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为对象的校园欺凌及原因分析

2019-05-16 15:29陈吉强
云南教育·视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校园学校

陈吉强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一度成为媒体和网络热门话题。在大多数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与被欺凌的主体都是学生。然而还有另一种“校园欺凌”现象,即以教师为被欺凌对象的“校园欺凌”也时有发生。该现象折射出的是社会道德对教师的绑架,使师道尊严不断丧失,带来的影响比真正意义的校园欺凌更加难以想象。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以教師为欺凌对象的校园欺凌。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最早的专门研究来自于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心理学家欧维斯(Dan Olweus)。他在1978年出版的著作《学校中的攻击:欺凌者与替罪羊》中强调了界定校园欺凌的三个要素:欺凌者有主观的恶意或攻击性;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力量不均衡;恶意行为具有重复性。所以,欧维斯认为,当一个学生长期地、重复地处于来自另一位或学生群体的负面行为,即为受到校园欺凌。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与美国联邦教育部联合发起了关于制定欺凌统一定义的倡议,成立了由欺凌研究人员与实践者组成的专门小组并最终形成以下定义:“校园欺凌是由一个或一群青少年对另一名青少年实施的有害的攻击行为,受害者会感受到对方以强凌弱、多次受到欺凌或有多次受欺凌的可能性,欺凌会给受害者造成身体、心理、社交或教育上的伤害或痛苦。”

2013年日本制定了《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推进法》,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定义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归纳:“在校学生(儿童)受到来自学校一定关系的其他学生(儿童)加诸的心理或物理的行为(包括利用网络进行的行为),并因此身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痛苦。”

2017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学生欺凌进行了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上述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中,被欺凌的对象都是学生。但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所有发生在校园及其辐射区域内的,跟教师、学生有关,或跟教学行为有关的一方(行为者)对另一方(被行为者)实施包括言语或人身攻击而导致另一方(被行为者)身心和名誉等受到一定程度损害的行为,都属于校园欺凌。从师生法律地位平等的角度说,教师作为受害人的现象不属于校园欺凌范围的划分方法是不科学的,对教师是不公平的。这种欺凌行为有的是偶然发生,属于偶发事件;有的是有计划有预谋的长期行为。其引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也有可能只是某个小事件,但其根源在于当今社会环境下对师道尊严的漠视和亵渎,对教师心理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理应同样受到重视。

二、以教师为对象的校园欺凌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维护师道尊严是其使命之一。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合法权益理应得到保障。所以,将教师为对象的欺凌现象纳入校园欺凌的内涵之中,给予同样的关注和重视,对教师将是莫大的肯定和鞭策。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案例一:2015年4月,广东省某小学教师催作业被男生打住院而家长拒付医药费,反而建议校方起诉,以法院判决作为支付依据。

案例二:2013年9月,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学生割颈杀害。

案例三:2013年1月,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小学的一名老师因班里一位学生语文、数学考了满分未能获评三好学生遭家长当众羞辱,甚至挥拳相向。

案例四:2018年10月,株洲县育红小学教师罚站学生,被身为派出所副所长的学生家长带到派出所调查长达7小时。

案例五:2008年10月4日在山西朔州课堂上发生了一起惊天血案,学生突然拿刀捅死了老师。被害的老师郝旭东家境贫寒,才华横溢,上班还不到40天。

近些年来,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从法律层面上讲,这些血腥的事实都警示我们:以教师为对象的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

以上种种现象,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更加“谨言慎行”,以避免“惹祸上身”。教师的人格权、尊严权和生命健康权都受到了严重损害,而受害教师在不少时候都无法为自己所受到的损害讨回公道。外显的伤害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而内心深处的创伤可能永远也无法治愈。久而久之,这种创伤就可能演变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原因分析

以教师为对象的校园欺凌问题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权利不对等,教师权利难以保障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学校、任何老师都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教育主管部门也在三令五申。而对于什么是“体罚”,尤其是“变相体罚”语焉不详,导致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难以把握尺度。实际上,为了避免触雷,校园里所有针对学生的惩罚往往都是被视为违规的、不被允许的。另一方面,法律对老师在校园中的权利往往被忽视,在这种不对等的权利之下,老师反而成了教育行业中的弱势群体。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一边倒地保护学生,学生、家长可以恣意辱骂、侮辱和侵犯老师,老师却不敢惩戒学生,甚至连正常的批评教育都无法开展,老师的教育行为举步维艰。如果不从观念上、制度上和机制上加以改变,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建立教育惩戒法规,实施师生平等的保护措施,是全体教师的愿望和心声。

2.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的教育评价导向导致师生矛盾日益尖锐

多年以来,各级学校除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总目标外,还必须完成好每年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具体教育目标。由于社会对学校评价导向的偏离,往往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使学校在追求目标上出现了误区,学校教育变成了纯粹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的教育。同时,一些学校在评优、评先、晋级等工作中,“升学率”更是一个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们只能竭尽全力各种灌输、恶补,挤占了学生课余活动的时间。当孩子在“题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题海中苦苦挣扎时,功利性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的梦魇。这样的教育压制了学生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的欲望,剥夺了学生的成长体验,使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更是没有了信心,更有甚者萌发了对生活绝望的念头。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还是涵养人生?学生茫然了,迷茫了。教师越是对他们“努力付出”,他们越是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师生矛盾由此产生,矛盾激化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报复行为。

3.家庭教育的误区导致学生的人格障碍

教育的根在于家庭,食古不化的望子成龙、道听途说的教子无方并不少见。溺爱、过于严格的要求、不良的家庭结构与氛围更易于导致学生的人格障碍。這类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他们在学校里不能认真学习,甚至会感到自我恐慌,长此以往就会不想上学、害怕上学,仇视上学。这类孩子如果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是个体价值得不到肯定时,其内心体验到的是一种伤害和挫败感,易于滋生不满或敌对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在短时间内被迫压抑或隐忍在内心无法宣泄,又不能进行有效管理。如果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在有意或无意间触碰到他们所谓的“底线”,学生长期被迫压抑或隐忍于内心的情绪就可能在瞬间爆发出来,就会变得不理智,攻击老师的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其后果往往难以预料。

4.“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颠覆着尊师重教传统价值观

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唯有学校是净土,但近些年来,部分学生和家长出现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也在悄然侵蚀着校园这片净土,使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误区。有的胸无理想,急功近利;有的在学习上消极应对,认为书上的“之乎者也”“函数解析”“阿基米德原理”完全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有的认为“理想只是用来想的,不是用来赚钱的”,主张“少谈些理想,多想些实际”。另外,部分家长的潜意识里同样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他们希望孩子早点走入社会赚钱,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基于这些原因,教师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中已经不是那么值得尊重。如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语言或是行为稍有过激,他们就会对教师不依不饶,甚至是挥拳相向,使教师成为受害者。

5.信息和网络的发展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的冲击

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在助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带来了冲击。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的眼中,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当前铺天盖地的学习APP、网络课程等媒体中也能学到。教师成了可有可无的,似乎是多余的一个角色。但家长和学生没有意识到,教育是一项心灵工程,它的实施者——教师是富于情感和智慧、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人,这些特质是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这种认识中,师道尊严再一次受到了挑战:谁也不会再去尊重这样一个“可有可无”角色,一旦彼此间有什么摩擦和冲突,他们是绝对不会心慈手软的。他们往往会高举着孩子的尊严和孩子的利益,高举着道德的旗帜,高举着祖国的未来,在道德上对老师实施强制的镇压。不论教师有什么理由,不论当时的处境多么紧急,不论学生的过错多么大,孩子永远可以被原谅,老师一定要做出让步。

以教师为对象的校园欺凌现象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此类欺凌现象中,师道尊严在不断丧失。“师道尊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在维系社会道德、人的行为规范、传统教育的施行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古往今来,无数先贤的事例都为我们验证了师道尊严这一传统的重要性。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但“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永远不变,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完全代替教师。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坚决主张教师应该尊重并保护好每一名学生,让他们都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坚决反对体罚学生、歧视学生,因为尊重学生是教师应该把握的道德底线与职业准则。同时,笔者也呼吁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以教师为对象的校园欺凌现象,因为师道尊严的丧失,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威胁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校园学校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人文构建浅探
学校推介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