台地区寻访市区、乡镇数十个,最后无功而返。寻亲期间,谭继福老先生有幸结识了谭氏族中第二十世孙谭书广先生。他在书广先生家里小住了几日,临走时,谭继福老先生眼含泪水对书广先生说:“书广,我余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自己的老根,认祖归宗!”书广先生亲眼目睹了关外游子寻根不遇而伤怀落泪,听闻到太多谭氏族人因寻亲不得、怅然而归。这一切的一切,都极大的震撼着书广先生的心灵,激发了他夜以继日的续修谭氏族谱的强烈愿望。
3.要做非常之事,须待非常之人
书广先生一贯孝亲尊师,素有修谱之志,由爱敬之心,发敦睦之情,决心重修谭氏族谱。书广公振臂一呼,四方有识之士起而响应,共效绵薄之力。然则修谱岂易事哉?纵观古今,倡导、主持修谱者,往往百年方出一人。若无大仁心、大决心、大恒心,则此事决不可为、决不可成。而我族人书广先生,宅心仁厚、利他忘我、决心稳固、坚韧不拔,故能勇挑重担,立誓修谱。
所谓仁心者,书广先生曾言:“莱西葛埠有一老者,家中甚贫,无钱捐助,但其对老祖宗甚为敬仰,对族谱十分渴慕。这样的人,谱成之后,我准备免费送他一部。”
书广先生常言:“对于尊敬老祖宗的人,他捐款是好事;就是他不捐款,我也送他一部谱书。”其仁厚利他之心,于此可见一斑。
所谓决心者,书广先生为了续修族谱,千里迢迢,远赴他乡,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遍访栖莱海(栖霞、莱阳、莱西、海阳)、淄川、潍坊、乳山等地。汗洒齐鲁大地,遍历世间冷暖,而仍痴心不改,勇力向前。寻谱途中,在海阳东村镇,同族人谭政广对他说:“书广,修谱这个事,你自己办不了啊!你得发动大家捐款!”书广先生斩钉截铁的说:“”修谱这个事,捐款也办,不捐款也办!”其决心之坚固若此。
所谓恒心者,书广先生修谱期间,行程数千里,访问近百村;备历艰辛,遍尝苦辣。书广公曾言:“我们去乳山市兰家庄修族谱时,兰家庄有谭氏族人700余户。庄里推荐了几位老人,年龄大,阅历广,记事多。口述了七天,并作了记录。从兰家庄回来以后,兰家庄的谱书,我整理了三个月。后来谭彪庄的会计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加以校对。”撰修一庄的谱书尚且花费如此多的时日,况一镇一县乎?炎炎夏日,早出而晚归,废寝忘食;冽冽寒冬,履霜而踏雪,呕心沥血。若无坚定不移之恒心,欲得九易春秋而不忘初心、不改其志,其可得乎?
农历三月某日,我在书广先生家中与书广先生及其长子维治、次子维勇一起饮宴。宴间,吾与维治、维勇相谈甚欢。吾觀二人年轻有为,言谈之中流露见识,举止之间颇有器宇,想必将来当有不凡成就也。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诚哉斯言!
[参考文献]
[1]徐锦钧. 上海图书馆家谱文献管理浅析 [J] 《中国索引》, 2015年01期.
[2]齐郡:《齐郡谭氏族谱》中的齐郡涵盖的区域包括如今的栖霞、莱阳、莱西、海阳、文登、牟平市以及淄川、潍坊、乳山等市.
[3]《齐郡谭氏族谱》光绪二十年版本.
[4]《重修齐郡谭氏族谱》2014年版本.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