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嫔嫔
(滨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500)
硬膜外血肿是患者颅脑损伤后常见疾病,其临床发生率较高,本研究针对硬膜外血肿患者实施系统性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保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
研究对象为36例我院硬膜外血肿患者,均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18)与参照组(n=18)。其中实验组男性硬膜外血肿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最小年龄19周岁,最大年龄63周岁,中位年龄(41.06±10.66)周岁。创伤时间最短2h,最长10h,中位创伤时间(5.84±1.32)h。参照组男性硬膜外血肿患者12例,女性患者6例。最小年龄21周岁,最大年龄64周岁,中位年龄(41.09±10.62)周岁。创伤时间1h~19h,(5.81±1.35)h为平均时间。2组患者年龄、性别、创伤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通过可比性检验。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硬膜外血肿;(2)患者颅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伤害;(3)患者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不足9分;(2)原发性脑部疾病;(3)重症脑挫裂伤;(4)脑内血肿症状严重。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形式,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后,对其病情及用药等方面予以全面护理[1]。实验组行系统性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包括:其一,体位护理,避免患者血肿症状进一步发展,给予患者头高脚低仰卧位,将患者的头部抬高约30度,对患者表现予以评估,每3日酌情抬高15度,直至患者直立坐起,每日保持直立坐位10至15min,每日5次[2]。其二,床上训练护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实施床上训练,早期可由护理人员协助下予以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将双手平举后停顿3s,上举过头后停顿5s恢复常规端坐位;双手侧举至与肩平齐停顿3s,上举过头后停顿5s后恢复,上述上肢训练每日3组,每组10至15次。指导患者膝关节屈曲,抬起双足停顿3s后恢复仰卧位;将腿部左右侧移至最大角度,上述下肢训练每日3组,每次10至15min[3]。其三,下床活动训练护理,直至患者恢复至能够下床后,在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协助下逐渐下床站立,每日下床站立2次,每次10至15min。酌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实施步行、跨越门槛、上下楼梯等日常行为,期间注意保障患者的平衡,护理人员家属共同对患者训练情况予以保护[4]。
36例硬膜外血肿患者护理前后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前后相关功能性评分通过t检验方式统计,(均数±标准差)予以展现。2组患者残疾程度及硬膜外血肿护理满意度情况行x2检验,(n%)为表现方式。P<0.05是其校准标准,探讨统计学意义。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硬膜外血肿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数据(见表1),护理前2组患者相关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两者差异明显(P<0.05)。
表1 硬膜外血肿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比较[分]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硬膜外血肿护理满意度情况(见表2),实验组硬膜外血肿护理满意度(94.44%)高于参照组(55.56%),两者差异明显(P<0.05)。
硬膜外血肿是指患者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发生的血肿,约占整体颅脑损伤的30%左右,临床之中硬膜外血肿患者病情十分紧急,尤其是部分出血源于动脉的患者,其发生急性血肿和亚急性血肿的可能性较高[5]。一般而言针对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微创血肿取出术的效果良好,但因其损伤较大,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工作十分必要。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硬膜外血肿患者开展系统性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病情、术后恢复情况加以全面分析,为患者制定系统性康复护理方案,指导、协助及鼓励患者积极开展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是保障患者预后效果的重要措施[6]。在实际护理过程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情况,酌硬膜外血肿患者情况增加其训练强度,并注意保障患者训练期间安全性。同时可对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予以提高,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促进患者共同参与到实际护理工作之中,能够提升康复训练的效果。
表2 硬膜外血肿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综上所述,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实施系统性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确切,是保障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措施,能够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因此,系统性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