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引导下应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麻醉中对运动与感觉影响研究

2019-05-14 09:23:44闫丽娜抚顺市第三医院麻醉科辽宁抚顺113004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8期
关键词:臂丛罗哌卡因

闫丽娜 抚顺市第三医院麻醉科 (辽宁 抚顺 113004)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在彩超引导下对臂丛神经麻醉后的运动与感觉的影响程度。方法:回顾性选取190例2014年1月~2017年12月来本院进行手术的患者。依据罗哌卡因不同浓度,分为A、B、C三组。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0.25%、0.4%、0.65%。采用彩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注射麻醉。10min、25min后分别观察患者的臂丛神经控制反射区的上肢皮肤痛觉反应、以及手肘、手腕运动情况。结果:注射10min后,全无痛觉感应比例A组>B组>C组。C组不能屈肘运动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两组。结论:在彩超引导下罗哌卡因的浓度不同,对于在臂丛神经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安全范围内,浓度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影像学更多的应用于手术过程中。彩超引导伴随术前麻醉,大大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1]。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常规操作下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我们所探究的臂丛神经麻醉的影响,在彩超引导下,可以使麻醉药罗哌卡因定点式注射在肌间沟。阻断臂丛神经的传导。关于本院彩超引导应用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臂丛神经中的所得经验,整体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14年1月~2017年12月入本院治疗的19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0:9。年龄19~68岁,平均(43.14±1.27)岁。体重45~86kg,平均(59.31±1.54)kg。除进行手术的上肢外其他生命体征均正常。A组58例,B组61例,C组71例。三个组别在年龄、体重以及其他生命体征等信息无明显的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做好术前准备:①检测患者的血压和脉搏;②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和消毒(2%葡萄糖洗必泰消毒),一般为整个肢体皮肤。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采用平躺方式,手臂自然放置身体两侧,面部偏向手术肢体的对侧。全程多功能监护仪(迈瑞umec7)检测血氧和心率等。本次手术启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介入。术中将探头涂上耦合剂,放置在肌间沟处。观察影像,找到臂丛神经干后,挪动探头,使其影像出现在中央。术中注射针头的型号为七号。连接延长导管和注射器。在彩超引导下变换进针的方向和程度。根据麻药选取量,首次注射量二分之一,然后抽回针头,再次调整方向,继续注射余下的麻醉药。注射要求:麻醉药注射后一定要分布在目标神经的四周。根据我们手术三组分配的罗哌卡因(H20100104)浓度,分别注射。A组0.25%、B组0.4%、C组0.65%。为排除差异影响,由同一麻醉师完成注射。在手术中如果镇痛不能满足,可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左右、芬太尼0.15mg左右。

1.3 观察指标

注射罗哌卡因后,分别在10min、25min后,观察患者臂丛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控制的反应区皮肤痛感反应(痛感消失)和运动情况(是否可以屈肘屈腕)。

1.4 统计学分析

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通过统计学SPSS 20.0软件处理。检验方式为计数资料χ2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注射10min后,通过对臂丛神经支配的区域进行痛感测试,观察统计数据,C组痛感消失人数>B组>A组,不能屈肘的人数C组(64%)>B组(50%)>A组(34%)。注射后25min,三组人数痛感消失比例接近,不能屈腕的人数C组(81%)和B组(75%)明显多于A组(32%),见表1。

3.讨论

本次麻醉过程是在彩超引导下进行。彩超全称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心脏以及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进行观察。超声可以识别到血液的运动信号,最终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在我们眼前[2],根据影像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其临床优势在于它的性能稳定,呈现图像真实,多普勒高灵敏度等。随着现代医学和影像学的不断创新,彩超引导已在临床实施麻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大大提高整个手术过程的安全性。罗哌卡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区域阻滞和硬膜外麻醉及硬膜外术后或分娩镇痛。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相比,它的安全性要高。算是比较完美的臂丛神经麻醉药物。需要注意的是罗哌卡因是在肝脏代谢,所以对于严重肝病的患者应慎用[3]。又因药物排泄时间较长,如麻醉过程需要反复用药时,需要减少罗哌卡因的剂量。一般情况下肾功能损害患者如用一种剂量或短时间治疗无需改变用药剂量。罗哌卡因在手术麻醉过程中,注射前以及注射期间,应仔细回吸以防止血管内注射。注射较大量时,需要使用3~5mL剂量的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进行试验。如果操作失误进入静脉,可以引起短暂的心率加快。本次臂丛神经麻醉,采用小剂量,可以取消此步骤。结合彩超的引导,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主干神经及周围的布局,可以定点式的注射,实时观察罗哌卡因的分散运动情况。这样的操作可以提高麻醉的精准性,还可以使其完全的环绕分支神经,短时间达到作用效果[4,5]。本次上肢臂丛神经的麻醉术中使用的三种浓度的罗哌卡因都可以达到麻醉的作用。但在起效时间上,浓度不同,结果也有差异。回顾本次的麻醉过程,在相同的作用时间内,伴随着我们注射罗哌卡因浓度的升高,神经阻断效果约明显,对于痛觉感应越弱,完全阻断时,痛感会消失。对于运动方面的影响,在低浓度,短时间内,我们的屈肘和屈腕情况,近乎正常不受影响。浓度大于0.4%时,效果会明显。综上观察测试结果,可以得出当浓度大于0.4%的时候,约25min时,神经阻断效果最为明显。在相同的作用时间内,不同浓度对于神经阻断影响感觉与运动的效果不同。浓度越高,达到神经阻断的消耗时间相对较短。

表1. A、B、C三组患者注射后数据统计表

猜你喜欢
臂丛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
中国药业(2014年17期)2014-05-26 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