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马 力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民心想通,让普通人的梦想一次次照进现实。
南湃水电站
“从小到大,我的家乡经常停电,后来我去中国学习水利发电,毕业后我来到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南湃水电站工作,亲眼见证了家乡从亮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变。”老挝小伙子塞西口中的家乡巨变,正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给共建国家带来的改变,而塞西家乡的变化,只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的一个缩影。
“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通过改善民生来为“一带一路”奠定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人文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民心相通,源源不断地注入发展动力,让普通人的梦想一次次照进现实。
4.19亿千瓦时
2.18亿
南湃水电站项目自2017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电站装机容量86兆瓦,年均发电约4.19亿千瓦时,总投资2.18亿美元
老挝水利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南半岛蓄电池”,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因为电力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小时候,我的家在大山里,非常贫困,没有通电,一到晚上整个村子一片漆黑。那时候我就有个梦想,将来一定要让家里通上电。”塞西说他在上中学时,在地理课本上看到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我们老挝水力资源也很丰富,我常常在想,如有机会和可能,一定要去中国学习水利发电技术。”
从儿时到青年,塞西内心对光明的追逐与渴盼始终没有变。高中毕业,塞西以优异的成绩被公派到中国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他说当年老挝赛松本省到中国免费留学的名额只有3个,他便是其中之一。
毕业后,塞西回到老挝,被安排到了中国北方有限工业公司南湃水电站工作,负责保障设备正常运转。为了解决他和妻子两地分居的问题,公司还安排他的妻子到电站食堂工作。“现在不仅我们村子,整个赛松本省电力供应都很充足。”塞西说中国的公司来到他的家乡,不仅帮他们修建了水电站,而且还给贫困群众建了移民新村,修建了道路、市场、车站、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帮助我们培训纺织、养殖等各种技能,增加收入。”塞西说现在大家都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
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老挝的国家电力建设发展很快,但是仍然有一些偏远山区没有通上电。“我希望在南湃水电站一直工作下去,发更多的电,让每一户偏远山区的老挝家庭都通上电。”
南湃水电站项目,是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老国际经济合作的里程碑项目,是中老两国深化互信、互助、互惠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大成果。项目自2017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电站装机容量86兆瓦,年均发电约4.19亿千瓦时,总投资2.18亿美元。目前,南湃水电站所有发电并入老挝国家电网,对老挝经济中心地带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
南湃水电站不仅为老挝电力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发经营的方式,向其输出了成熟先进的中国技术、标准和管理理念,实现了合作共赢。老挝能矿部部长康玛尼·英吉拉称赞南湃水电站是老挝的重大民生工程。
第一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现场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用实实在在的帮扶,在异国他乡托举起无数人的致富梦想。
今年37岁的通通,是缅甸莱比塘土生土长的小伙子。他说,自从莱比塘铜矿开工建设以来,家乡群众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
缅甸莱比塘铜矿项目,是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所属万宝矿产公司在缅甸投资开发的大型资源类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生产周期约30年,是“一带一路”标志性示范项目之一。
“村子和房子都是万宝矿产公司建的,我们村民第一次用上了电和自来水,工作也是万宝矿产给的。”通通说以前他和当地的群众一样,只会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多少钱。
万宝矿产进驻莱比塘后,积极帮扶当地群众,出资为搬迁村民建新村、通水电,同时还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难题,扶持建立运输队、建筑队、水泥管厂、养殖场等一系列中小型发展项目。目前,围绕铜矿项目的矿业村镇正逐渐成形,配套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不仅如此,为了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多学些本事,万宝矿产公司开设了驾校、养殖和技术培训班等一系列培训课程,购置了榨油机等小型设备,扶持鼓励村民学技术、长本领,开展个体经营。
“现在万宝矿产让我们学到了手艺和技术,又能自己干买卖、做生意,真是天天都在变化中。”在中方企业的帮扶下,通通2017年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业务也从运输拓展到工程承包等。“现在家里有两辆卡车、两辆装载机、一辆越野车。”他说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获得这样的发展,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据万宝矿产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帮扶当地群众脱贫,正在推进的项目有砖厂、纯净水厂、电线杆厂、肉鸡养殖场、大棚蔬菜种植等,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当地贫困群众都将过上富裕的生活,收入将成倍增长。
搬进新家、找到新工作、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很多贫困群众内心的渴盼与梦想,而在异国他乡,“一带一路”的工程建设者们,正是通过用心的帮扶,驱逐贫困,把每一个普通人的梦想点亮。
“一带一路”倡议,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除了在经济方面和共建国家的合作,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也日渐活跃。
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位于老挝万象市占塔布里县境内。2012年6月,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简称基金会)首次进入老挝开展惠民项目,在了解到农冰村小学校舍年久失修、设施破损严重等情况后,基金会立即启动项目援助。
“当年就出资支持老方在该校原址上修建了800平米的二层教学楼。2013年3月,为进一步改善农冰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基金会出资为学校引入中文教学、添置文教具、修建了职工宿舍。”参与援助项目实施的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姚驭文告诉记者。
2013年5月,农冰村小学的师生告别了随时都有坍塌危险的旧学校,搬进了基金会援建的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据姚驭文介绍,该校软硬件教学条件和设施均已达到当地领先水平,学校还被万象市评为“示范学校”“美丽校园”。
为加强与老挝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如今,该校的中文教学成为特色教学,基金会每年派出的中文志愿者老师,成为中老教育共建、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3岁的林婕妤于2018年来到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作为志愿者教师的她,总能把枯燥的汉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学习一些生词的时候,我们会按照每个词提前打印好图片,不用我们说很多,直接把图片拿出来,她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而且有很多时候,图片都是我们自己画的,也会让学生在写生词的时候去画出词的意思。”她说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23岁的林婕妤于2018年来到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作为志愿者教师的她,总能把枯燥的汉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林婕妤和另外一位志愿者姚昌华不仅负责全校的中文课,还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教画水墨画、写毛笔字、剪纸以及系中国结,让她们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这种文化体验课学生们非常喜欢,参与特别积极。”看到中文课程受到当地学生们的欢迎,林婕妤和姚昌华内心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责任和使命的重大。
在与当地师生们的交往中,两位中文老师还逐步了解了老挝当地风俗和文化,她们深刻领悟到“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的深层寓意。“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彼此的文化认同,才能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两位支教老师说和当地人接触越深,越能深谙其中的道理。
在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学生们通过中文学习,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林婕妤说:“在她们眼中,中国很大,很富有,物品齐全,资金充足,中国的文化也很有趣,像墨汁很臭,但可以画出一幅漂亮的水墨画;中文歌词难记,但曲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剪纸难剪,但有着很多美好的含义;中国人和蔼友善,很有爱心,总是会互帮互助。”很多学生表示,将来如果有去中国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他们都愿为“一带一路”中的中老贸易、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与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双向的文化沟通,为的是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正是文化的认同,才让彼此交流与合作有了无限的可能。”林婕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