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杰
摘 要:根据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时代发展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田野调查,分析了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的重要性;基于当前少数民族武术文献利用率低、没有实现数据共享的现实,探讨了建立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的路径和步骤: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武术文献,做数字化保存,建立数据库,将这些少数民族武术文献作为元数据录入数据库中,以实现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充分利用和数字化传承。
关键词:数据库 少数民族 武术 中国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a)-000-02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库已经成为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1]。与此同时,数据库信息量的多少和使用的频繁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发达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时至今日,数据库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公共交通到医疗,都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系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减少了社会生产中的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社会开支,提高了社会的运作效率。然则,在体育领域,却很少看到相关的数据库及建设项目。虽然学界也有部分学者曾提出建立体育类数据库,如卢石[2]、陈小蓉[3]等,但这些研究仅仅停留在一般性分析阶段,对体育数据库进行整体性研究。这显然不利于体育科学研究的开展,更不利于体育的整体发展。而在体育研究领域,中国少数民族武术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更无人去关注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建设。而随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深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中国少数民族武术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成果,既有资料性和研究性专著,更有大量的期刊文献和会议论文集等。虽则如此,这些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整体上表现出杂而乱的特征,不利于学界对中国少数民族武术进行整体性研究与深度研究。这阻碍了中国少数民族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致使迄今为止仍无中国少数民族武术方面的史学专著出现。因此,无论是从完善中国少数民族武术研究乃至整个中国武术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整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研究的层面来考虑,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已然迫在眉睫。
1 数据库系统在少数民族武术发展与研究中的重要性
数据库是相关数据的集合,既包括数据本身,也包括数据之间的关系。自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关于数据的存储和利用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数据库是包括少数民族武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生存、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在较为久远的年代,少数民族武术作为少数民族的一种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主要依赖师徒式的口传身授,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延续下来。这种古老的传承模式虽然也是基于家族的安全与利益而得以建构,但蕴涵着深层次的伦理文化内涵,有其历史合理性,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是少数民族武术传承长期形成的“社会惯习”。尽管如此,师徒式的传承模式有其固有的弊端。首先,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人在传承人的选择上遵循近乎苛刻的择徒原则,“宁可失传,也不滥传”成为老拳师择徒时的一条“金科玉律”。在此情境中,一旦老拳师由于身体欠佳,出现记忆不清甚至遗忘的情况,而此时恰逢老拳师尚未找到合适的人选作为作为拳种的继承人时,就会出现人亡拳消的局面,这显然不利于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基因的延续,致使许多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不断消亡。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次,在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的扩大,基于各种现实利益的需要,拳种从家族内不断向外逐步扩展。由于老拳师的疏于文字记载,在少数民族武术拳种向外传播过程中,拳术动作名称甚至拳种名称记错、叫错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显然不利于少数民族武术的标准化过程,更不利于后人对少数民族武术进行科学化研究。最后,受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双重影响,年轻一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传承少数民族武术的价值理性已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在多数年轻人看来,少数民族武术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少数民族武术逐步陷入传承的困境。基于上述社会文化背景,少数民族武术的数字化生存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数字化生存,并非简单地将少数民族武术文字、图像、实物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存贮,更是将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与发展中的深层次与文化内涵数据化。与此同时,在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对少数民族武术的技术与训练体系进行数字化存储,有利于少数民族武术濒危拳种的保护,实现了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和数字化生存。由此,少数民族武术数据库建设对于民族武术文化基因的延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中国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生存现状
2.1 内容繁杂但不系统
相对于民间而言,学界已对少数民族武术进行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资料性和研究性成果。与此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武术挖掘整理之风,涌现出了诸如《贵州少数民族武术》《湖南武术拳械录》《广西武术拳械录》等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但这些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总体表现出内容繁杂但不系统的特点。首先,现存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内容繁杂,不仅有学界的研究性著作和期刊论文及部分学位论文,还包括数量可观的武术挖掘整理资料等。不仅如此,当前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总体上不系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2.2 分布广泛而互不共享
更为重要的是,当下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广泛分布在文体部门档案室、少數民族地区的地方档案馆和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地方,但各地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并没有相互共享,而是各自保存、各自利用,甚至会存在相互保守而不借阅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充分利用,更阻碍了少数民族武术的整体性研究,致使少数民族武术研究一直停滞不前。
3 中国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建设
基于当前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生存现状及数据库在少数民族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已是势在必行。
3.1 中国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收集整理与数字化保存
建立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的首要工作是对散存于各地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并采用拍照、扫描等数字数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保存。首先,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武术一直处于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的边缘,其所产生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也相对较少。尽管如此,学界和民间知识文化精英阶层对于少数民族武术的发展和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记载性与研究性文献。这些少数民族武术文献多散布于民族地区档案馆、地方志、政协文史资料中,也见于学界的研究中。其中,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州档案馆、凤凰县档案馆、花垣县档案馆中收藏了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武术比赛秩序册、比赛成绩、相关活动通知、武术与民俗等文献记载。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花垣县档案馆中,收藏了大量的在20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中整理出來的土家族与苗族武术拳谱及拳种分布地点与调查区域等详尽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苗拳师石仕贞老师在武术挖掘中也整理出了许多心得体会和拳种总结。在这些心得体会与拳种总结中,有苗拳操的整套动作和苗拳的相关拳种动作要领,图文并茂,是难得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无独有偶,在湘西州体育局中也有许多20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出来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而这些少数民族武术文献仍然处于纸张的保存状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共享。因此,对这些少数民族武术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做数字化处理,将这些武术文献作为数据存于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中,以实现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数字化保存。
3.2 中国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利用与数字化传承
在对少数民族武术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做数字化保存之后,还要将它们作为元数据输入建好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中,以实现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数字化传承。其实,建立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最重要的目的是实现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数据共享,供学界和武术界检索资料和文献,以作为少数民族武术发展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决策的参考。与此同时,在学界和武术界充分利用数据库检索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数字化传承。因此,“在数据库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是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的主要宗旨之一。
4 结语
综上,在信息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和大数据到来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生存现状日益严峻的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来说,只有将散布于档案馆、地方志、体育局等文体部门和学界已有的文献搜集整理并作为元数据存储于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中,在文献共享和利用中得到数字化传承是增强少数民族武术文献的利用率、推动少数民族武术研究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武术文献数据库也必将带动其他传统体育项目文献数据库乃至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数据库的建立,推动少数民族武术和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智斌,刘玉萍,杨柳,等.数据库原理[M].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 卢石,杨红英,王会寨,等.高校图书馆体育文献资源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35-37.
[3] 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库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13(8):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