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 石明 李海龙
[摘要] 四川省和陕西省分别是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处于“一带一路”、黄河生态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政策交汇地,肩负着复兴古丝绸之路、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等重要使命。川陕两地具有深入合作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基础,深化川陕合作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双方所愿。新时代构建跨越秦岭的合作关系应注重“五个突破”:在思想上突破“城墙思维”和“盆地意识”,在要素上突破“制度壁垒”和“交通阻隔”,在协作上突破“整合不易”与“联合不够”,在内涵上突破“同质竞争”与“错位发展”,在创新上突破“西部后发”与“能力弱小”。
[关键词]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机制创新;川陕合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1008-0694(2019)06-0012-09
[作者] 李后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610072
石明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 成都 610072
李海龙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 成都 610072
一、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1]“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最鲜明的标志,使我国由重点开放转向全面开放、全域开放。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一带一路”倡议将西部地区从“内陆腹地”“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从“边远地区”变为面向亚欧大陆的“发展前沿”,为西部地区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四川省和陕西省分别是南方丝绸之路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均不沿边、不靠海,长期以来对外合作相对较少,开放发展的意愿强烈,“一带一路倡议将川陕两地紧密相联。作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川陕合作是促进四川和陕西两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愿望,是加快南方丝绸之路和古丝绸之路起点复兴的有力举措,是聚合优势开创内陆开放高地新格局的现实选择,对突破地域阻隔推进西部地区南北协同合作具有样板意义。
二、相关研究评述
“一带一路”倡议自从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围绕多个领域、多个角度开展研究,对促进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协调提供了发展策略和方案,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6]部分学者围绕西部地区如何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实现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韦亚(2019)分析了“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结构、注重文化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7]郑涛(2015)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产业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提出了应对发展应对措施。[8]田秉鑫(2018)专题研究了“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制造业升级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9]石艳文(2017)研究了“一带一路”给西部生态与绿色发展的改革创新。[10]汤正仁(2015)针对西南地区提出借助“一带一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意义。[11]
专门针对四川和陕西两省如何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陈诚(2019)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四川省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影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四川具有双向性、双刃性,要密切政策沟通、深化项目合作,促进设施联通;扩大产业投资,实现贸易畅通;加大金融合作,促进资金融通;增强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12]彭红碧(2018)认为四川融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路径是区域合作,区域内部合作是基础,与周边省份合作是支柱,与沿线省份合作是桥梁,与沿线国家合作是主体。[13]高燕(2019)认为四川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要从政策、环境、产业、人才等方面共同发力,与周边地区密切合作。[14]王娟娟(2017)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经济关系,认为陕西与多个省份具有强互补性。[15]徐炜峻(2019)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建设国际物流中心要加强与周边经济贸易中心合作,积极带动周边经济共同体协同发展,产生大区域集群效应。[16]杨阳(2019)认为陕西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系统内外部的多方合作。[17]部分学者还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的旅游业、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机遇和方向进行了研究,認为区域合作才是更好路径。[18][19]
然而,围绕西部地区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学者针对成渝共同融人“一带一路”进行了探索研究,[20][21]也有个别学者对比了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四省市的产业特点并提出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领域,[22]但专门针对四川省和陕西省深化合作的研究相对较少。
三、川陕两地深入合作的历史基因探析
四川和陕西两省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深厚,川陕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历史基因相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川陕合作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华夏形成史、革命壮大史。历史上川陕合作、交往经典不胜枚举。
1.川陕人民翻越秦岭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百折千回坚毅品质的精彩写照
四川省和陕西省分处秦岭南北,但两地并没有因秦岭高山而阻断往来,相反秦岭催生川陕两地人民结下了“翻越秦岭”的深厚友谊与伟大壮举。东汉王升《石门颂》记载“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的子午道,自长安直南入子午谷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翻越秦岭先经周至县西骆谷后通达汉中、四川的骆谷道;《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始通于三皇五帝,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穿越秦岭通达陕南、四川的褒斜道;大名鼎鼎的“陈仓道”,在秦末汉初已成为沟通关中与巴蜀的惯行路线,刘项相争时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由此道北伐关中。唐代辟为驿道,逐渐替代其他栈道,成为长安通往巴蜀的主要驿道。新时代,飞机、高速早已畅联起两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而随着穿越秦岭的西成客专的开通,两地迈进高铁互通时代,往来更迅捷、更密切、更频繁。
2.川陕苏区创建发展的不朽功勋,是中国革命星火燎原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我国的第二大苏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后,在川陕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多次农村武装斗争的基础上,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发展起来的。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中共川陕省委,并按照《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原则,起草和通过《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成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面积达42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活动地区为四川嘉陵江以东和营山、渠县以北,城口、开江以西,陕西宁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5县邻近四川边界地带,人口约500万,共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师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多人,加上独立师共10万余人。川陕苏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进入川的作战战略,为党中央、毛主席到达陕北、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10多万川陕儿女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共同北上抗日,踏上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征途。[23]与此同时,当年建立根据地的地方,都是交通不便、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长期以来发展面临较多制约,秦巴山区成了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在新时代,川陕地区得到特殊支持政策,将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3.川陕联姻“黄嫘之好”动人故事,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生生不息的根源起点
秦晋之好出于政治联姻,但比秦晋之好更悠久的,其实是秦蜀之好。《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兴起于陕西渭水一带。《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黄帝是陕西人,嫘祖是四川人,嫘祖是黄帝的正妃,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皇后”。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诗仙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①由此可见,正是川陕两地的姻亲关系,才将丝绸由四川带到了陕西乃至全国,才有了后来的古丝绸之路;也正是陕西儿子与四川女儿的结合,才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生生不息。比“秦晋之好”更久远的“黄嫘之好”,是“川陕合作的第一品牌、第一代言。新时代,还有很多关系可以发掘、更多资源可以共享互通。
四、川陕两地深入合作的现实基础审视
四川省和陕西省同处西部大开发前沿,尤其都处于“黄河流域”,在生态保护、科学开发等方面更肩负特殊使命,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
一是经济基础好。四川和陕西的经济总量分别居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首位。2018年,四川GDP达到4.06万亿元,占西南地区的42. 7%,陕西的GDP达到2.44万亿元,占西北地区的47. 5%。截至2018年,四川拥有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2390家,陕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38家。②四川已引进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52家,[24]陕西拥有整个西部地区5家世界500强本土企业中的2家,同时还引进1 00多家世界500强非本土企业落户。[25]
二是矿产资源多。四川和陕西矿产资源均比较丰富。四川有3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钛矿、钒矿、硫铁矿等14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铁矿、稀土矿等10种矿产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二位。[26]陕西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超过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陕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原油、天然气产量稳居全国第一,2018年原煤产量达到44838. 89万吨标准煤、居全国第三。[27]川陕两省的天然气量均居全国前三。
三是中心城市大。成都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西南地区最大的省会城市、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唯一的新一线城市、最大的中心城市。成都和西安同为国家中心城市,占所在省份的GDP均超过1/3,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成都、西安与重庆、昆明合作发展,又构成“成渝西昆”钻石经济圈。
四是交通设施畅。川陕两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蜀道难”已彻底成为“过去式”。2018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車总里程达7238公里、位居全国第二;[28]陕西公路通车里程达17.71万公里,已形成“三纵六横八放射”综合运输大通道。[29]川陕两省的铁路营运里程均超过5000公里。目前已有广陕高速、达陕高速、巴陕高速等高速公路连接川陕两地。西成高铁已将西安到成都缩短为3小时。西安咸阳机场为西北最大的国际机场,正在修建的天府国际机场规模仅次于北京大兴机场,双流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四,成都2020年将迈入双机场时代。①
五是旅游资源特。四川和陕西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四川以自然风光、秀丽山水为主,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剑门关、蜀南竹海享誉全国,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大熊猫、特有的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陕西偏重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数量多、密度大、等级高、价值贵,西周青铜器、秦代铜车马、汉代石雕、唐代金银器、宋代瓷器及历代碑刻等稀世珍宝。秦始皇陵兵马俑、古代帝王陵墓、西安城墙记载着悠久历史文化。四川和陕西同为大熊猫的故乡,川陕正在共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与此同时,四川还有三星堆、武侯祠等历史古迹景点。陕西也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五岳华山、壶口黄色瀑布等著名自然风光景点。
六是产业结构优。201 8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为10.9:37.7:51.4,第三产业已超过一半。[30]陕西三次产业占比为7.5:49.7:42.8,第二产业贡献最多。[31]四川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五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齐头并进,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两地产业发展互补空间较大。陕西能源工业雄厚,约占工业增加值的40%,具有工业发展的基础能量。
七是文化渊源深。蜀夏关系历史上紧密相连,考古学家林向的研究表明“蜀夏同源”。[32]以兵马俑、秦腔为代表的三秦文化和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川陕两地就开始互动交流。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生动体现。自秦朝开始,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更是交流频繁。川陕两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地结合部秦巴山区,更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上的一致性,而且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导致本区内部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水平颇为接近。陕西省汉中市历史上属于四川盆地,元朝时期由四川划入陕西。新中国成立后四川通江县碑坝区、旺苍县三道乡划人陕西省。
八是教育实力强。四川和陕西两省的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优势突出。四川人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总数列全国第4,科研及成果转化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6位。[33]陕西有普通高等院校95所,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所,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所、建设学科13个,两院院士65人,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34]
九是革命情谊浓。四川和陕西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川在抗战中总共向军队输出了500万人口,到了整个抗战中的一半以上,“无川不成军”广为流传,四川承担了整个抗战绝大多数的物资供应保障了抗战的继续。陕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陕北是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延安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川陕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精诚合作的典范,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川陕合作战略突破的策略研究
川陕合作在突破地理条件制约的同时,更要突破思想意识的限制,着力构建“面对面相互拥抱”“背靠背相互支撑”的亲密合作关系;要抱团发展、错位发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1.解放思想,突破“城墙思维和“盆地意识”限制
川陕合作首先应从思想上更新观念和与时俱进,站在“秦岭之巅”审视四川和陕西。四川要克服“盆地意识”、陕西要跳出“城墙思维”,共同革除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包容。四川和陕西都要以超凡勇气、广阔胸襟、创新理念破解川陕协同发展中的制约瓶颈,主动相向拥抱,分享“朋友圈”。截至2018年底,四川已与“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的144个省、市缔结友好关系,与20个友城开辟定期航线;[35]陕西也与“一带一路”沿线的19个国家建立了23对国际友城关系。[36]川陕两地要有分享“朋友圈”的胸怀,把自己的朋友主动介绍给对方,扩大彼此的“交际圈”。
2.要素引动,突破“制度壁垒”和“交通阻隔”限制
打破诸侯经济是当今世界潮流。四川和陕西要变“拔河效应”为“相扑效应”,建立高层互访制度、联络工作制度、部门联系制度,打破“制度”壁垒,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市场要素充分有序流动。突破“交通阻隔”,构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和川陕之间的立体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连接川陕的更多高速、高铁路网,协同发挥西南规模最大的天府国际机场和西北规模最大的西安咸阳机场作用,共同打造西南西北临空高地,建设西部国际航空大枢纽。四川可充分发挥广元港、南充港等多個港口作用,方便陕西货物运输水路出境。
3.协作共建,突破“整合不易”与“联合不够”限制
川陕两地要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拳头效应”。四川和陕西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善于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强强联合,占据行业制高点,掌握话语权。比如,联合促进中欧班列高质量运输。成都连续3年开行列数领跑全国,中欧班列长安号重载率、货运量等指标稳居全国第一。川陕两地可强强联手、拼船出海,增加载货率,降低运行成本。旅游方面,三秦文化与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两大传统优秀文化,川陕两地实行联合打包捆绑营销,联合提高知名度、提升影响力。川陕两地既要共同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陕来川参观旅游亲身体验,也可联合推广川酒、川茶、川菜、羊肉泡馍等特色产品,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联合对外投资提升竞争力,川陕两地联合既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又可提升资金筹措能力。
4.丰富内涵,突破“同质竞争”与“固步自封”限制
四川和陕西要注重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对外开放方向上,既要“背道而驰”又要“相向支持”。四川重点突破“南向开放”,主动参与中国一东盟框架合作、中国一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打通南亚、东南亚市场空间。陕西重点“向西发展”,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融入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一中亚一西亚经济走廊,打通西亚、中亚合作。产业选择上,既要联合做强又要错位发展,共同占据产业制高点。比如,川陕两地可充分利用秦巴山区的“生物基因库,联合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拓展中医海内外市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发挥军工企业数量较多、技术实力较强的优势,在推进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制造等领域军民融合领域抱团发展。对于一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要大力支持、鼎力相助。陕西的能源化工、软件信息;四川的名优白酒、茶叶等特色产业,都有广阔合作空间。
5.创新驱动,突破“西部后发”与“能力弱小”限制
四川和陕西两地要互相“搭台唱戏”,强化创新驱动。面对新时代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开放环境,四川和陕西要互相搭台、相互促进,围绕经济、文化、生态等主题共同举办或轮流举办“一带一路”论坛或对话,加强沟通交流、展示先进技术、探讨发展思路,扩大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川陕两地作为西部相对发达的内陆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两地要加强合作、协同创新,特别是在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新区(天府新区、西咸新区)等前沿开放平台建设上要互通经验、成果共享,共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对外合作新高地。
参考文献:
[1]陈积敏.正确认识“一带一路”[N].学习时报,2018-02-26 (02).
[2]马小南,“一带一路”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新格局[Jl.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5).
[3]丁任重,陈姝兴.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再思考——兼论“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手段[J].南京大学学报,201 6,(OI).
[4]张原天.“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Jl.人民论坛,2017,(17).
[5]陈健,龚晓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
[6]黄剑辉,李洪侠,“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税务研究,2015,(06).
[7]韦亚.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Jl.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7).
[8]郑涛,左健,韩楠.产业转移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15,(09).
[9]田秉鑫,“一带一路”下西部地区制造业升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10]石艳文,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生态与绿色发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l.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 (09).
[11]汤正仁.借助“一带一路”打造西南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Jl.区域经济评论,201 5,(03).
[12]陈 诚.浅析新时代“一带一路”战略对四川省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影响[Jl.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8).
[13]彭红碧.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l.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02).
[14]高燕,四川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路径[Jl.经济师,2019,(09).
[15]王娟娟,杜佳麟.“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省际地缘经济关系研究[Jl.河北学刊,2017,(04).
[16]徐炜峻.“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经验与启示[Jl.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7).
[17]杨 阳.“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l.科教文汇,2019,(08).
[18]问建军,“一带一路”视角下陕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路径[Jl.中国物流与采购,201 9,(02).
[19]董晓英,“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校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Jl.理论研讨,201 9,(08).
[20]李外禾.川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协作机制[Jl.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06).
[21]刘世庆,巨 栋.“一带一路”与成渝经济区及中国西部开放开发新探索[Jl.产业创新研究,2018,(09).
[22]杨 莹,“一带一路”格局下西部地区间的优势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l.智库时代,2019,(34).
[23]川陕革命根据地[EB/OLl. (2009-08-04). http: //dangshi. people. com. cn/GB/151935/164962/9786328. html.
[24][28][30]四川省統计局,治蜀兴川七十载砥砺奋进铸辉煌[EB/OI。].(2019-07-30). http: //tjj. sc. gov. cn/tjxx/tjfx/qs/201907/t20190730—285277. html.
[25][31]七十载风雨砥砺奋进 谱峥嵘发展壮丽史诗[EB/OLl. (2019-08-12). http://www. shaanxi. gov. cn/sj/cxfb/146119. htm.
[26]四川年鉴社,矿产资源[EB/OL]. (2019-06-25). http: //www. sc. gov. cn/10462/10778/10876/2019/6/25/a84868bb8efb4bc8a5fca4c54bbdOc38. shtml.
[27]程靖峰.陕西能源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N].陕西日报,2019 -10 - 09(01).
[29]使命如山砥砺七十载 初心如磐奋进新时代[EB/OLl. (2019-08-07). http://www. shaanxi. gov. cn/sj/cxfb/145651. htm.
[32]林 向.“禹兴于西羌”补证——从考古新发现看夏蜀关系[Jl.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4, (09).
[33] 70年来四川教育发生历史性变革 成名副其实教育大省[EB/OLl.(2019- 09-06).http://www. sc. gov. cn/10462/10464/10797/2019/9/6/f812da4047f24405be158c7f84e33ebc.shtml.
(34]蓬勃发展的陕西教育事业[EB/OLl. (2019-09-05). http: //www. shaanxi. gov.cn/sj/cxfb/148169. htm.
[35]彭清华.在201 9“一带一路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l.
(2019 - 10 - 15). http: //www. sc. gov. cn/10462/10464/10797/2019/10/15/b5199efbcdb547cf93eOfde389366618. shtml.
[36]李 妮.我省国际友好城市“朋友圈”加速扩大[Nl.陕西日报,(2018-12- 21)(01).
(责任编辑 张 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