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2019-05-13 10:25张丽萍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思想教育的管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面临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所以本项目研究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如何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新媒体的媒介作用来拓展其平台、丰富其教育的方式,发挥新媒介的优势和作用。当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班干部来共同协作,因此本项目将探索怎样提升教师媒体素养、学生干部素养、应用新媒体来建设 “一种主体、多种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班干的一个有效协作模式下,通过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提供保障,以达到在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里媒体的作用下更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方法

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所以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一线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概况

新媒体的概念可以追溯到50年前的1967年,CBS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NTSC电视系统的发明者P Goldmark公布了一份关于开发EVR产品的计划,在这份计划书中第一次引入“新媒体”这个词。虽然“新媒体”从此以后被广泛使用,但是它的具体概念至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以微博、微信、網站和客户端为主要呈现形式,其内容多来自于新媒体等制作的 PGC, 用户也可以创建和上传自己的 UGC,是新技术支持系统下出现的媒体形式。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着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多的传播方式和更全面的信息内容,它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数字性、及时性、交互性和共享性、超文本、虚拟性。这些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人们不再局限于像原来那样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可以成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现今在青少年流行的“抖音”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可以轻易得到实现,网站通过之前的搜索记录等,推荐给客户感兴趣的内容。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据第42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主要是青少年。截至2018年6月,10-39岁的群体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70.8%,其中20-29岁的互联网用户占比最高,达到27.9%。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如今这个时代,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浏览新闻网页和朋友沟通交流,信息渠道不再是单一的书本等,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趋于普遍,其让学生及时获得信息了解到资讯。另外各种软件例如微信 、QQ、微博等的出现,使得他们不再局限于和本班、本专业的同学交流,他们可以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学生交流,这种跨区域的交流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虽然新媒体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互动模式,但这些互动都在虚拟空间中。过度沉迷于此使得大学生成了“低头族”,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看到他们在低头玩手机,这种过度沉迷给大学生的精神、学习和健康都带来了一定的威胁。2、大学生很多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一些不法分子可通过这些信息来进行违法活动,导致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件频发。3、新媒体让大学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接触到全世界的信息,然而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使得大学生文化不自信,传统节日被遗忘国外节日却热闹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极大讽刺。

三、高校在新媒体背景下迎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深深的吸引着大学生,给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双重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都采用的是课堂教学,但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微信等都可以成为新的教育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教育更直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学习,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选择,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新媒体的及时性使得学生能够立刻接收到学校发布的信息,信息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新媒体的环境更加自由和开放,网络上有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优劣难辨,这些信息冲击着大学生还未成熟的价值观念,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舆论的难度。新媒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不再想到的是向老师提问而是打开他们的百度,逐渐学生就更加相信自己而不是老师,

四、新媒体背景下增强高校的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通过新媒体可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有利于改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习总书记指出,信息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在当今时代,互联网是一个重要的平台,高校也有必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以是网站或论坛,为大学生提供互动平台。网站上发布的内容要注意形式,不能太死板,网站的目的是沟通交流,而不是通知信息。其次,网站要做到便利性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学校可以通过这个网站发布有关思政教育的信息,也可以发布一些便利学生的信息。和校园其他网站进行链接吸引学生进行访问,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目的。最后网站要做到及时性,及时更新网站上的各种信息,信息最重要一点就是它的时效性,一旦过了时间,信息的价值就不存在,所以一定要注重信息的及时更新,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网站的满意度。

现今,微博、微信是大学生中一个比较广泛的存在,几乎每个大学生手机中都有微博、微信,微博有着字数的限制,但是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效应是非常出众的,学校可以注册官方微博、微信号,将微博、微信当作发布信息的主平台之一,不断发布校园新闻和信息通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服务。同时也要注重思想引导,让它发挥出导向性的作用,微博作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也可以通过私信等方式,向学校反馈信息,这样就能很好的增强学校和学生的交流。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但是其利用率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还有内容有待及时的更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与上海建桥学院、思博学院、第二工业大学的辅导员以及思政课老师的沟通,了解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发现传统的教育观念需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变化。传统教育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学习的激情很容易随着这种方式而湮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确保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之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将老师与学生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使学生能够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学校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革新。第一,教师应注重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第二,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和新媒体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育中去,这样还会让学生学习的认识和体会更为深刻。利用它的特性,从而更好的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

(三)提高师生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考和适应,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传播的信息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提高媒体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选择和传播信息的网络道德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学习生活方式。

现在学生不仅是在空闲的时间甚至在老师上课的时候都在王者荣耀等游戏中奋力厮杀。过度沉迷手机,对于一些网上传播的信息缺少思考和分析的能力,盲目跟风这些都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必须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网络媒体管理能力。合理利用媒体资源,传播积极的能量,自我识别负面信息的能力。

老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只有提高老师的媒体素养,老师才能教导学生。因此提高老师的媒介素养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学校应该实施对老师进行媒介素养的培训,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师可以进行不同的培训,可以引入媒体素养的培训并对此进行考核。在当前中国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下培养学生的媒体技能,是学校应该肩负的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最基本的媒介技能教学,包括查询浏览信息,自我制作信息等。

(四)设立班级的政宣委员

在每个行政班级设立一个政宣委员,政宣委员的职责和作用不同于团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做班级的团务工作,政宣委员应是班级思政工作的责任班干。其主要职责应该是负责班级思想动态的报送,还有利用多媒体进行国家时政还有社会正能量事件的宣传,在辅导员与班级同学以及思政课老师与班级同学之间起到良好的纽带作用。以及正确引导班级同学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五)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全面育人体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线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的工作,特别在新媒体背景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一种主体,多种力量”的有效思政教育模式。信息技术中心要做好网络监管工作,从技术上给予支持,并从后台对言论平台进行必要的监控,建立完善的网络防护体系。学校老师或者团务等还可围绕新媒体,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网络辩论赛、网络征文、感恩短信大赛、微电影展演等健康的、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其影响力不可忽视,我们需要运用好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媒体素养都需要提高,行政班级有必要设立政宣委员,同时需要学校的有关部门如信息化办公室等的相互配合,在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和班干的一个有效协作模式下,通过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提供保障,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张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1).

[2] 韦婷婷.基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智库时代,2019(01).

[3] 李中信.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4] 周慧敏.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 杨海,王晓晓.试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及其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

[6] 龙妮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实力建设的基本向度[J].学术论坛,2014(04).

[7] 胡小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 杨华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论观察,2010(06).

[9] 吴鹏宇.浅谈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6).

[10] 胡芳.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7).

基金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项目编号:ZZssy15083。

作者简介:张丽萍(1991.09- ),女,汉族,安徽宣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