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成,吴文明*,刘烨珏
(1.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经济特产站,浙江衢州 324000;2.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农业农村局,浙江衢州 324000)
衢州市是浙江省的重点柑橘产区,椪柑是衢州的主栽品种,2018 年全市椪柑种植面积1.16 万hm2,产量20.17 万t。椪柑适应性广,丰产稳产,树势强健。果实扁圆形,果品橙黄色,有光泽,果肉易剥,肉质脆嫩,汁多味甜,风味浓厚,可食率70%~7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左右。果实11 月中下旬成熟,较耐贮藏。椪柑含有丰富的钾、B 族维生素、维生素C 及其他抗氧化成分等,还含有丰富的类黄酮、多酚、类胡萝卜素等多种化合物群以及多种矿物质。近几年衢州椪柑主要供应北方市场以及出口东南亚地区。衢州处于柑橘生产的北缘地带,属次适宜区,11 月中下旬开始气温明显下降,露地椪柑无法完全成熟就要采摘,酸度高,品质不佳,市场收购价波动较大,如2016 年衢州地区产季椪柑平均收购价为3.4 元/kg,2017 年产季平均收购价为0.6 元/kg,露地栽培椪柑效益不高。为发展精品柑橘,2016 年以来衢州市发展了超过150 hm2的连栋钢架大棚栽培柑橘。为探明椪柑大棚延后栽培果实的品质变化,2017 年开展了大棚延后栽培椪柑的品质动态变化研究,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了衢州椪柑的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即延后采收的果实品质指标和适宜采收期指标,以期进一步指导椪柑设施栽培,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增效和橘农增收。
本试验在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后王坂柑橘合作社橘园开展,该园树龄18 年,枳砧,树势中庸,管理正常,树体一致性强。
供试橘园地势平坦,试验分大棚栽培、露地栽培两个处理,大棚栽培处理的树体采用G832G 型大棚,11 月上旬覆盖顶膜,11 月下旬覆盖裙膜,白天棚内温度25 ℃以上时揭开开窗、裙膜降温,晚上闭棚,果实完全采摘后撤膜,其它管理同露地栽培。
大棚栽培的椪柑从2017 年11 月28 日开始,每隔15 d 采样1 次,共5 次。固定3 株取样,取样时每株树按树冠外围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随机选取中等大小的代表性果实5 个,每次样品共15 个果实。对照样品采自同一橘园的露地栽培椪柑,选取3 株与大棚栽培采样树相对一致的椪柑,于2017 年11 月28 日一次性采收,分株装入塑料周转箱内,存放于常规贮藏通风库内(温度在5~13 ℃之间),每次每株取代表性5 个果实用于对照。两个处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分析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可食率及果皮厚度等相关指标。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日本PAL-1 数显糖度计测定,可滴定酸含量以酸碱滴定法测定,每个指标均重复5次,计算平均值。
可食率:每个处理选取15 个果实,先称重W1,去除果皮、种籽后,称重W2,果实可食率计算公式见式(1),计算平均值。
果皮厚度:果皮剥成四瓣,用游标卡尺测量四瓣果皮总厚度,取平均值。
采用Excel 和SPSS 20.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由图1 可知,露地椪柑可食率均在75%左右,总体趋于平稳,大棚延后栽培的椪柑可食率从12 月13 日后明显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1 月12 日至1 月27 日下降了2.95%。除12 月13 日外大棚椪柑果实可食率均显著低于露地椪柑。这可能是因为1 月12 日之前,大棚椪柑果实仍处在正常成熟期,此后,果实因为过熟开始进入衰老阶段,这种特性表现为浮皮率的快速上升、中心柱变大、砂囊失水、粒化,导致果实可食率快速下降。这与前人在椪柑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1],可能是年份不同所致。
图1 大棚延后栽培和露地栽培的椪柑可食率变化Fig.1 Changes in edible rate of ponkan under greenhouse delayed cultivation and openfield cultivation
图2 大棚延后栽培和露地栽培椪柑果皮厚度的变化Fig.2 Changes of pericarp thickness of ponkan under greenhouse delayed cultivation and openfield cultivation
由图2 可知,大棚延后栽培的椪柑果皮厚度变化总体趋于平稳,露地椪柑11 月28 日采摘后至12 月13 日果皮厚下降明显,之后趋于平稳。大棚延后栽培的椪柑除11 月28 日外果皮均显著厚于露地椪柑。这可能是因为露地椪柑采摘后贮藏期间果皮失水,而大棚栽培的椪柑果实留在树上,果皮未曾失水。
图3 大棚延后栽培和露地栽培椪柑的可溶性固形物变化Fig.3 Changes of soluble solids in ponkan citrus under greenhouse delayed cultivation and openfield cultivation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如图3 所示,露地椪柑贮藏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左右波动;大棚栽培的椪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 月27 日达到峰值为13.51%。大棚椪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除11 月28 日、12 月28 日外均显著高于露地椪柑。这可能是因为大棚栽培的椪柑,可溶性固形物随果实成熟度的提高持续增加,而露地椪柑在采摘后贮藏期间未增加。
图4 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椪柑的可滴定酸变化Fig.4 Changes of titratable acid in ponkan citrus under greenhouse delayed cultivation and open field cultivation
可滴定酸含量结果如图4 所示,露地椪柑和大棚栽培的椪柑可滴定酸含量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露地椪柑下降较为缓慢,大棚栽培的椪柑下降较为明显。大棚栽培的椪柑在1 月12 日果实可滴定酸含量达到最低值,为0.699 g/100 mL,显著低于露地椪柑。这可能是因为大棚栽培的椪柑随着果实成熟度的提高,降酸速度快于采摘后贮藏的露地椪柑。
图5 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的椪柑固酸比变化Fig.5 Changes of fixation-acid ratio of potato citrus under greenhouse delayed cultivation and openfield cultivation
固酸比是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滴定酸的比值,是果实口感和风味的重要标志。如图5 所示,露地椪柑和大棚栽培椪柑的果实固酸比均呈上升趋势,大棚椪柑固酸比增加较露地椪柑快,1 月12 日大棚椪柑的固酸比达18.85,表明此时风味较佳,而露地椪柑此时的固酸比为13.63。大棚椪柑固酸比整体高于露地椪柑,表明大棚椪柑口感更好。
近两年,衢州市第一批大棚延后栽培椪柑进入挂果期,精品果率达90%以上,售价普遍在6~10 元/kg,而露天栽培椪柑市场收购价在2 元/kg 上下波动。按照每667 m2产量2.5 t、市场价8 元/kg 计算,经济效益可达2万元,扣除钢架大棚每667 m2成本约3 万元,分3 年回收,每年成本1 万元,喷滴灌每667 m2成本3 000 元,分3 年回收,每年成本1 000 元,农药、化肥、人工成本每年每667 m2约1 800 元,合计12 800 元,每667 m2年净利润达7 200 元,与普通露天栽培椪柑2 000 元/667 m2左右的净利润相比有显著提升。
椪柑在大棚栽培延后采摘过程中,随着时间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和果实固酸比均呈现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和可食率下降。露地椪柑果实采摘后在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食率变化均呈平稳趋势,可滴定酸不断下降,下降速率比大棚椪柑缓慢,固酸比上升,但上升速率比大棚椪柑慢。试验表明,在一定时期内,椪柑大棚栽培延后采摘可以明显提高果实的品质。
柑桔果实在延后采摘过程中,可以划分为成熟期、完熟期和过熟期3 个阶段。果实在成熟期和完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增加、可滴定酸下降;而进入过熟期后,果实衰老,可食率迅速下降,果实出现枯水、砂囊粒化等现象,张林等[1]、刘高平等[3]曾报道,设施栽培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柑橘可溶性固形物增加、可滴定酸下降。这与本试验结果一致。因此,大棚设施延后栽培采摘时期以完熟期为最佳。
根据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酸比、可食率变化,综合经济效益、椪柑成熟度、翌年花芽分化考虑,衢州椪柑大棚延后栽培的采收适期应在1 月上旬。与张林等[1]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种植年份的影响,设施延后栽培的椪柑1 月中旬之后过熟进入快速衰老阶段,浮皮率快速上升、中心柱变大、砂囊失水、可食率快速下降。
衢州处于柑橘生产的北缘地带,属次适宜区,11 月中下旬开始气温明显下降,露地椪柑无法正常成熟就要采摘,椪柑栽培总积温比福建、广东、广西低,造成椪柑贮藏前期含酸量高。椪柑大棚延后栽培既有利于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快速降酸,提高精品果率,又可抵御雨雪霜冻灾害影响。每年11 月是衢州椪柑采摘期,用工需求量大,设施延后栽培在12 月底~1 月中旬采摘上市,既有效调节农村劳动力需求,又实现错峰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