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命题,引发学界的关注。在CNKI数据库中搜索相关文献可以观察到,2014—2016年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家治理内涵、价值、内在逻辑、实现路径等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以基础研究为主。2017年以后则逐渐转向以国家治理为视角,针对具体领域、具体问题的应用研究。但由于国家治理依然是一个新的议题,围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共识尚未形成。系统梳理和归纳国家治理研究的热点议题和理论谱系将有助于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现有国家治理文献综述类成果数量不多,且以定性研究为主。这类研究在全文献浏览基础上,以重点文献阅读为主,通过比较、归纳、评价和预测来完成研究成果的结构化呈现。如,薛澜[1]、刘志丹[2]、阮博[3]等以研究内容为主线的结构化;蔡潇彬以研究视角为主线的结构化[4];吴桂韩等兼顾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结构化[5]。定性文献研究的优势在于理论探讨较为深入、具体,但研究者的知识背景、理论视角和研究偏好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较大。已有研究中国家治理定量文献综述数量较少,可参阅冉连的《国家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SSCI(2001—2015)的文献计量分析》[6]。但由于国内社科文献的知识图谱研究处在探索阶段,有三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全面关注文献量时区视图、发文机关、高产作者及其合作关系等,对热点议题和趋势的分析尚待深入。第二,单纯依靠量化分析,对关键词的定性合并不扎实,影响统计结果。如,“法治化”“法治现代化”等关键词均与依法治国这一主题有关,但由于频次较低,可能被机器计算忽略。第三,所采用的CiteSpace知识网络分析工具探讨了热点主题间的微观联系,尚未挖掘出研究主题聚集后的趋同性特征,不利于总结国家治理研究的宏观框架和理论谱系。
基于此,本研究力求体现如下特点:第一,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在文献计量方面仅进行词频统计、加总和排序等简单的量化分析,研究重点是结合定性方法,借助文献深阅读,探索散在热点议题间的趋同性特点,梳理国家治理的理论谱系。另一方面,为减小研究误差,更适应中文语境下社会科学文献的计量工作,在量化分析中,依据关键词间的类属关系,加入细致的定性研究过程。具体包括:(1)对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进行细致合并。如,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合并为“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体系”合并为“国家治理体系”等。(2)对相关关键词的合并和聚类。如,“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执政党”“党的建设”“执政党建设”等都是从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这一角度探讨国家治理问题。(3)对聚类后关键词频次进行加总和重新排序。第二,文献计量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热点议题的归纳主要借助学界常用的CiteSpaceⅢ文献计量软件,理论谱系的梳理主要借助iMindMap11思维导图软件,其核心思想是将抽象思维用直观图示结构展示出来,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展示主题和关联的语义知识网络。[7]
在数据搜集方面,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篇名为“国家治理”,检索条件为“精确”,文献类别为“CSSCI”,初次搜索时年限设定为2014—2016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56篇。剔除会议通知、会议综述、文献综述、书评,并在二次搜索中单独加入2017年的部分基础研究文献,最终获得文献1082篇。
在1082篇文献中,共析出有效关键词2419个,频次在3及以上的关键词有203个。经过关键词合并、聚类、加总和排序,得到国家治理研究热点议题排序表(热点议题14个),见表1。依据这一索引,进一步围绕热点议题进行重点文献的深阅读,以归纳每一热点议题的研究重点,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仅介绍前5个热点议题。
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相关的关键词总频次高达1179。其中,“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频次排在首位,共计655;“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频次为228;“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频次为166;“现代化”和“现代化建设”频次为130。研究重点包括:第一,对国家治理相关概念的理论解读。如,王浦劬认为,国家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遵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规定性,基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性来优化和创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优化和创新执政体制机制和国家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和提升执政能力,实现民主与法治的共融、国家与社会的共通、政府与公民的共治,由此达成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8]7第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准则、特征和基本任务等的理论阐述。陈宝生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上要看是否实现了法治现代化、是否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否有利于提高效率,并最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9]以俞可平、何增科等为代表的学者具体列举了评估国家治理的价值准则,包括民主、法治、公民参与、人权与公民权、合法性、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政务公开、行政效益、政府责任、公共服务和廉洁等。[10]左高山、涂亦嘉认为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化、国家治理对象的复杂化、国家治理方式的多样化[11]38-39。燕继荣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包括三方面任务,一是要有一个有效的公共权力体系,国家能够行使有效治理,要有足够的治理能力;二是不仅在空间维度上,还要在观念维度上实现国家的整全性和统一性;三是要在实现方式上完成“现代性改造”[12]。第三,对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建言。如,苏敏、黄平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权力运行制度建设”[13]。
表1 国家治理研究热点议题排序表
深化改革相关的关键词总频次为125。其中,“全面深化改革”频次为89; “财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共识”等频次分别为15、11、4、3、3。研究重点包括:第一,对全面深化改革核心内容的理论解读。王浦劬[8]13-14、丁志刚[14]、肖巍[15]等学者均认同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汪玉凯则补充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还包括“全力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用法律构建制度笼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加大党政自身改革力度,提高公信力”[16]。第二,对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的理论阐述。包心鉴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是深化制度改革,是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7]14;朱光磊探讨了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国家治理的新观念,包括“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治理观,以‘两层次职责’丰富‘十六字职能’的新职能观,科学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角色观,发挥社会组织在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的新政社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关系的新政绩观,以政府微观‘确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新审管观,央地关系调整向中央适度倾斜的新央地观,以共享发展理念谋划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城乡观”[18];王浦劬指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和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价值体系,实施全面协同改革、创新和优化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以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四个方面[8]13。
法治化和依法治国相关的关键词总频次为93。其中,“依法治国”频次为29;“法治中国”“法治化”频次均为17;“法治体系”“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法治方式”等频次分别为9、7、4、4;“法治现代化”“依法执政”频次均为3。研究重点包括:第一,围绕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展开的研究。如,左高山、涂亦嘉认为,“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1]37;齐卫平、姜裕富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各个领域,要进行突破性的改革,都需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19];高奇琦认为,“社会主义法治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约束框架……法治规范把国家治理引入一个更为制度化和良性的运行过程之中”[20]。第二,对国家治理法治化核心任务的理论阐述。如,张文显认为,“国家治理法治化应该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的法制化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前者本质上是将国家治理制度法制化、定型化、精细化,从而增强其执行力和运行力;后者是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21]21。熊文钊认为,依法治国首先需要依宪治国,其关键是依法执政,其核心是良法善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2]。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相关的关键词总频次为71。其中,“中国共产党”频次为18;“党的领导”“党的建设”频次分别为15、11;“执政能力”“政治生活”“执政方式”频次分别为7、6、5;“治党治国”“党政关系”“党内法规”等频次均为3。研究重点包括:第一,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关系的阐述,即回答“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大部分学者认同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23]11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余斌[23]11、史成虎[24]等。也有学者指出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如,郑长忠认为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25]。第二,国家治理背景下,党的建设及其基本要求研究,即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张荣臣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党的建设关键是处理好党同国家政权、党同群众、党同法律的关系”[26]。第三,国家治理背景下,党的建设主要路径的研究,即回答“如何建设党”。马国钧、裴国辉指出,要坚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实现指导思想现代化;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实现组织结构现代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加快党的组织建设创新,实现队伍素质现代化。[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关键词频次为66。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频次为20;“马克思主义”频次为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频次为14;此外,“中国道路”“意识形态”频次分别为10、5。研究重点包括: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内涵的阐述。如,杨立华、唐权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指“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环境,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家治理者根据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时代要求,自主建立的一套由政府与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制定的有关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和程序”[28]114。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内容的研究。如,“建立现代化的民主政治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先进文化治理体制、和谐健康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治理体制五个部分”[28]114-115。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与特征的阐述。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力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政治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显著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29]54
通过对热点主题排序表的深入观察,笔者认为,尽管上述研究议题是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散呈现,但恰好形成了国家治理的三重研究视野,即“国家视野”“治理视野”和“现代化视野”(见图1)。
图1 国家治理研究的思维导图
围绕“民主”“法治”“制度”“政治”“党的领导”“国家”“社会”这些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关键词频次共计402,仅仅略低于“国家治理现代化”(655)这一源生关键词。
第一,围绕“法治”主题的关键词总频次93。可以归纳为“法治化与法治中国”(34)、“法治现代化”(27)、“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32)。如,张文显指出,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1]5。王建国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视角,探讨法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30]曹胜亮探讨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困境。[31]第二,围绕“党的领导”主题的关键词总频次71。可以归纳为“中国共产党”(18)、“党的领导”(30)、“党的建设”(23)。如,张师伟指出,在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负有重要的政治领导责任,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做好主心骨。[32]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指出,要通过不断改进完善,最终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现代化、制度化和高效化。[33]齐卫平指出,党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担当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责任提供保证,以聚合社会最大公约数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排除障碍。[34]第三,围绕“国家”主题的关键词总频次64。可以归纳为“现代国家”(44)、“顶层设计”(20)。如,蓝志勇从顶层设计、实践经验及复杂性三个方面探讨了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35]薛澜指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是一个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相结合的过程。[36]第四,围绕“社会”主题的关键词总频次57。具体包括“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18)、“社会活力与社会组织”(18)、“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17)。如,姜晓萍指出,需从完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公民权利保障体系、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建立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创新社区治理体系、巩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社会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八个方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7]王浦劬分析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阐发了其间的包容性关系、交集性关系和区别性联系。[38]此外,围绕“民主”的探讨集中于“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27)、“社会主义民主与公民参与”(15)等;围绕“政治”的探讨可以归纳为“政治制度与政治逻辑”(17);围绕“制度”的探讨可以归纳为“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15)等。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之前,国内有关治理的研究主要源于西方治理理论的引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命题,治理的意涵已不仅限于西方舶来的治理理论。在治理视野下,国家公共管理中的所有问题被重新审视,现有研究尽管文献量不占优势(总频次为146),但大致涵盖了治理层次、治理结构、治理模式、治理技术、治理制度、治理理念等基本问题。
第一,围绕“治理层次”主题的关键词总频次43。可以归纳为“全球治理”(16)、“政府治理”(13)、“地方治理”(7)、“基层治理与乡村治理”(7)。如,范逢春指出,我国必须从“全球化-国家-地方”的整体互动视野理解、解决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实现从“被全球治理”到“全球治理”的转型。[39]娄成武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是三个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要从政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公民治理的整体关系中把握政府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40]第二,围绕“治理结构”主题的关键词总频次36。可以归纳为“治理主体”(16)、“协同治理与合作治理”(15)、“治理结构”(5)等。如,肖存良指出,我国的治理结构由党治走向党领导下的党、政府、市场与社会四个治理主体共同治理的共治模式,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在党领导下的共治结构基础上巩固制度、创造秩序、促进发展。[41]刘涛等指出,要以协同治理为契机,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顺利化解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各种问题。[42]第三,围绕“治理技术”主题的关键词总频次29。可以归纳为“大数据与互联网+”(23)、“信息技术与新媒体”(6)。如,王向民指出,大数据正在改变着社会政治形态,也在塑造着国家治理方式,它造成国家治理的组织结构日益多元化与平权化,也将造成国家治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43]黄璜认为,公共政策的目的是实现“互联网”的有效治理,包括对“互联网+”的治理、基于“互联网+”的治理、“互联网+”下的治理这三个层面。[44]此外,“治理方式”“治理模式”“治理理念”“治理制度”等研究议题也有涉及。
“现代化”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时至今日仍是各领域广泛采用的热词。“现代化”一般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国家治理研究中,“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三个一级分支关键词中频次最高(715)。
第一,围绕“治理现代化”主题的关键词总频次524。可以归纳为“现代化与现代化建设”(130)、“治理能力现代化”(228)、“治理体系现代化”(166)。如,薛澜[45]、应松年[46]、虞崇胜[47]等集中探讨了法治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政府职能现代化等微观方面的现代化路径。郑言等指出,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通过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制度日趋科学完善,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增强依法按照制度治国理政的本领,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能力与水平。[48]第二,围绕“深化改革”这一主题的关键词频次为125。可以归纳为“全面深化改革”(89)、“体制改革”(29)等。如,包心鉴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点。[17]15唐皇凤认为,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器。[49]第三,围绕“中国特色”这一主题的关键词频次为66。可以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如,蒋均时等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29]54段立国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治理的重要方面,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资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价值遵循、提供价值引领、凝聚价值共识;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现形式,为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载体和制度保障。[50]
从文献计量结果来看,国家治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已基本确定。“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这一议题本身的热度最高,“深化改革”“法治化和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议题紧随其后。这一特点与我国的国情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背景基本相符。第一,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51]那么,“深化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然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热点议题。第二,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治理归根结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加强党的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8]7“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一议题具有较高的热度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第三,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11]37因此,“法治化和依法治国”这一热点议题的热度较高也在情理之中。
通过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可以基本勾勒出国家治理研究的理论谱系,即,沿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条思路展开。需要指出的是:其一,这一框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自发性,还缺少从规范研究层面给出的较有权威性的理论概括。其二,就目前三条路线热点议题及其关键词频次分布来看,“国家”及“现代化”两条路线的关注度较高,“治理”这一路线,特别是深入到具体的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等的研究尚需加强。从研究层次来看,一是,现有文献中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中观、特别是具体领域和微观层面的文献较少。二是,由于学科领域和研究视角的差异,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本质、核心、价值标准等基本问题尚未达成较高程度的共识。对此,本文的思维导图,可以为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理论体系提供结构化的思维框架。从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来看,一是政治学、行政学和法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其中以政治学领域的研究最为突出;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文献较少。这可能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本身的学科归属有关,即,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首先是政治和行政领域的话题;也可能与国家治理研究所处的阶段有关,即,初始阶段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在源生学科领域,针对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框架体系寻求共识,再借助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中观和微观层面乃至具体领域的研究。二是规范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基础研究尚待深入。有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依然不足,关于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共识尚待形成。笔者认为,在此情况下,不适合过早进入到具体领域的应用对策研究。
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核心要旨和基本精神,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命题,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依法治国、党的领导这些关键词的天然联系。一是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深入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改革措施。正如王浦劬指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指向,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和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价值体系,就是实施全面协同改革,创新和优化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8]18二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视角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如俞可平指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52]。三是要深入思考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路径和具体措施,正如张文显指出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本体上和路径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和决定作用”[21]27。四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同时将“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符合实际、最有效的战略选择”[53]。
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命题的理论谱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完整框架入手,系统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基本要素,并沿着这一谱系进行国家治理研究的合理分工。第一,国家治理首先是“国家”视野下的国家治理。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应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命题对民主、法治、国家与社会等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重新审视。第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特点在于“治理”。公共管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应从治理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适合中国国情并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国家治理理念、模式、方式、机制、制度及其规律,促进国家治理研究从规范研究向逐渐转向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第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在于“现代化”。法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工作者应拓宽领域,从技术、方法、规范等多个领域具体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促进国家治理研究从宏观层面理论探讨向中观和微观层面具体研究的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