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四力”基本功 当好时代“瞭望者”
——“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的“四力”感悟

2019-05-14 07:38胡春华
中国记者 2019年4期
关键词:四力

□ 文/胡春华

作为新闻人,我一向追求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精彩瞬间,不是某篇文章的华彩章句,不是某次采访的风光履历。我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物,因为那是迈向历史高地的背影留下的启示,是跋涉军旅沧桑的足迹折射的光辉。执着与追求,真实与激情,胸怀与视野,是我对自己一生的雕琢。

一、火热的基层就是滋养记者的奶娘,脚上勤就会笔下壮

军队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事媒体的特殊性,条条框框多,不成文的规矩多,兵种、装备复杂,专业多种多样,光熟悉一遍就不容易。当年我第一次下基层采访时就很尴尬,看哪儿都不“来电”,我为此苦恼过。前辈们告诉我,多下部队,多跑基层。

这一跑,我再也没有停下来。30多年来,我最北跑到黑龙江漠河,最南到过曾母暗沙,最高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空军雷达站,最低随潜艇下潜100多米长航20天,住过300多个连队和边防哨卡,走了近一半的陆地边境线和大部分海岸线。全军海陆空火箭军等不同类型的部队,我基本跑了一遍,参与过东南沿海演习、香港回归、98抗洪、国庆阅兵、汶川抗震、中俄联演等30多项重大事件的采访宣传活动。有一年采访川西北高原的雪山草地雷达站,一路险象环生,越野车爆了8次胎,路窄的地方有半个车轮露在悬崖外边,下面就是万丈深渊。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但我从不后 悔。

世上没有轻轻松松的职业,也没有白走的路。脚上勤就会笔下壮,从开始写不动,到现在写不完。除完成大量的日常编辑工作外,我先后策划采写了“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公方彬等27个全国全军典型,还有103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原大军区级的表彰奖励,最多时一年采写编发40多个军报的头版头条。12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和解放军新闻奖。

二、一个优秀新闻人的状态,就是随时“充电”和正在“放电”

实践使我体会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跑得越多,积累越多,发现新闻的机会就越多。

胡春华辅导解放军报实习学员。

有一次,同事约我去采访一所军校的专家群体,我们在校长办公室聊了两个多小时,校长办公室的座机没响一次,手机没响一次,这在一所拥有上万人的军级院校不可思议。在一些单位的领导被旁骛杂事“缠身”的当下,这个单位很特别,我一提起这个话题,校长不无得意地介绍说:“在我们大学,大到教员迟到几分钟,小到垃圾桶的位置和朝向,事事有人管有人问,办公大楼的电子屏幕24小时监督播报,我这个校长很轻松啊。”专家群体采访结束,《让规章制度带电运行》的消息稿也随即完成,很快在军报头版头条刊发。

随时抓、随时采、随时写,是我对自己的一贯要求。这些年来,除规定的采访任务外,参观游览、野外踏青、朋友聊天,我都随手抓过不少军报的头版头条新闻。

有一年,我去云南省军区开会,会议结束后安排代表参观地处中越边境的“老山连”。我登上老山主峰一眼望去,对面正在修公路,车水马龙,再看我们的营院,宿舍、食堂、训练场,山雾缭绕,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但作为军事记者,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幅风景画吗?别忘了那个特殊岁月,云南边防狼烟四起、战火不断,官兵们住猫耳洞、干打垒,荒草遍地,蚊虫袭扰。如今是个什么样?全军指战员关心,全国老百姓关注。在返回的途中我迅速写好稿件,导语的第一句话“硝烟散去的云南边防如今是个什么样?”把这篇消息衬托得沉甸甸的。军报在头版头条刊发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一些重要媒体摘要转发。

我时常问自己,那些看不着、听不见、走不到的地方,还有多少新闻要写?或者看到了没有看出门道、漏掉的又有多少?一个优秀新闻人的状态,就是随时“充电”和正在“放电”。

三、敢于爬上时代的“桅杆”瞭望,从一朵浪花里观大潮

业内人士都知道普利策“观风测云”的名言。但是,风在哪里?云在哪里?如何捕捉和预警?又怎样当好时代的“瞭望者”?

从一朵浪花里观大潮,从常人小事中见不凡。

原济南军区某部战士邹峰,把普通一兵当得有滋有味,在对其深采细访中,我采写的《当兵之道》系列,使主人公成为那个时期士兵的偶像,编辑部收到数千封战士来信。邹峰荣立二等功,并由士兵破格提干。

原广州军区某部战士李向群,在98抗洪中牺牲,原军区曾作为典型宣传过。半年后,我参加李向群宣传座谈会发现,与会各界代表反响强烈。我迅速奔赴李向群生前所在部队调研,向社里报告:改革开放20年,李向群20岁,生在大特区,长在大特区,火线入党,壮烈牺牲,李向群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有力回答了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究竟行不行的大问题。经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对李向群的宣传重新启动。作为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我同大家团结协作,军报连续刊发4个一版头条通讯,持续宣传半年之久,累计27个整版。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荣誉称号,时任军委领导分别为李向群题词。李向群成为我军继雷锋之后又一高规格、大规模宣传的重大典型。

□ 上图为2003年胡春华在某战术越野场体验驾驶。

□ 下图为1986年胡春华随舰艇远航太平洋。

随着现代战争样式的转变,三军部队急需联合作战人才。我跑到海陆空等5所军种院校刨根问底,连续策划出《联合作战呼唤联合人才》《联合人才呼唤联合办学》等6篇系列报道,推动5所军种院校在一无授权、二无编制、三无经费的情况下,很快达成联合办学协议。不到一年,全军联合办学的院校发展到13所。从此,我军人才培养走向开始向联合作战聚焦。

类似这种把准脉搏踩准点的大块头文章,我前后策划采写了十多个系列,近百篇深度报道。篇篇直面我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大现实问题,既揭示矛盾,又探寻路径,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有的写入了军委机关的论证报告中,有的直接推动了问题的解 决。

四、笔头的功夫不在于华彩章句,心中有情才会笔下有爱

我一向认为,记者笔头的功夫不在于华彩章句,而在于有没有情感。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在一次作品研讨会上,媒体专家说我的作品本色自然,总带有注入心底的那种真诚和视野被拓展的那种壮阔。这个评价有点过誉,其实我的很多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采访悟透之后从脑子里蹦出来的。

时下的政治教育比较难搞,我以陆军某舟桥旅为样本展开探索:《战士们埋怨:宁愿多站几次岗不愿多听一堂课;带兵人感叹:现在的兵为什么越来越难带了;相互埋怨又彼此委屈的背后到底有哪些疙瘩——《懂你,一道必解的时代命题》。并配发言论,《读懂兵心就能找到共鸣点,读懂自己就能找到发力点,读懂时代就能踏上节拍点》,中部战区陆军领导在当天的报纸上批示要求:组织所属部队带兵干部学习。

写军校女学员姚冰彬,也是典型的一例。本来收到的只是一篇七八百字的小稿,让我放大做成了一个整版。我以《姚冰彬:帮队友修了四年鞋》的骨干事例做支撑,拓展出《军校的“教”有没有短板》《学员的“学”有没有盲区》《爱心与责任有多重》三大板块,一层层解剖引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这是一门‘大功课’,但哪家教学机构把它细化成‘作业’了?又有哪个学员把它当‘作业’来完成了?姚冰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知与行’的统一,她用心完成这份‘作业’的背后,是爱心与责任的集中体现,对自己是锻炼,对别人是温暖,对社会是责任。试想,一个缺少爱心和责任的人,走着走着身边就没人了,还能走多远?”报道刊登后,全国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载。

转眼间我在新闻战线摸爬滚打了大半生。适逢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拥有资源丰富的媒体平台,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热爱。我将以“四力”为动力,争取拿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四力
提升“四力”打造防灾减灾“建邺模式”
以廉洁文化“四力”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以“四力”推动联动监督工作走深走实
用“四力”做深做透好题材——我采写器官捐献报道的一点体会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践行“四力”锻造新闻精品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构建新型话语体系 提高主流媒体“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