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

2019-05-15 10:37刘舒杨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互联网+

刘舒杨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具有鲜明的特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提出挑战。高校应理性谋划,从高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协作创新,努力构建互联网时代更准确、高效、有趣的思政育人模式,提升师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创新

1.从传统互联网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状

1.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互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在国家政策和基础设施的支持下,互联网从满足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到“互联网+”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服务,已实现由以往的用户被动接收信息向用户主动发布信息转变。

1.2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应如何理解“互联网+”

2018年起,“00后”逐渐迈进大学校门,他们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互联网+教育”的推进。相较于以往的教室、黑板课堂,现在只要有一个网络、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远程教育,实现在线交流。

当代大学生应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必然趋势和积极作用,主动借助网络资源,灵活高效地完成课程内容、参与校园活动,拓宽视野、锻炼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让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有效帮手[1]。

2.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常态

近年来扬州大学充分响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政策号召,积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通过建立师生网络联系体,搭上“互联网+”的时代动车。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扬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这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2.1“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1.1信息获取更精准

网络在高校中应用最普及的是对学生信息数据的统计和管理,主要有学生基本信息、学习成绩、课外活动等。借助计算机算法,信息统计和查找都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提升工作效率。

以扬州大学的“本科新生服务系统”为例,该系统在2017年开始投入使用。在学生端,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步骤完成新生网上注册报到和信息填报,同时可以了解学校简介、查看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学校通知公告、校园路线和生活小贴士等。让信息资源在学生进校前就开始流通,提高新生对大学校园的熟悉度。

在教师端,可以查看和管理学生所填的基础信息和家庭问卷调查结果。其中的“绿色通道统计查询”,可以看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名单和贷款信息,帮助老师尽早了解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为精准帮扶打好重要基础。相较以往的困难生认定工作,在实效性、准确性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2.1.2育人模式更豐富

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高校师生提供了分享信息、传递信息的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2]。

2017年,扬州大学推出“第二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希望通过创建口袋式校园模式,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探索“第二课堂”多维育人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其关键在于立足于全校学生的云端大数据,客观记录学生课余活动信息,并通过科学的构建和分析设计出一个供全校师生查找、参与、考评为一体的综合信息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PU平台上查找全校各个“部落”创建的班团活动,选择参与并完成签到和签退,即可获得相应积分;老师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查看参与的学生人数、现场签到签退情况并发放积分。

PU平台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实时掌握全校各个“部落”发起的活动,了解全校学生组织的各类活动,并有机会参与学习。该平台极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2.1.3日常管理更有趣

网络平台丰富了以往的育人模式,让师生可以实时沟通,让想看的、想了解的信息通过文字、语音、照片和视频在瞬间传递,多样的交流方式给教育管理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趣味性。

以“花样查寝”为例,某高校辅导员要求学生在寝室长的带领下,集体摆出同样的造型,有的比爱心,有的比“奥特曼”,每天不重样,重点是必须在指定时间节点内发给查寝同学,凡不在照片里的全部记为晚归。此办法一发布,激起了学生的热烈反映,学生在与舍友摆拍造型的过程中其乐融融,发来的照片妙趣横生。辅导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查寝工作,学生之间增进了友谊,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网络平台功能的多样性让传统的管理模式开始受到挑战,一定程度上激励教师们创新管理方法和方式,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日常管理变得更富人情味、更高效、更有趣。

2.2“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1网络平台杂乱,认知负担增大。

网络平台的多样性一方面提升了教师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对平台维护和系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扬州大学为例,日常管理中仅辅导员需要用的管理系统就有近十种,不仅种类繁多,相互之间无法兼容,而且每个平台的账号密码和操作方式都需要查找和学习。

大量的平台和入口让信息错综复杂,每年在各类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上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一旦系统迭代和更新,就需要更新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的认知负担。

2.2.2学生差异较大,因材施教更难。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多元的,学生之间的生活差异、性格差异、认知差异较大,当相互间的差异过大时容易导致包容性降低,对指导老师的要求更高。

例如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有的学生适应环境,可以很快地融入集体,有的学生不适应,一旦不善表达,就容易独来独往;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渥,有较丰富的学习经历,有拿得出手的爱好,甚至知识量在某些方面远超教师,有的学生从大山里来,很少接触电脑和网络,仅克服自卑的心理就需要足够多的积累和勇气。

教师如何准确了解学生状态、如何与学生拉近距离、如何获得他们的信任并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学生整体能力提高了、情况更复杂了,面对新形势,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难度因此变大。

2.2.3专业差距明显,协调难度变大。

当下,终身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只有教师走在专业浪潮前端,才能引导学生了解行业最新的理念和动态,才能让学生获得相对公平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一旦教师之间在专业水平上产生明显的差距,就必然直接影响学生,造成强势学科越来越强、弱势学科越来遇弱;同样,在设有班主任制度的高校,班主任对班级所花费时间和投入精力会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成长,造成优秀的班级如鱼得水,落后的班级举步维艰。

学生专业和班级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这同样也是辅导员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

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众多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勇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遵循“三全育人”和“三大规律”,依靠高校、教师、学生多方面协作创新,共同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思政育人机制。

3.1完善平台的系统化建设

从高校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特点,构建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平台。

一要建立产品思维。在校区较多、办学规模较大的高校,通过构建具有产品形态的高校互联网体系,形成高校网络风格和调性,让校园互联网成为学校名片。

二要构建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络平台,制定一整套校园平台规章制度;将数量众多、界面各异的平台整合统一,重新构建信息架构,提高平台的交互性和利用率,减少因平台杂乱带来的管理负担和运营负担。

三要完善监管机制。指定专人定期负责网站架构和交互界面的更新和维护,减少使用率低的功能,简化操作流程,降低认知负担。

四要打造精品活动。结合专业特色,打造学院重点品牌项目,增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2促进师生的及时沟通

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互联网的兴趣和能力,熟练使用各类互联网载体,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吸引力。

一要主动占领舆论高地。鼓励教师主动加入学生群、家长群,积极转发、评论健康向上的网文;学习微信和微博的编辑和发布,主动在新媒体上宣传正能量事迹和典范;制作各类网页宣传页面,丰富宣传途径和内容。

二要创新工作形式和方法。借助微视频、微课堂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例如将传统授课内容编辑成微信推文,加入语音讲解,把晦涩难懂的思政教育课变得直观有趣,让学生看得懂,喜欢看,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要走近学生生活。坚持“学生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的原则,在网络上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动态,站在关心他们的角度,适当发表评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用心交心。

3.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学生角度出发,在信息资源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应善于通过不同载体和形式,配合教师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开展自我教育,由以往的教师被动灌输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通過自我认同感和师生认同感的不断积累,提升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

一要加强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借助便捷的网络资源,关心中国和世界发展态势,关注“央视新闻”、“江苏教育发布”等新闻和教育类公众号,提升政治觉悟,陶冶道德情操,了解教育动态。在把握时代大趋势的前提背景下,尽可能把握自己的“小趋势”,系好每一粒扣子,逐渐积累自我认同感。

二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认同感是表达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来源,这对学校管理模式和教师育人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结语

目前,众多高校都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但同时面临挑战和压力[3]。

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核心,都是明确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学生是一切思政工作开展的中心,是评判和监督教育的最佳量表。一切教育创新体制的更新,最终都应回归到学生本身,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学生是否从中真正获益,只有得到学生的坚持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操菊华,康存辉.“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高校辅导员,2016(40):24-28.

[2]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17):51-55.

[3]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01):82-86.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互联网+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