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众多可喜成绩的背后人们也需要关注是否每位职高毕业生都在高中三年得到了扎实的专业的锻炼,是否都热爱专业、熟悉专业,而在毕业的时候收获实实在在的本事,是否具有自身独特的竞争力。
旅游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旅游专业教师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带动下,逐渐朝着实现教学与旅游企业实际零对接目标而努力。然而,教学与实习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将直接影响“工学结合”体系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效果。
(一)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与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核心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以学生的就业为优先目标,教会学生生存本领,教会他们获取生活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专业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己的竞争力。
(二)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与区域旅游景区合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学生调查问卷表,笔者有以下发现。第一,50%的学生选择升学,而毕业后进入旅游行业的学生仅25%。第二,90%的学生认为景点实践非常有必要。第三,专业方面,学生导游词讲解知识较扎实,而导游带团技能与实践运用是难点。
(三)重新设置教学,确保与行业的深度结合
1.对课程设置重新“洗牌”。导游服务的基础是景点讲解,其次是服务技能,与区域旅游景点相协商,对课程作一定调整。
2.用新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区域旅游景点“结对子”,主动将学生“带出去”,同时,诚恳地把行业中的优秀导游员“请进来”。实地踩点被安排在充分地熟悉景点后,方便进行有目的的对照,收集。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1)重视过程性评价。教师以能力为标准,按照导游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将导游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分段考核。(2)评价形式多样化。教师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3)考核主体多元化。评价学生的主体除授课教师外,还包括景区实践指导师、小组成员,甚至所带团队中的游客。
(四)互惠互利,确保企业积极参与
1.旅游高峰期的义务导游。学校与景区共同建立“预备导游库”,将景点讲解考核中通过验收的学生收入其中,在景区有用人需求的时候,让学生优先为其提供义务导游服务,以降低企业不必要的人力成本的投入,从而保障企业在旅游高峰期“有团能接,有人可用”。
2.待转正实习导游。对于学生来说,能获得难得的工作机会;对于企业来说,招聘到的导游专业素质坚实,后续后无需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对招聘的学生稍加培训,其就能独立上团。
3.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高校充分发挥学校旅游领域的专业性、旅游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育资源的先进性,依据景区需求,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做实事,为景区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使企业真正感受到与学校合作、与文化接轨的好处,帮助提升企业内涵与品位。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与社会接轨,提高专业水平。(2)参加专业培训,并积极邀请本市或其他地区优秀的旅游专业教师到学校进行讲课,激发教师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3)采用“导师制”,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一)实践成效
经过两年多扎扎实实的实践、探索、总结和再实践,我校不仅提高了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就業竞争力,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学结合,学生专业功扎实。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累计、总结和再学习。毕业时专业功扎实,对行业的适应力强,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岗位需求,可见,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2.与景区合作稳定,实现双赢。学校与景区的合作不再是学校单方面“一厢情愿”,而是互利互惠的“双赢”。扩展的旅游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实地教学的土壤。
3.教师技能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成绩显著。教师通过进入企业,实际锻炼个人的业务能力,从而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师徒结对”,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全组上下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学科发展越来越好。
(二)思考与展望
1.个别学生主动性及自觉性较差,而教师及景点指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力有限。所以,教师需要在未来的实训过程中,探索如何实施更高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
2.观念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题实行时间较短,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仍停留在较低阶段,未来需要学校与教师继续加强观念灌输,做好解释工作。
3.目前,专业与区域旅游景点的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可供学生实习的岗位有限。未来,希望与景区加深合作,同时,探索“订单式”教育在我校旅游专业中的适用。
(作者单位: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