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发展性资助模式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路径

2019-05-16 06:32胡晓飞
山东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心理健康

胡晓飞

摘 要:人才培养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贫困大学生人力资本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现实的资助育人体系中,应通过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动态信息平台、加强社会支持、形成专门育人体系等途径,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资助;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出台以来,我国高校已基本形成“奖、贷、助、补、减、免”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常见形式有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同时,高校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向本校设立奖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1]。伴随资助形式的不断丰富,资助金额也在逐年增加,其中48%的资助金额用于贫困大学生,从资助金额比例来看,我国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2]。贫困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部分智商高,却因为家庭条件差,不仅遭受经济生活的困扰,还容易滋生心理问题,例如自卑、敏感、孤独、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差等。有调查显示,护理专业贫困生是医学类所有专业中心理健康最差的学生。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资助的广度上基本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温饱问题,但是在资助深度和效度方面仍停留在表面。经济资助解决了学生的物质需求,但是不能解决学生的一切需求,特别是思想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不仅是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应在如何落实资助政策、如何科学管理资金、如何加强资助队伍的执行力、如何加强学生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上下功夫,使资助达到最大化效益。

一、高校资助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心理健康是指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保持积极、稳定、正向情绪的心理状态,并能很快的适应周围环境,使自己处在最佳状态。心理与思想息息相关,心理不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思想存在某种问题,潜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普遍引起社会的关注。

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关键在“精准”,即“扶贫要扶志,更要扶智”,让贫困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自身发展能力,这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如果高校资助工作在贫困生认定、评定、奖励、实施、评估等环节存在失范行为均会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贫困生认定困难的问题

[3],这主要同资助对象难以确定有关。多数高校资助资源按学生比例分配给学院,学院在按一定标准分配给班级或学生,这种单一的资助形式未能立足于学生自身需求,极有可能会造成各学院间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在具体实施中,辅导员会按《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及通过观察、同学反映了解申请对象的情况而获得一手资料。但是个别同学在填写《申请表》时会弄虚作假或过度夸大困难程度以及资助部门对《调查表》材料审核不严以及真正的贫困生由于自卑、过度自尊等心理问题不愿向他人告知自己家庭情况,从而出现非贫困生获得受助资格,而真正的贫困生没有被认定的情况[4]。贫困生评定方面同样存在原则不强,持续性不强等问题。虽然坚持 “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进行,但是部分学院成立的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代表三部分的民意评议小组,在利益上不乏部分人通过所谓的“关系”解决问题,這种“绿灯”行为对贫困生来说极为不公平。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同样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很多贫困家庭将学生成绩摆在首位,怀揣着“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期望,忽视了子女心理发展的状态,甚至有的家长对子女接受心理帮扶持否认态度,认为小题大做。

综上所述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缺失与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原因及其他原因有关。实际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都能使高校资助工作者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二、高校资助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

(一)通过大数据给高校资助工作者提供充足、真实的信息

资助者与资助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等是目前资助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学生校内外有关大数据库,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精确完成对贫困学生的认定。采集贫困生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信息,为高校精准资助打下坚实基础;采集贫困生的具体活动数据,如基本生活保障、职业规划需求、卓越成绩需求等类别进行分析,改变了刻板的资助形式,为高校资助多样化提供了依据,这样采集信息综合了多方面,不是仅凭几张证明就确定贫困生身份。发现受助学生出现违纪乱纪行为,及时予以教育,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

利用大数据建立健全贫困生的家庭-成长-学习-生活-心理多方面的动态档案,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动态观察受助对象的一切活动,既能避免同一个资助对象多次出现,也能时时关心和关怀贫困生,特别是心理不健全的贫困生。目前部分高校已经通过“校园一卡通”及其他应用系统采集学生的数据信息,使大数据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二)加强高校精准资助的保障机制

在解决贫困生资助方面高校起主导地位,统筹安排经济资助、心理资助和就业指导,完善资助体系。

第一,制度与技术保障。在大数据驱动下的贫困生认定主要涉及个人信息及数据应用,建立有效的信息保障制度至关重要,为了保障资助工作顺利展开可以成立独立的资助工作机构。资助机构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建立实时动态、实时监控信息化平台,形成以高效、便捷、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为主的信息化的技术,避免了人工为主的低效率、缺失的信息采集。

第二,人员保障。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要加强工作人员对资助流程的熟悉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处理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完善工作人员培养机制,抓好专业队伍建设。特别是心理专业知识的讲授,要具有促进人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要符合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要从受教育者现有的个性水平出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确立教育内容让学生学到干货,收获真知。在此基础上,资助工作者需要定期接受专业的心理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

(三)多形式开展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资助工作要想做出特色,必须构建协同化、结构化、全面化育人机制,使资助向发展型、创新型过渡,以满足贫困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宗旨。

协同化是指贫困大学生与高校资助者确定共同目标,精准开展工作。高校贫困生是弱视群体,需要学校、家庭、个人、社会、国家多方面多层次帮扶,在工作中具体落实贫困生的心理教育,高校资助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并不断做出工作上的调整。研究显示[5]:护理专业贫困大学生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心理资本明显优于非学生干部,班级活动、学校工作使他们的组织、领导、管理等能力得到提高,容易形成乐观、自信的优良心理品质;有兼职经历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水平高于无兼职经历的贫困生,兼职工作不仅增加了自己的社会经历,还减轻了家庭經济负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校资助管理者应理性思考、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班委选举和兼职工作并注意身体锻炼,注重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结构化是指资助工作具有一定等级体系。目前资助金额呈现上升趋势,村、镇、县、社会组织等都会对贫困生予以一定资助,部分贫困生会出现重复享受资助的问题,高校务必构建结构化机制,扩大资助范围。

全面化是指资助者利用一切可利用手段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生本质没有区别,但是经济的贫困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精神。资助者不仅要联合国内优秀人才进行经验交流,还要有国际视野,例如邀请国外优秀学子入校园讲座、参与科研创新等;同时学校资助者积极开展针对贫困生就业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体系,如职业生涯指导与规划、鼓励相关企业聘用贫困生等,减轻就业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压力,指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上来,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清醒看到个别地方还存在不精准、不规范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政策落实,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全国资助管理中心. 2015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 2016.

[2] 张远航. 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 (01):108-111.

[3]刘王德馨.浅析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J].教育科学: 全文版: 00252-00252.

[4]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11) : 78-80.

[5]董旭婷,江文艺,孙 敏等.大专护理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2):1792-1798.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资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