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超(河北 衡水)
在当今刻铜界一提起刻铜,就不能不提及张樾丞先生和张寿丞先生,就不能不谈及同古堂。清晚期,文房刻铜艺术以北京为中心兴盛起来。由于大批书画名家如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姚茫父、陈半丁、溥心畬、章浩如、汪慎生、王雪涛等的积极参与,同时出现了以同古堂张樾丞先生、张寿丞先生(原籍冀州新河县)兄弟为代表的刻铜艺术大家,民国时期发展至鼎盛。这种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大批文人书画家如此广泛、深入的直接参与到一种文房用器制作过程中的现象,堪称空前绝后!正是他们的参与,赋予了刻铜极高的艺术魅力,也为今人留下了大量的刻铜艺术珍品。张樾丞先生对刻刀、刻铜技法的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经过张少丞、张幼丞、张国睿、陈洪超几代人的传承,发展至今。
我作为张氏刻铜第三代传人,感到无比的幸运和自豪,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经常有全国各地刻铜藏友在微信里、电话里询问有关刻铜方面的问题,大致可归为三个问题:
陈洪超与恩师张幼丞先生在北京同古堂老屋
张樾丞先生
1. 冀州与同古堂的关系;
2. 同古堂铜墨盒的制作;
3. 同古堂刻铜技法。
在清代冀州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五县。当时这五个县的人出远门,都自称“冀州人”。张樾丞、张寿丞先生在北京都自称是“冀州人”(《师曾画铜》一书中就误将张樾丞先生原籍写作冀县,冀州与冀县是有一些差别的)。雍正三年(1724)冀州升为直隶州。民国三年撤直隶州,设立冀县,始有冀县一词。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划归衡水专区。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2016年撤销县级冀州市,设立衡水市冀州区,原冀州市行政区域改为冀州区行政区域。
清晚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90%店铺由冀州人开设。孙殿起(冀州市北安阳城村人)《琉璃厂小志》这样说:“琉璃厂书业,乾嘉以来,多系江西人经营,相传最初有某姓者,来京会试未中,在此设肆,自撰八股文试贴镌板刷印出售,恃以生活,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后,此种集团无形取消,代江西帮而继起者,多河北南宫、冀州等处人,彼此引荐子侄,由乡间入城谋生,偶有他县人插足其间,不若南宫冀州人之多,若外省人,则更寥寥无几矣。”
1. 制作墨盒的长度计量单位是:尺、寸、分、厘、毫,1寸≈32毫米。
2. 铜料熔炼铸铜板,有时候也从外边购进铜板。
3. 裁料,裁盒面、裁盒帮、将铜板锯割成需要的尺寸,盒底做子口的紫铜板,质地较软,则用剪刀裁切,子口与牙的连接有三种:①牙压子口焊接成型;②子口包着牙焊接成型;③子口与牙是一体的,牙是有子口弯折成型。裁料剩下的边角散碎铜料。回炉再冶炼,每冶炼一次铜损耗约10%-20%。
4. 大焊料分为几种,在铜料里勾兑进不同比例的其他金属进行熔炼,目的是调整焊料的熔点,用以焊接墨盒的不同部件。焊料配比好后研磨成粉过箩,焊接时盒体在接近熔化时焊料熔化,冷却后盒体的各部件就被牢牢地焊在了一起,因为是高温焊接,盒体焊成后会有变形。
5. 整形打磨。先用锉刀锉,戗刀戗,再用毛毡粘上砂粒打磨,钢丝刷刷,最后用木炭抛光。
老刀刻铜墨盒作品
6. 按上砚板和压圈,里面放上丝绵,亦可出售。
这是对原稿的第二次艺术创作,大致上是浓墨、粗线条的地方刻得深峻、淡墨窄线条的地方刻得浅细。在刻刀深浅变化中,画面上笔墨的浓淡变化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刻刀纹路与笔墨纹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为了表现画面中某个地方的质感,也有例外的时候,因为是用雕刻的方法来表现书画里的山石树木、花鸟、人物等具体,所以更有立体感,更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使观者感到既有中国书画笔墨韵味的美,又有刻铜画面质感上另样的美。刻铜刀法有:剔、切、铲、挑、戗、刮等刀法。可归纳为两大类:冲刀法和切刀法。
常用刻铜刻刀有双面刃直角刀、双面刃斜角刀和单面刃直角刀、单面刃斜角刀。双面刃刻刀,夹角40-50°,夹角不同可刻出不同效果。刻刀宽度1-5mm,左手持刻刀不断调整刀刃与铜面夹角,右手锤击,轻重缓急,双手紧密配合,没有长时间的训练很难刻出流线条。单面刃刻刀夹角30-40°,用作收拾刻铜画面以及文字的细节处理,刻刀刃宽度1-5mm。
1. 纤细的线条刻刀表现为横切面是倒三角形。
2. 粗大的线条刻刀表现为:①近乎平行的多线条;②错落有致的多线条,而并非杂乱无章,形似“乱柴皴”。
3. 大字深刻,凹处表面处理,刻刀表现为刀刃与铜面平行切削,纹路形似“马牙皴”。这种刀法来源于刻铜印章中对底子的处理“叠花”,而更有发展和创新。创作一件刻铜作品大约分四步:①在铜器表面直接书画。②以刻刀,刻锤进行粗刻,大量的切削。③以刻刀对作品细刻,使之留下特殊刀痕,术语称“刀花”。
4. 精细打磨,用刻刀精修细刻,作品完成。
以上是我对同古堂刻铜、铜墨盒制作了解和我在刻铜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谬误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刻铜同仁们批评指正,一起探讨学习,共同促进当今刻铜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