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中翼 王心泉
态 度①
古云:“尤物足以移人。”②尤物维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③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如云美色即是尤物,即可移人,则今时绢做之美女,画上之娇娥,其颜色较之生人,岂止十倍,何以不见移人,而使之害相思成郁病耶?④是知“媚态”二字,必不可少。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⑤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思而不能自已,遂至舍命以图,与生为难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说之事也。⑥
吾于“态”之一字,服天地生人之巧,鬼神体物之工。⑦使以我作天地鬼神,形体吾能赋之,知识我能予之,至于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之态度,我实不能变之化之,使其自无而有,复自有而无也。⑧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⑨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试以二三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全无姿色而止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或与人各交数言,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今之女子,每有状貌姿容一无可取,而能令人思之不倦,甚至舍命相从者,皆“态”之一字之为祟也。⑩是知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一着之为要。11态自天生,非可强造。强造之态,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同一颦也,出于西施则可爱,出于东施则可憎者,天生、强造之别也。12相面、相肌、相眉、相眼之法,皆可言传,独相态一事,则予心能知之,口实不能言之。13口之所能言者,物也,非尤物也。噫,能使人知,而能使人欲言不得,其为物也何如!其为事也何如!岂非天地之间一大怪物,而从古及今,一件解说不来之事乎?
诘予者曰:既为态度立言,又不指人以法,终觉首鼠,盍亦舍精言粗,略示相女者以意乎?14予曰:不得已而为言,止有直书所见,聊为榜样而已。15向在维扬,代一贵人相妾。16靓妆而至者不一其人,始皆俯首而立,及命之抬头,一人不作羞容而竟抬;一人娇羞腼腆,强之数四而后抬;一人初不即抬,及强而后可,先以眼光一瞬,似于看人而实非看人,瞬毕复定而后抬,俟人看毕,复以眼光一瞬而后俯,此即“态”也。17记曩时春游遇雨,避一亭中,见无数女子,妍媸不一,皆踉跄而至。18中一缟衣贫妇,年三十许,人皆趋入亭中,彼独徘徊檐下,以中无隙地故也;人皆抖擞衣衫,虑其太湿,彼独听其自然,以檐下雨侵,抖之无益,徒现丑态故也。19及雨将止而告行,彼独迟疑稍后,去不数武而雨复作,乃趋入亭。20彼则先立亭中,以逆料必转,先踞胜地故也。21然臆虽偶中,绝无骄人之色。22见后入者反立檐下,衣衫之湿,数倍于前,而此妇代为振衣,姿态百出,竟若天集众丑,以形一人之媚者。23自观者视之,其初之不动,似以郑重而养态;其后之故动,似以徜徉而生态。然彼岂能必天复雨,先储其才以俟用乎?24其养也,出之无心,其生也,亦非有意,皆天机之自起自伏耳。当其养态之时,先有一种娇羞无那之致现于身外,令人生爱生怜,不俟娉娉大露而后觉也。25斯二者,皆妇人媚态之一斑,举之以见大较。26噫!以年三十许之贫妇,止为姿态稍异,遂使二八佳人与曳珠顶翠者皆出其下,然则态之为用,岂浅鲜哉!27
人问:圣贤神化之事,皆可造诣而成,岂妇人媚态独不可学而至乎?予曰:学则可学,教则不能。人又问:既不能教,胡云可学?28予曰:使无态之人与有态者同居,朝夕薰陶,或能为其所化;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鹰变成鸠,形为气感,是则可矣。29若欲耳提而面命之,则一部《廿一史》,当从何处说起?30还怕愈说愈增其木强,奈何!3(1选自《闲情偶寄·声容部》,略有改动)
①态度:风神姿态,神情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风采仪态。
②尤物:特异珍奇之物,多指美女。移人:惑动人心,改变人的精神意志。
③颜色:姿色。乌:也作“恶”,何,哪里。
④娇娥:美人,美貌的少女。郁病:中医指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病症,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等。“郁”有积、滞、蕴结之义。
⑤“尤物者”句:尤物,就是怪异之物,无法解释说清的事情。意思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⑥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情感。已,停止,控制。图:追求。与生为难:活不下去的意思。
⑦服天地生人之巧,鬼神体物之工:叹服天地鬼神生成人类万物的巧妙精致。体物,生成万物。
⑧使以我作天地鬼神:假使让我来做(生成万物的)天地鬼神。赋之:赋予它。与后面的“予之”同义。
⑨不特:不只,不仅仅。媸(chī)者:貌丑的人。笼络:控制,引诱。
⑩每有:常有。为祟:作怪,捣乱。
11一着:一招。着,同“招”。为要:为重要,是重要的。
12颦:皱眉。强造:勉强造作,指勉强装出来。这里讲的是“东施效颦”的故事。
13相(xiàng)面:观察面貌、气色等。相,观察。
14诘:诘问,追问,反问。首鼠:又作“首施”,踌躇,犹豫不决。这里是含糊不清的意思。盍(hé):何不,为什么。
15聊为榜样:姑且作为范例。榜样,模样,范例,典型。
16维扬:扬州。
17初不即抬,及强而后可:起初不马上抬起头来,等到再三要她抬头才同意。一瞬:眼睛眨一下,这里是扫一眼的意思。瞬,眨眼。
18曩(nǎng)时:往时,以前。妍媸:美和丑。媸,指相貌丑陋。踉跄:这里形容慌忙避雨时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19缟(gǎo)衣:白绢衣裳。趋:快步走。虑:担心。听其自然:任其自然。听,任凭。
20数武:数步,几步之远。武,半步,泛指脚步。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21逆料:预料、预测。胜地:本指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这里指淋不到雨的好地段。
22臆虽偶中:虽然偶然猜中了。臆,臆测,主观推测、猜测。
23竟若天集众丑,以形一人之媚者:竟然好像是老天有意汇集众女之丑态,来衬托表现她一人的妩媚姿态。形,映衬,表现。
24“然彼”句:可是她难道能预料到天必定再次下雨,于是预先把她的才智掩藏起来等到又下雨时运用吗?意思是说她的表现出乎自然,并非有心刻意为之。必,料定。
25无那(nuò):无奈,无可奈何。致:韵致,情趣。娉娉:女子姿态美好曼妙的样子。
26一斑:指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事物中的一小部分。大较:大概,大略。
27二八佳人:十五六岁的美少女。二八,即十六(岁)。曳珠顶翠:挂着珠宝戴着翠冠,形容穿戴华丽。浅鲜(xiǎn):轻微,稀少,浅薄。
28胡云可学:怎么说可以学呢。胡,何,怎么,为什么。
29薰陶:即熏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草长在麻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良好的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语出《荀子·劝学》。鹰变成鸠,形为气感:老鹰变成鸠(杜鹃),是因为它的形体为气候所感。惊蛰之后天气日渐和暖,鹰开始悄悄地繁育后代,原本蛰伏的鸠开始活跃起来。古人观察物候变化时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便以为鹰化为了鸠。
30耳提而面命:即耳提面命,语出《诗经·大雅》。意思是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廿一史:即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又经乾隆皇帝钦定,把《旧五代史》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
31木强:麻木僵硬。这里是呆板僵化的意思。强,通“僵”。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而然。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作为春秋第一美男,《诗经·山有扶苏》留下了对他的记载。《战国策》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从此成为美男子的代称。“貌若潘安,美似宋玉”,宋玉和潘安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两大美男子,两人美貌与才华兼具,都是著名文学家,前者让东邻美女迷恋得爬墙偷窥三年,后者“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一出门,满街少女为了亲近他,竟至于“掷果盈车”。此外“看杀卫玠”的主人公卫玠,文采风流的曹植、沈约,文韬武略、儒雅潇洒的周瑜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
但是,这些美男子到底美成什么样子,古诗文却很少有具体生动的正面描写,大都是比较模糊的形象。相比之下,古诗文中对于女性之美的描写不但举不胜举,而且大多细腻生动,形象鲜明。
《诗经》中就有大批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有令人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窈窕淑女”,有可望而不可即、在水一方的“伊人”“游女”,有“俟我于城隅”、“贻我彤管”、娴雅温柔的“静女”,有“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的孟姜。描写最为具体细致的是《卫风·硕人》中那位齐女庄姜,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天生丽质,简直是人间尤物。特别是那楚楚动人的笑靥和顾盼生辉的秋波,是那样的千娇百媚,令人销魂。《硕人》以其精彩传神的描写永恒定格了中国古典美人的曼妙姿容,历来备受推崇,成为不朽的经典。
作为“楚辞”的重要作者,“体貌闲丽”的宋玉也是一位描写女性之美的高手,他笔下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真是完美无瑕,倾国倾城。不但如此,他还有一篇《神女赋》,更是用尽笔触描写梦中女神“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的美丽形象:“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神女的容颜、装饰、仪态都被他描写得如此细腻传神,以至于后世作家都受了他的影响,比如曹植的《洛神赋》、谢灵运的《江妃赋》、司马相如的《美人赋》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曹植的《洛神赋》,他在序中就明言:“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当然此文更胜一筹,洛水之神宓妃的描写也更加生动具体,因而更加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原文太长,欣赏一小段吧: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你看,这语言多华美典雅!特别是洛神的形象,是那样的美丽绝伦,仪态万方,光彩照人。
回到诗歌中。《诗经》以后,诗词中的美女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从天仙到凡女,从帝后贵妃到平民荆钗,从大家闺秀到小家碧玉,不一而足。比如汉乐府中,既有“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织女,又有“采桑城南隅”而让“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女秦罗敷。“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佳人(李延年妹妹李夫人)该有多么美丽迷人啊,怪不得成了汉武帝的宠姬。还有刘兰芝:“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貌美出众,才艺过人,勤劳能干,却不为婆婆所喜,最终与丈夫双双殉情。初唐诗人崔护闲游都城南庄,邂逅小家碧玉,“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见难忘,可来年再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无限怅然。繁华的扬州佳丽如云,可杜牧觉得最美不过眼前这位妙龄歌女:“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豆蔻年华,含苞欲放,娇美可爱,还有哪位扬州姑娘美过她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美女,名动天下。在中国,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的美名,谁人不知,何人不晓?美人之美,大概无出其右了。然而对于她们的风姿美貌,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只有杨玉环的形貌最为具体鲜明。诗仙李白可是目睹过她的天姿国色,他奉诏作诗,一连赋诗三首——《清平调》,其一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绝代美人的花容月貌,在诗仙笔下让人浮想联翩。而白居易《长恨歌》逼真细致的刻画,更让她的风姿展露无遗:“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的惊人美貌,她的风情万种,随着她与李隆基的爱情故事和诗人的歌唱,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诗词歌赋中的美女形象美不胜收,举不胜举,而随着小说、戏曲的兴起,作为作品中重要的人物形象,那些或真实或虚构的美丽女子,全方位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苏小小、李师师、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杜十娘、崔莺莺、杜丽娘、婴宁、聂小倩、王熙凤、林黛玉、芸娘……令人目不暇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美人国里,众芳鲜妍。然而美人之美,究竟美在何处?有何标准?答案似乎除了当今的选美大赛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审美毕竟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精神活动,春兰秋菊,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各有所好。再说,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习俗,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风尚。大抵诗经时代北方以高大健壮的“硕人”为美,而南方更尚纤细苗条之美;汉代以瘦为美,魏晋以纤柔娇弱为美,唐代则以雍容丰腴为美。美人之美,因人因时因地而有异。但是古代那些知名美女,虽各有其美,却都是公认的美人,可见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当然,这些要素主要是从人们主观的体验出发而产生的一些感性认知,比如白皙的肌肤、乌黑的头发、弯弯的眉毛、顾盼有神的眼睛、秀美匀称的身材、得体的打扮等。从上面所列举的众多描写来看,这些几乎都是构成美的要素,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条件,因而人们往往从这些方面做出评判。可是光有这些,是不是就会合成一个标准美女来呢?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李渔所说:“今时绢做之美女,画上之娇娥,其颜色较之生人,岂止十倍,何以不见移人,而使之害相思成郁病耶?”论人之美,仅看形体容貌,失之呆滞。人之为物,形神俱在,如果徒有其表(形)而没有精气神,也只是个“木偶美人”罢了,失去了打动人心的魅力。因而,李渔道人之未道,提出“态度”一说,颇有新意和见地,也能给人颇多启发。
李渔认为,女性之美,美在其态。“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一着之为要。”容貌、肌肤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只是必要条件,至关重要的还是要有“态度”。古人很早就说“尤物足以移人”,世俗之人以为“尤物”即美色,但他认为美色能令人赞叹称奇,但还不足以“移人”;真正动人、惑人、感染人,甚至使人情志发生转变的是人的“态度”。他极力强调“态度”的重要:“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姿态能够弥补姿色、年龄等的缺憾,他以假设举例的方式,对比姿色的多少与媚态的有无与人们审美效果之间的关系,指出人们只会被媚态所诱而不会被美色所迷,因此“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态度”的作用,竟是那么重要,那么神奇!
那么,什么是“态度”呢?李渔一开始说,“态度”就是“尤物”,就是“媚态”,简称为“态”,但又觉得这样说也不准确,觉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因为他认为:“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它能使人感知、意会,却“能使人欲言不得”,说得还真有点神秘兮兮、神乎其神的。
其实从全文来看,李渔所说的态度是指依附于形体容貌而存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主要是人的个性情感、才学修养、精神品格等内在素质所表露出来的一种气质、神韵,或者说是一种人格魅力。它是内在综合素质的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伴随着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而存在而显露,体现着一个人的个性风采、气质性情。女子有了“态”,才能透露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才有生气与活力,才显其个性,见其气质情趣,因而才会可爱,才会迷人,进而“移人”。有名言道,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回看上文举的一些例子,也可得到印证。
比如庄姜,如果仅仅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美则美矣,“态”则全无。正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才让她魅力四射,妩媚动人。同样,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和神女,除了描写出她们的身材、肌肤、容貌的完美之外,还写出她们“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的情态,这样人物形象才有了情感、活力、魅力。《洛神赋》则用了更多的语言来描摹宓妃的神情仪态,什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凌波微步”等,这些至今还是人们朗朗上口的佳句,才让洛神仪态万方,具有了勾魂摄魄的魅力,让人心旌摇动,目醉神迷。
到了魏晋时期,对人物的品鉴其实非常重视精神气质,《世说新语》里说潘安“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才女谢道韫、曹丕之后甄氏(洛神的原型)也都才智过人,有平常女子没有的气质,有一种难以捉摸、若有若无的美“态”、神韵。人们赞美欣赏杜牧笔下扬州歌女的动人可爱,也在于他写出了她“娉娉袅袅”、如俏立枝头含苞欲放的豆蔻花一样清新娇柔、轻盈美好的情态之美。
再举两个例子。屈原笔下的湘夫人、山鬼等形象也非常动人,特别是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作者并没有描写她的容貌,仅仅通过描写她的装束、动作、神态,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形象,她美丽活泼,率真多情,洋溢着迷人的气息。这个形象也为众多国画名家所喜爱,吸引着他们创作了许多各具神态的山鬼画作。
《红楼梦》中对众多年轻美丽的女子的描绘更是登峰造极,大家熟悉的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史湘云、迎春、探春、晴雯……哪一个不是绘形绘态、个性鲜明、情态毕现?林黛玉初进贾府,“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就感觉到她与众不同的气质风采。而她独特的个性形象,曹雪芹是通过宝玉之眼来写的:“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写外貌,更写神情和风韵,她的体弱娇怯、多情善感、聪慧灵秀,她不同凡俗的气质得到充分体现。
另一个主要人物王熙凤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毫无顾忌的爽朗笑声中,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她那地位特殊、恃宠而骄、放诞泼辣的特点已然可见,等到这个浓妆的少妇风风火火正式出场,作者先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她的穿着打扮:“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尽显她的珠光宝气、精致考究、华丽富贵,真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紧接着,作者继续写道:“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还是写外貌、写姿态,但唯有写到这里,人物才活起来。在这里,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年轻苗条、姿容俊俏,内里却精明强干、争强好胜、狡黠狠辣的当家少妇形象。
优秀的作家如曹雪芹,他们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也深谙审美艺术的奥妙,故而能写出这些人物的形貌之美,还能通过外貌的描写,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写出她们的“态度”之美,彰显着作家的高超才艺,也体现了作家的审美旨趣。
在现实社会中,宋元时期开始,随着封建礼教对女性压抑禁锢的逐渐加深,女子的自然之美、个性之美,在“三从四德”之类的礼教教条束缚之下,逐渐泯灭,像“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样清新活泼的形象日渐稀少,男权社会的女性审美观日渐病态畸形。随着缠足之风的普及、盛行,女子,特别是上层社会的女子,以拥有小脚为美的典范,“三寸金莲”竟然成为评判女性之美的重要标准,女性物化和异化成为观赏玩弄的玩偶。一具再精致的蜡像又有何生趣?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直到明清时期,那些勾栏瓦肆、秦楼楚馆中的伶人歌女,长期以来竟成为许多文人雅士竞相欣赏的对象,大概与那些下层风尘女子所受到礼教压制相对较为宽松,能较多展现个性、情感有关。这些女子当中,不少不仅姿采出众,而且才艺不凡,有着较好的艺术修养、丰富的情感个性,从而吸引着文人雅士的目光。从李师师,到后来的所谓“秦淮八艳”,都留下不少与文人雅士的故事,也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谈资。柳永自不必说,看下晏几道的《生查子》吧,这首词是写李师师的:“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看遍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而明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所唤起的初步的民主思想,伴随着市民文学的发展,小说、戏曲中较为不拘礼法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更加广为流传,这大概也是一种对礼教束缚的反抗,是个性解放思潮在世俗社会的表现。这些故事中,对于女性审美,有异于礼教扼杀人性的腐朽畸形,而趋于自然健康的倾向,表现出尊重个性、要求自由的进步成分,以及对纯真和诗意的追求。比如《玉娇梨》《好逑传》等,其中的女主人公大多貌美多才,富有个性,忠于爱情。这些作品在浪漫传奇和悲欢离合之中,寄托和反映了广大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情趣。
也正是由于礼教的盛行,女子自然、个性、气质之美遭压抑扼杀,主流社会审美观的扭曲,势必出现女子自身追求“态”者稀少,欣赏有“态”者稀少,有“态”者更稀少的局面。李渔提出此说,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问题。虽然客观地说,李渔并没有脱离封建士大夫审美观的范畴,也有他的阶级局限,但他毕竟高出那些视女性为玩偶者许多。他提出的“态度”一说,肯定、赞美了女性自然健康之美和个性气质之美,彰显着人性之美,包含着对女性的尊重。作为有“态”者的典型形象,李渔选取和着力刻画的是一位在春游避雨时偶然遇到的“缟衣贫妇”,这样一位下层平民妇女,“年三十许”,既非二八佳人,也非曳珠顶翠的贵妇人,但作者不看其姿色,也不看其装扮,唯独对她“天机之自起自伏”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从容、娴静、优雅、得体的姿态和风度赞美不已。而这一切不都来自人物率真善良的本性,温和大方的性格,待人接物的修养吗?在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里,作者以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人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才会真正吸引人。
李渔的审美观念除文人雅士的趣味外,兼有世俗的情趣,生活的气息。这大概与他的生活经历有一定关系。李渔是一位难得的艺术天才,多才多艺,同时他又无意于官场,一生穷愁坎坷,却又风流倜傥。为了养家糊口,他不顾正统文人的鄙视,迎合市民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创作了大量以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和戏剧作品,这些作品“救得人活,又笑得人死”,行销一时,洛阳纸贵。
卖文之外,他又做编辑家、出版家,成立“芥子园书铺”,出版了许多畅销书,包括现在依然畅销的《芥子园画谱》,以致盗版蜂起,不得不维权抗争。他喜欢戏曲,后来他成立家庭戏班,挑选演员,亲自调教,自编自导,排演自己的剧作,携带家班远途跋涉,各地巡回演出。李氏家班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他看女子强调“态”的重要,大概也与他挑选演员、编排演出有关系吧。
李渔又是一个勤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懂生活,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他后来把他的戏曲理论和生活经验总结成书,这就是著名的《闲情偶寄》。《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美化生活百科全书。本文即选自“声容部”。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时曾说:“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施粉黛、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李渔的总结,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那么“态”从何而来呢?李渔说:“态自天生,非可强造,强造之态,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后半句堪称至理名言,但说“态自天生”,却有待商榷。“天生”,个人觉得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流露而不自知,非刻意而为;二是先天自有的,与生俱来,这就不尽然了。当然,人的个性气质确有先天禀赋的不同,但是并非全由先天注定,谁也不能否认后天的影响;再说“态度”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我们知道,精神气度、性情气质是可以后天学习培养的,也受到教育、环境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所以,李渔最后也说,“态度”虽没法教,但是可以学的,具体方法就是“使无态之人与有态者同居,朝夕薰陶”,他肯定了后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情、气度是可以养成的。当然这不比掌握学习某种技能、方法,容易立竿见影,容易看得见摸得着,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拿文学作比,人的“态度”就好比是“文”,是“气”的外在表现。修养品性、蕴蓄内涵就是“养气”。修养到一定程度,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就会有变化,“态”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从而让人平添格外的魅力。修身养性是根本功夫,如果东施效颦,忸怩作态,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自然“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原因也正是“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不知道从根本上下功夫。
有网络流行语道:人丑就要多读书。其实,即使天生丽质,颜值爆表,也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用品德、才学等来养护身心,才能相得益彰,美上添美,修炼成有趣味、有品位、有见识、有情怀的“气质美女”。这种特别的气质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逝,而会随时间的累积更加有魅力,从而穿越时空,熠熠生辉,光耀古今。李清照、李香君就是典型的例子。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感情率真,敢爱敢恨,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与赵明诚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美满爱情生活,进一步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即使后来国破家亡,飘零流落,依然不减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珍惜,对爱情的向往,对国事的关心。她以她丰富的情感个性、非凡的才情、不朽的作品,而成了那“乱世中的美神”(梁衡语)。
李香君出身卑微,不幸之中又有幸被秦淮名妓李贞丽收为养女。李贞丽是一个仗义豪爽的风尘女子,所接触的多是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李香君美丽聪慧,歌声甜润,养母让她从小学习各种技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不精通。在这样的教养和环境的影响下,李香君“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也就是说,她虽然身处风尘,但知书明理,明辨忠奸,风韵格调高洁豪爽,卓尔不群。所结交的也是张溥(复社领袖,著名文学家)、夏允彝(几社领袖,抗清志士,少年英雄夏完淳之父)这样的富有才华和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并受到他们的赞许。她与才子侯方域相知相恋,力劝侯方域坚守节操。侯方域避难而去后,她忠于爱情,正直坚贞,鄙弃权势,怒斥权臣,血溅桃花扇。在明朝末年那动荡浑浊的时代,她因集美貌、才华与风骨于一身而高居“秦淮八艳”之首,宛如一股清流、一朵奇葩,为无数的人倾慕、赞美。后来戏曲家孔尚任以她为主人公创作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杰作《桃花扇》,李香君的形象更是光彩照人,家喻户晓。林语堂曾为香君题诗,赞美道:“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
反观当下,许多现代人在“美女经济”和明星效应的影响下,过分追求外表的光鲜精致,只顾“养颜”而轻视了“养心”“养态”,仿佛当年“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架势,不吝重金,不惜绝食,不惧手术,热衷于塑身、增高、减肥、美容、整形,上上下下不亦乐乎,热火朝天。当我们回头看看那些风华绝代、美丽可爱的女性形象,看看李渔美在“态度”的论述,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什么才是最美的样子呢?
对了,最后推荐大家都去好好结识一下一位叫陈芸的可人儿,去感受一下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的可爱。她是清朝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中的芸娘,是作者沈复的妻子。林语堂曾毫不吝惜地赞美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