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众非遗手艺的传承困境

2019-05-14 09:27张雷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承河南省

张雷

摘要:河南省的非遗手艺包括绘画、雕刻、剪纸、泥塑等多个种类,且很多非遗手艺在全国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也有许多非遗手艺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知名度明显下降,出现受众较小、传承困难的状况。本研究以传统木偶为例,分析了河南省小众非遗手艺的传承困境,如分布地区闭塞且宣传不足,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价值观存在矛盾,教育和传承手段单一等,以期大众对小众非遗手艺传承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河南省;小众非遗手艺;传统木偶;传承

传统木偶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代表之一,由殉葬人俑演变而来,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从《列子·汤问》中的偃师造木人为周穆王表演歌舞的记载,到莱西汉墓悬丝傀儡实物的出土,都宣告着传统木偶在中国丧葬、戏剧、美术等多个领域中的历史地位。经过了汉代的萌芽、唐代的成熟、宋代的鼎盛、明清的戏曲化……传统木偶早已成为中国民间美术史和工艺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体现了制偶工艺在市井之中的普及和传承。

其中,河南省的传统木偶工艺在古代就有着值得关注的发展。三国时期有着“天下之名巧”之称的马钧,曾在洛阳制作了百戏木偶。《太平广记》中记载:隋炀帝曾在洛阳观看过水上木偶戲的表演。唐代的张鹫在《朝野佥载》中也曾提及:洛州殷文亮曾为县令,擅做木人,曾制作了一个能够唱歌和吹奏乐器的木人妓女,形象活泼、栩栩如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的传统木偶在起步上与中国木偶的整体发展水平相近,其中以洛阳木偶为代表,在古代便有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然而,与目前以传统木偶闻名的福建和台湾地区相比,河南省的传统木偶在现代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笔者通过梳理资料,发现河南省传统木偶当前的传承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分布地区闭塞且宣传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民间美术都在媒体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由农村普及到了城市地区,成了人们时常能在街头看到的文化风景。与这些传统民间美术相比,河南省的传统木偶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成功走进城市、走到大众身边。当前,河南省传统木偶的分布地区仍以偏远农村为主,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付庄悬丝木偶戏,虽入选驻马店市非遗项目,其当前的流传范围仍仅限于周边乡镇的节日庆典和婚葬祭祀。此类例子在河南省诸多地区的传统木偶发展过程中数不胜数,这已经成为这些木偶手艺传承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同样历史悠久的灵宝木偶戏,以泥塑彩绘为主。根据流传下来的灵宝木偶可以看出,其塑造的西游记人物形象夸张、写意,与传统脸谱形象相结合,达到了诙谐而又不失神韵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传统木偶在河南省地域文化中的发展特色。然而,灵宝木偶戏当前的流传区域较为偏僻,其传承人位于阳平镇,外出演出交通费用较高。即便是省吃俭用购买了车子后,传承人也仍需要行驶较远的路程才能使外地人观赏到灵宝木偶戏的艺术之美,这也成为附加于手艺之外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正是所处地区的偏远性和保守性,导致河南省传统木偶在当代未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商业收益并不乐观。经费的缺失最终导致其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只能被动依赖于少数文章的报道,宣传不足又导致了受众的减少,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尽管当前的传承人对该手艺有着充分的热爱,有着浓厚的展出热情,但地区偏僻所连带的文化闭塞较为明显,使河南省的传统木偶手艺传承人不得不面临付出与收获不匹配的尴尬局面。作为有着一定艺术价值的传统手艺,传统木偶在当前的发展状况令人感到十分可惜。

二、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价值观存在矛盾

传统民间美术是自古代社会便诞生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性和淳朴性,是原始艺术在民俗文化中的继承者。作为非遗手艺的一种,传统木偶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息息相关,和人俑有着共同的渊源。随着市井文化的发展,木偶戏又成为了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其造型与戏曲脸谱文化形成了较深的融合,又蕴含着与真人面孔不同的抽象化特点,有较为突出的戏剧特色。

正是这一系列文化底蕴,使传统木偶在艺术风格上始终带有浓厚的古典美术和古代民俗文化的气息。在工业化、城市化兴盛的现代社会,这项具有传统材料美和乡土气息的艺术也面临着传统和创新之间的矛盾。

继承还是创新?固守传统还是迎合当下?改良后是否会失去原本的文化特色?其中的界限又在哪里?这些是大部分地区的非遗手艺所面临的问题。台湾地区的布袋木偶戏曾通过改良和美化木偶的造型、增强场景特效、把木偶戏动漫化等手段,使有着百年历史的台闽布袋戏受到了一批年轻人的喜爱,并在当前仍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但仍有许多人因为木偶的面孔恐怖、僵化以及演出时的方言口白而无法接受木偶戏。

这一现象,在河南省传统木偶的发展中则更加明显。太康县吴振岗村的“太康县布袋木偶戏”已有400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为操偶者将木偶套在手上,在简单小巧的戏台上表演杂技、战斗等各种动作,并配以声音辅助。除此之外,同样作为木偶主要种类的杖头偶和悬丝偶在河南省也有一定的分布。与传统戏曲和舞台剧相比,木偶戏的演出成本并不高,也能吸引一部分观众。然而,“看热闹”和“看门道”依然有所区别。在商业化和现代化程度加深的当代社会,愿意研究木偶戏甚至进行演出学习的人少之又少。这一传统美术也逐渐与当代审美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脱节,被许多人认为收益不够、不能赚钱。这一切,最终导致以太康县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一批传统木偶手艺者需要花钱寻找传承人。显而易见,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传承人在热情和耐心上有所欠缺,无法与真正热爱传统艺术的艺术家相比。然而,在不算广泛的受众群体中,传承人的选择范围本身便较为狭窄,这也使得小众非遗手艺的传授效率呈现出更加缓慢甚至停滞的趋势。

三、教育和传承手段单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美术教育也经历了由原始到先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师徒传授,到北宋的両举制度,再到当代随处可见的美术培训机构,美术教育早已成了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传统木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如雕刻、绘画等。然而,与正统、官方的美术相比,民间木偶制作中的美术教育有着自身特有的发展历史。其中,非遗木偶手艺作为古代市井文化的产物,在教育和传承手段上始终带有民间美术特有的原始性和保守性。其教育和传承通常以口诀传授、家族传授、师徒传授为主,这一系列传统的传授方式与当代社会诸多培训机构的现代培训方式相比,不免有些后劲儿不足。

在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往往以西方的透视素描、油画和中国的传统水墨画为主,涉及民间美术的内容十分少。河南省美术院校相对较少,开设的和民间美术史有关的专业也不多,作为民间美术中受众较小的非遗艺术相关专业则更少。大众未受过相关知识的教育,对小众非遗艺术缺乏关注,自然也就无法产生足够的兴趣,当代的非遗手艺人在寻找传承人的过程中,效率也会变得十分低下。这种恶性循环,使小众非遗手艺在当代社会越来越难以推广,传取人越来越少,最终会面临失传的危机。

综上所述,小众非遗的手艺人与研究者在面临诸多挑战时,仍能为传统民间艺术投入热情,这在当代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然而,小众非遗手艺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撑。我们在发展艺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小众非遗手艺的扶持,以及对传统手艺生存现状的关注。

小众非遗手艺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民间艺术家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研究民俗和艺术史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研究传统手艺,汲取其精华,为其创造生存的新环境。当小众非遗手艺在当代形成新的价值后,解决小众非遗的传承困难也就成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游艺编·木偶皮影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传承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