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玲
自从2016年三部发文建设中国旅游小镇以来,各地的旅游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希望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使旅游特色小镇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创意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地区文化旅游新地标和国际旅游综合目的地。但是,人们在看到新兴事物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警惕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同质化、“千镇一面”的情况发生。本文整理了国家公布的2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并就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参考。
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和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并不是行政区划上的镇,也不同于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产业园区和风景区的区,而是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合理规划并彰显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重要功能平台。它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小镇概念,而是一个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之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聚落单位,是产业之镇,是文旅空间,是宜居之镇。
自住建部等三部发文以来,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发展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到目前為止,国家共公布了两批中国特色小镇,第一批127个,第二批276个,总计403个,共涉及32个省份。两批中国旅游小镇名单共公布403个旅游小镇中,总量在15个及以上的涉及10个省份,分别为浙江(23个)、江苏(22个)、山东(22个)、广东(20个)、四川(20个)、湖北(16个)、湖南(16个)、安徽(15)、河南(15个)和贵州(15个)。按照地理划分来看,华北地区总共涉及5个省份,共入选48个;东北地区3个省份共入选33个;华东地区涉及7个省份共入选117个;中南地区涉及6个省份共入选88个;西南地区涉及5个省份共入选68个;西北地区涉及6个省份共入选49个。由此可以看出华东地区的中国特色小镇数量最多,高达117个,超过两批特色小镇总量的1/4,其次是中南地区,数量最少的地区为东北地区。
(一)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应充分体现规划的特色
相关工作人员在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个性化小镇引领区域特色经济的长期愿景,最大限度地将环境与居民自身紧密结合,既要在小镇居民生活与游客互动之间取得平衡,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又要充分体现整体环境“风景如画”般的营造,同时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为了发展产业求取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是不可为的。优质的产业是小镇立镇之本,特有的文化底蕴是小镇之魂,旅游效益是小镇之美,社区发展是小镇之主。人们应该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留的住乡愁的宜居之镇,产的出经济效益的产业之镇,守的了文化底蕴的文旅空间。
(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应避免成新“造城运动”
从城镇化水平看,127个特色小镇的平均城镇化水平为46.22%,比国家城镇化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来自搜狐网)。因此,一些地区的小镇发展便开始追求地域范围的补充和扩大,但是即便如此,小镇的城镇化水平依旧低于国家城镇化水平,这是因为一味追求“大”,而使产业的发展被忽视了或者不能齐头并进。特色小镇的发展应该避免发展成新的“造城”运动,避免盲目扩大地域范畴。如果一味地追求地理范围的扩大,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会造成小镇变“空镇”的现象。发展特色小镇的初衷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如果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获得国家的相关资助,把小镇范围扩大,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受到困扰,当地传统文化被架空,那是得不偿失的。借助旅游特色小镇,彰显多姿多彩、林林总总的当地传统文化,体现特色文化的魅力,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的重点。
(三)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应避免“复制+粘贴”现象
旅游特色小镇的经验不能直接复制。比如浙江省已经拥有23个旅游特色小镇,居全国之首,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也相对成熟,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典例,如横店镇、西塘镇、慈城镇和东浦镇等,但是即便如此,对于如“产业小镇,供给侧创新”的建设经验,各地也不能直接复制,尤其是华东地区之外的地域和省份。因为各个省份都有各自的特长和底蕴,不管是从社会发展还是文化传承来看,没有哪2个小镇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各地应该因地制宜,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403个入选的特色小镇差异性明显,展现了我国各种类型的小城镇特征,但是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差异性使得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困难重重。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对于当下的旅游特色小镇来说还是非常受用的。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