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可持续的绿色“命运共同体”

2019-05-16 08:14
今日中国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白命运共同体埃塞俄比亚

文 |本刊记者 周 琳 张 熙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环境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构建绿色“命运共同体”的行列之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环境合作在完善机制、拓宽领域、丰富内容和创新形式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环保领域的合作项目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构建绿色“命运共同体”的行列之中。

绿色丝路使者携手并进

2019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东盟生态环保合作周活动现场,来自缅甸交通运输部的钦温妙,身穿靓丽的民族服饰,在一群培训学员中格外引人注意。她热情地告诉记者,自己十年前就曾在南京大学参加气象领域的培训,能够把在中国学习的先进技术理念运用于实际工作让她获益匪浅。而此次有机会再回中国让她倍感兴奋。

“缅甸正在开展应对环境变化策略和行动方案,这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计划目标和中国构建绿色丝路的想法都是相契合的。为此,缅甸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包括政策、实施机构、金融、科技等方面的行动计划;同时积极构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伙伴关系。”钦温妙说,此次同行的还有缅甸环境保护部的同事,“他们负责宏观的政策制定,而交通运输部涉及具体的计划执行,大家通力合作。”

对于这次为期5天的培训活动,钦温妙有许多期待。这些活动包括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国家联络员会议、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工作组会和能力建设培训、中国-东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研讨。钦温妙说,希望未来中缅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能有更加切实和深入的合作。

中白工业园区变电站和消防局(在建)

事实上,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类似的环保交流和培训调研活动不胜枚举。

2018年7月,中国生态环境部与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生态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及《中老生态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2)》,就具体领域开展合作达成共识。同年11月,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组织代表团赴老挝进行调研,参观了老挝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及移动式空气质量监测站、Thatluang水库周边污水排放系统和自然污水处理系统,以及琅勃拉邦市垃圾填埋设施等。

陪同调研的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Virasack Chundara指出:“空气质量监测对老挝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目前万象仅有一个固定的监测站点和一部移动监测车,且监测数据的范围比较基础,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中国的经验对我们至关重要。”

中国的污水治理经验也受到老挝学员的青睐。一位在老挝琅勃拉邦省自然资源与环境厅工作的政府官员说,希望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提供的能力建设培训,切实帮助老挝政府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老挝的自然状况比较好,但是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在琅勃拉邦省,水电建设项目、矿产开采和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因此,我们要加强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尤其是与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的合作,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污染监测、污水处理等方面获得更多智力、技术和设备支持。”

据记者了解,针对中国-东盟国家的环保培训项目“中国-东盟使者计划”已在2016年升级为“绿色丝路使者计划”。该计划是中国生态环境部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环保能力建设、产业合作对接等活动,分享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成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环保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绿色发展,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环保能力建设旗舰项目。

2019年,来京参加培训的代表有150多名,他们有的来自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广西、云南、浙江、海南、湖北等国内省市,也有来自东盟秘书处、东盟成员国的环境主管部门,还有联合国环境署、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能源基金会等国际机构。

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张洁清表示,欢迎东盟各国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以推动各国共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生态环保的中白工业园

坐落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贯通欧亚的重要枢纽城市白俄罗斯明斯克市的中白工业园,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2018年5月11日,中白友谊园的揭牌仪式在中白巨石工业园的中心地带举行。随着园区的进一步开发,这里吸引了众多中外企业的入驻。为了给企业及公众营造绿色环保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居住环境,中白友谊园区内已成功栽种了700棵树苗,树苗成活率达到99%。

米哈伊尔·扎戈尔采夫是中白工业园所在地莫列斯维奇区的区长。他说,当初园区选址定在莫列斯维奇区并非没有争议。其中,最大的担忧就是,园区开发,难以避免地会将树林密布的绿地变为黄沙漫漫的工地、鳞次栉比的厂房。

据扎戈尔采夫透露,中方代表在选址时来到这里,看着茂密的林地,眼前飞过的小鸟,一再强调:这里生态太好了,要建工业园,一定得把对自然的破坏降到最低。

“当时,翻译说这句话时,我特别感动,心里也很踏实。”扎戈尔采夫说。园区内的两个自然保护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园区和地方政府签订的生态环保方面的协议,将人们对环保方面的疑虑彻底打消。

2015年3月,中白工业园一期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动工。中工国际负责园区基础设施的项目经理白秀军回忆道:“2015年开始修建园区的第一条路,即明斯克大街。白俄罗斯政府部门每天都来检查,很多细节都要求达到标准。比如,在中国修路,要求施工单位负责道路两旁5-10米的绿化带建设;而在明斯克,至少路旁的25米内都要建设绿化带,甚至50米开外森林里掉的树枝都要捡干净,否则就要罚款。正是这种严苛的标准,也促成了我们进行更加严格的工程管理。”

中白工业园区航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在中白工业园的建设过程中也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园区在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上,力求打造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城。为此,中白工业园区聘请了欧盟认证的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认可公司,对园区进行环保评测和认证,使园区在环境保护上符合欧洲的统一环保标准。一座国际化先进环保理念的绿色新城正在明斯克冉冉升起。

园区总体规划还保留了现有居民点和生态保护区,园区范围内的15个村庄和13个种植园都被完全保留下来,使得园区总体绿化率接近50%,也让这里的水更清、天更蓝。

可持续发展的皮革业

远在非洲大陆的埃塞俄比亚也加入到了构建绿色丝路的队伍中,通过与中国合作强化人员培训和提升全产业链技术和设备装置,让本国的皮革产业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陈国栋是中国埃塞俄比亚皮革工业联合实验室的一名培训老师,自2013年起,一直负责埃方人员关于设备安装、调试、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提到埃塞俄比亚,他难掩赞美:“埃塞俄比亚民风淳朴,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到了那里就像到了云南一样。”

埃塞俄比亚坐落于非洲之角的中心,拥有广袤的高原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它的畜牧存栏量一直是非洲第一,为本国的皮革行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随着皮革工业的发展,制革废水的排放逐渐成为制约埃塞俄比亚皮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陈国栋说到:“皮革产业可以为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但是产业造成的污染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中国皮革行业经过发展,提升了工艺,改进了设备,特别是标准的出台让整个行业变得更加规范。将这些经验分享给埃塞俄比亚,不仅为其皮革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可以为中国皮革技术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3年11月25日,在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埃塞俄比亚副总理德梅克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科技部与埃塞俄比亚科技部签署了《关于共建中埃皮革工业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中埃皮革工业联合实验室援外项目应运而生。

陈国栋提到:“之前调研当地皮革行业时,发现企业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在当时十分先进,但是其中微生物处理这一环节工序比较复杂,生产中很难贯彻到底。根据埃方的意向和需要,我们实验室主要为埃方人员培训废水和含铬固废的处理技术和设备使用。在皮革生产过程中,浸水、泡皮和褪毛等流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中国自主研发的浸灰脱毛废液循环利用技术和铬鞣废液循环利用技术进行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可以减少到100以下,操作流程相对简单,这样的水不仅可以循环利用,而且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除了提供技术,中方还为中埃皮革工业联合实验室提供了整套的中式设备,并组织埃塞俄比亚行业的相关人员在当地和中国进行交流培训。陈国栋介绍道:“我们需要向学员详细解释我们的工艺,通过示范,让他们尽快熟悉设备使用。经过培训,学员学到了新的技术,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验室可以说是一个技术基地,当地皮革企业可以来参观学习技术,促进自身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埃塞俄比亚籍学员亚切尔内特·尤纳斯·凯贝德曾是联合实验室培训的一员。参加了系统培训之后,凯贝德成功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人成长为皮革环保领域的技术人员。

从2013年11月到2017年11月,中埃皮革工业联合实验室共培训埃塞俄比亚学员76人,提高了学员的制革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和技术水平,为埃方制革工艺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由此,不难看出,“一带一路”建设在共建国家的努力下,在推动建立绿色“命运共同体”上取得了具有示范性、有口皆碑的成绩。

猜你喜欢
中白命运共同体埃塞俄比亚
环球图说
“融入”的拍摄
TRAINING WHEELS
中白友好的基石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