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会
摘 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扶贫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困境,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突破这些困境需要从多方面来开展。本文将介绍政治学视角下扶贫工作的内涵,分析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给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扶贫工作 政治学 困境 解决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1
一、政治学视角下扶贫工作的内涵
目前,扶贫已经纳入了政治生活。它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甚至成为了一个政治任务。在当前贫困治理的模式中,各级政府是控制中心,是扶贫基金的管理者和分配者,也是扶贫工作、扶贫项目的规划者和执行者。我国的扶贫工作主要有如下特征:
1.压力型体制
压力型系统指的是一种任务分解的管理方法和物化评价体系,是当地政府采取定量任务分解,解决上级颁发的任务以完成工作指标的手段[1]。其依靠政治压力和行政命令动员整个系统,利用官僚管理方式,将指标和任务发布到基层乡镇,形成所谓的压力系统的操作特征。具体地说,第一各个级别对任务目标的传递。扶贫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务院制定和颁布扶贫计划,然后传送到省、市、县。再由省、市、县制定适用于当地的扶贫计划,然后,把扶貧的任务和目标一级一级往下压。第二是评估扶贫任务。国务院就扶贫工作对不同省份进行评估,各省评估各地级城市,地级市则评估县各级城市。当然,还有单位对单位的评价,以及单位对员工的个人评价。
2.运动型治理
过去,运动治理是管理的公共政策,并以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我国许多部门得到实施。从许多运动治理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种政治工具的三个特点:第一,这种治理方式往往是暂时的,中断的,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二是政策目标具有单一倾向。三是治理方法严格,治理快速。消除贫困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历届政府的政治责任。事实上,不同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是不同的,“消除贫困”是扶贫的共同政治口号,减少贫困人口与采取摆脱贫困的措施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克服困难,与群众一同战胜贫困问题。所以说,我国的扶贫工作具有强烈的运动治理色彩。
3.项目型治理
项目制在当今环境下,已经不再只是一种管理学概念,而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管理方式。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面,也体现了强大的项目型体系。我国在扶贫方面的工作始终突出以扶贫为重点的项目导向型发展。从横向的角度来看,自1986年以来,政府批准的特别扶贫计划,主要通过提供补贴贷款与以工代赈以及发放扶贫资金的方式。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第一是建立了一个特殊的讨论和协调机制。1986年,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指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省设立省级扶贫办,协调国家和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其次,从扶贫的角度来看,项目化的形式非常清晰。国家扶贫局有扶贫指标,只要成为国家扶贫地区之后,就意味着地区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各级资金都会倾斜。因此,在湖南的一个地区,有一种值得庆祝的现象,因为它被选为贫困扶植县而实现了脱贫。到2015年,福建三明和山东淄博成为了扶贫改革的试点地区[2]。不仅是国务院在省级扶贫项目中实施扶贫资金援助。世界银行还与中国合作开展了西南,秦巴和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项目。在减少当前贫困的过程中,各级乡镇和行政村也通过申报项目来进行。第三,在扶贫的特殊工作中,以项目和资金为纽带,在哪里推广项目,资金就在哪里,促进扶贫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同样,扶贫工作在哪里,项目就在哪里进行,资金就往哪里流动。
二、政治学视角下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政府行政干预措施对扶贫工作的负面影响
首先,制度结构不合理,工作分散,项目管理不统一,对有效的扶贫开展有很大影响。在管理扶贫中,中央、省、市办公室负责联络和协调工作。但是,有一种趋势是,配给扶贫基金过程中存在管理责任不明的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和中国开发银行都可能有扶贫项目。这些扶贫项目的报告和传播参差不齐,长此以往,影响了当前的扶贫工作。其次,过度的行政干预和短视行为会带来浪费[3]。事实上,中央政府有坚定的决心、勇气和坚持不懈地消除贫困的毅力。但是,在政治体系的影响下,县政府在完成中央和省交给的扶贫任务时,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实施难以落到实处。常常会由于县级财政收入不足,将扶贫资金挪作他用。在强有力的政府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从县级扶贫资金的分配,到一个小村庄中扶贫资金的使用。如何实现全民决策,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满足感。是需要紧急审查的问题。根据政治锦标赛模式,经济发展受到各级政府和行政领导更大的关注,导致一些国家扶贫资金的转移。这就是政府行政干预措施对扶贫工作的负面影响。
2.“乡村能人”对扶贫工作的影响
“皇权不下县,县下靠乡绅”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地方管理的一种形象表达。“乡绅”这一群体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管理秩序。时至今日,这一群体依旧存在于中国社会基层管理中,扮演者乡村能人的角色,对乡村甚至城镇的发展发挥着一定影响力。这一类人的主要特征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超出普通人的优势,有着丰富的阅历和为人处世经验,并且愿意将精力花费在公共事务中。他们的存在有好处也有坏处,在助力基层管理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黑恶性质的集团,或者以宗族为纽带维系起来的势力派系,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在扶贫工作中,这些乡村能人的存在,对扶贫资金的实际配置和发放产生着一定影响。比如乡村扶贫项目的实施通常需要基层民众的配合,这些乡村能人凭借在地方上的号召力,能够对该项目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
3.缺乏群众参与限制了减贫成效
上文已经讲过,在我国当前的扶贫模式中,项目制的形式占据主导地位,扶贫工作的开展通常要按照申请、审批、拨款的流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扶贫项目的发起是由村委执行,还是有县政府负责,都难以让真正需要接受资助的群众参与其中。其原因便是群众缺乏参与意识,参与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使得他们没能够参与到项目的申请、立项中来,往往实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后,才意识到有这么一回事。这一现象导致许多项目是在没有充分结合群众真实需求的情况下实施的,不但不能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扶贫项目立项实施阶段,由于群众在前期没能够参与到该项目的申请中,相关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对一部分群众还需要作出充足的思想工作。耗费人力物力的同时,拖慢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在实际的抚平工作中,常常会因为前期缺乏群众参与,后期难以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而导致项目计划失败的现象。
三、政治学视角下如何做好扶贫工作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扶贫工作涉及到的人口多、范围广、任务重。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还涉及到协调上级政府与基层群众关系的作用。在整个扶贫工作中,体现出了一个国家的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国家的治理能力。因此,当前环境下的扶贫工作要想顺利高效的开展,还在于政府机构能否发挥领导作用,走出一条科学民主的脱贫之路[4]。
1.三方面协同开展扶贫工作
贫困的产生是可以找到根源的,其中有历史的代际传递,也有生产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总的来说,无外乎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因素。故而,在减贫工作中,就应当综合这三方力量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改变原有扶贫模式中群众参与度严重不足的情况。在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重群众的参与,引导群众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关注度。在扶贫项目的实施中,也应该保证群众全程参与其中。其次,扶贫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公平的体现,在扶贫项目的实施中,要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原则,保证扶贫资金被用到了真正需要的地方。
2.完善扶贫开发制度
现代社会的定义之一就是以科学合理的制度进行社会管理。反映到扶贫工作中,就是要以制度为准则,让扶贫工作实现制度化。包括在宏观上的制度建设、中层各级政府的相互协调、基层工作的具体实施。在机制的运作中,要不断对其加以完善。通过建立扶贫工作考核和责任机制,来鞭策相关机构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扶贫计划,落实扶贫工作。另外,應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在培训资源上,要适当向扶贫工作人员倾斜,加强对其培训力度,使得扶贫工作在高素质、高知识水平、高责任心的团队管理中科学开展。
结语
综上诉述,在政治学视角下,扶贫工作具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要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扶贫工作的流程中来。党组织要发挥引导作用,协调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平稳开展。
参考文献
[1]郑吉峰.困境与超越:扶贫工作的政治学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2):116-123.
[2]祁中山.扶贫绩效第三方评估:价值与限度——以2016年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为参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06):38-44.
[3]康红军,徐兴兴.精准扶贫的政治学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7,15(05):56-61.
[4]罗佳萍.反贫困的政治学—对新中国反贫困政策变迁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