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 霍小舟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毕业即失业”不再是空口白话,因此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文章通过对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对策
2018年11月28日,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会上介绍,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43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 随着毕业生人数年年刷新纪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身实践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需求。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1)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毕业后的普遍心态是,找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或选择继续教育,而不是冒着风险去创业。
(2)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欠缺,更缺乏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政策的意识。对于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也是敷衍了事。缺少了理论知识的支撑,进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3)大学生缺乏实事求是、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很多大学生对于创业处于迷茫的状态,总是梦想着可以成为下一个马云、刘强东。故会眼高手低的选择一些与自己自身实际并不相符的创业项目,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却缺少成功人士的勇气和坚持,很轻易的就选择了放弃。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需加强
(1)大多数高校虽然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多局限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支撑,导致大学生并不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虽然有创业大赛和讲座等教育形式的补充,但也只是部分学生参加,不具有普遍性。
(2)学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在课堂上讲课的老师往往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只能传授同学们理论知识,不能真正传达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经验技巧。
(3)部分高校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设施落后,高校与社会各企业缺少互动,致使大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也没有发挥的场所。
(三)国家及政府出台的文件不能快速有效的落实
虽然国家和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性文件,但由于对其文件的宣传力度不够,对文件实施情况的监察也不到位,致使大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这些政策文件,从而在创业道路上走弯路。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从大学生自身角度
(1)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就业观,不能想着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才是最好的,要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尝试着开始一段创业之旅。
(2)拓宽创新创业思维
大学生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思维,认为创业就是经营一个餐饮店、饰品店、服装厂等等。真正的创业应该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当前的创业环境,开拓思维,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例如:当今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快手、抖音等APP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拥有极高的流量,远远超过市面上的实体店,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流量进行网络营销,然后借助淘宝、支付宝、微信等网络工具达到创业赚钱的目的。
(3)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及政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要从心底里重视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课下也应积极主动关注相关政策,并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及竞赛活动,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在比赛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也可通过“中国创业实习网”等创业实践软件,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创业模拟仿真平台来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二)从学校角度
(1)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在我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在学校,因此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变得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自己的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大学生考试课程之一,并实行创新创业学分考察制度,以此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督促同学们学习。其次在学校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及措施,时刻提醒同学们去了解和学习。最后要培养高质量的教育团队,可以让理论老师和有经验的成功人士一起授课,在保证获得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可以收获一些创业的经验技巧及失败教训。
(2)建立专门负责创新创业的部门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还没开始就放弃了。这个部门专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其职能主要对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指导、教给同学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何经营管理、如何解决启动资金和场地的问题等。解决了这些阻碍大学生创业的难题,大学生没有后顾之忧,会大大提高大学生创业率。
(3)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首先各大高校都应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同学提供場地,这样各大创业项目汇聚一处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弥补自身不足,保证每个项目都可以平稳运行。其次学校应加强与社会上各企业联系,争取长期稳定的合作,不仅仅让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和参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其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在学校各项竞赛活动中提供资金支持等。
(三)从国家及政府角度
国家及政府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进展,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同时通过各个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当然,仅仅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派遣专人深入高校为大学生生讲解具体内容,解决同学们的困惑,同时政府也要起到一个督促作用,对创新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审查,这样政策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习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学时代,同学们有精力、有创意、有知识、有激情,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阶段。近年来,高校学生日渐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因此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是当今大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思静.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措施[J].商情,2018(31):208.
[2] 王靖琳,马雪晴.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8(4):404.
[3] 孟晨,刘磊,曹文超."双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3):154-155.
[4] 李陈亚.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8(11):66-67.
*通讯作者:霍小舟,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