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琨 李枫 长安
“弹幕”作为一种新型网络视频互动讨论方式,已被应用于诸多领域和场合,深受年轻人喜爱。在普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大背景下,教师将“弹幕”作为教学工具引入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弹幕”的基本情况和利用“弹幕”进行课堂讨论的教学实施策略2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探索信息化课堂教学互动的问题提供新思路。
1.弹幕的定义。“弹幕”是中文流行词语,英语译为“barrage”,
原意为“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现在人们则形象地将网络视频中从屏幕上飘过的类似于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吐槽评论称为弹幕。
2.弹幕的来源。“弹幕”最早是军事用语,后在日本的视频共享网站被广泛运用。也有人认为“弹幕”一词是因日语发音“Danmaku”而得名,可见,其正确读法为“dàn mù”。
3.弹幕的使用群体。弹幕的用户群体主要是“90后”,特别集中在“95后”和“00后”。“95后”和“00后用户群体具有“愿意与人交流”“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等特点。
4.弹幕的效果。弹幕在视觉上呈现出了一种“实时互动”的效果:不同的弹幕,发送者不同,发送时间不同,但是最终会集中出现在视频的某个时间点上。因此,就会达到一种好像是同一时间,同时参与评论的效果。
1.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讨论题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设计讨论题目,利用弹幕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手机网络自主查找相关信息,并将查询到的信息和答案发送在大屏幕弹幕上。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教师可以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和兴趣点最高涨的时候,使其大量关注、吸收以及记忆弹幕发言文字或者图片内容,进而使其对重难点知识的记忆理解达到最佳效果。
2.利用弹幕进行课堂讨论的4个步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重难点利用弹幕课堂讨论。在组织讨论时可以遵循以下4个步骤。
步骤一:教师根据重难点知识进行设问,组织讨论。问题的设计除了要体现重难点知识,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设计,最好是设计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识,这样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步骤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送弹幕答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储备的知识进行思考与讨论,并通过弹幕将个人的想法发送在大屏幕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答案和想法在大屏幕上滚动,而且还能够在同一时间观看众多同学的发言。步骤三:教师在弹幕发言中寻找最佳答案。教师的任务是在众多弹幕发言中寻找正确或者最接近正確的答案,认可、表扬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重点强调正确的弹幕发言内容。步骤四:教师点拨最佳答案,并组织学生二次搜索关键信息,再次发送至弹幕。教师在揭示最佳答案基础上,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在网络上搜索图片或简洁的文字介绍。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被再次吸引在大屏幕上。在大量的图片以及简介集中在大屏幕进行滚动时,教师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传统板书点拨关键词,便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重点知识。
3.讨论时采用专门的弹幕讨论背景PPT。在进行弹幕讨论时,教师需要在投影屏幕上体现学生的弹幕发言。屏幕的背景应为干净、明快与弹幕发言文字颜色反差较大的颜色。同时在大屏幕顶端,是讨论题目内容;右上角显示弹幕讨论群的二维码。二维码要大小适中,清晰可扫。屏幕中下方的空旷区域为学生发送弹幕的发言区。
4.讨论时规范学生的言行,制定“四不原则”。在利用弹幕进行讨论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四不原则”,即不可以发送反党反政府的图片、文字或者视频;不可以发送暴力色情的图片文字;不可以利用弹幕对同学、老师进行人身攻击;不可以发送广告。教师可以将以上原则与课堂考勤等评价指标相结合,从而有效地约束学生利用弹幕讨论的行为。
虽然教师对学生的弹幕言论进行了一定范围的约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需要体现对学生的理解、宽容,正确地分辨学生的弹幕言论是活跃课堂氛围的行为,还是违反教学管理的行为。笔者在课堂上利用弹幕组织课堂讨论时,发现个别学生将教师的精彩授课瞬间或者是幽默表情拍摄下来,在讨论结束后的互动时间发送到弹幕上。这样的行为看似是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一种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关注以及对弹幕讨论这种学习方法的认可与喜爱,所以,对于学生的行为,教师需要谨慎判断。
5.有效分配课堂弹幕讨论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推广课堂弹幕讨论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的讲授情况。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利用“弹幕”这种形式进行讨论,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因此,笔者建议将这一讨论形式安排在课堂授课的后期,理论授课后的十几分钟进行。一方面,充分考虑到“95后”学生对“弹幕”喜爱,教师利用这一方法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将课堂最后十分钟作为弹幕讨论互动时间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对弹幕讨论的形式和主题进行丰富和拓展,以起到展现学生风采、拉近师生关系的作用。
(作者单位:1.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