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宜居乡村建设研究

2019-05-13 10:25黄杰乔婧宋艳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

黄杰 乔婧 宋艳芳

摘 要:宜居乡村建设是新时期下乡村发展的新方向。从生态伦理的视域去探究宜居乡村建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诉求,理解宜居乡村建设所追求的美与善,更好地分析当前宜居乡村建设中面对的伦理困境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伦理;宜居乡村;生态公正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全面的意见与要求。并且在要求中谈到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可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宜居乡村建设所追求的美与善

任何一种包含着先进理念的政策背后都一定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宜居乡村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此为价值诉求,我们的宜居乡村建设蕴含着尊重自然、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这其实正是对于善的追求,对于美的体悟,道德的善指引我们追寻理想的目标,而美引导我们去观察这个过程,美和善相互滋养,乡村才能更加宜居。“从道德层面,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对环境保护的合理的善, 是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 在实践的基础上体现的伦理价值。”也就是说,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的认同与关爱。是改变了原有的人类至上的观念,树立起了一种认可自然,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怀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理念。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言,我们的善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人类要毫无作为,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是要像对待其他道德主体一样对待自然,为了追求善而做出更好的德行。也需要义务论的原则对我们现在的目的论或功利主义作出修正,不只是一味的强调结果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要考虑这样的行为本身是否正当,是否盲目的伤害了自然。

当然,这样的原则更应该约束我们人类自身的关系与行为,关注人类自身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代际公正。

联合国在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中说:“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也理应成为人类所要承担的义务。关注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注代際公正问题,都是生态公正伦理的体现。

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到“如果所有世代(也许除了第一代)都要得益,那么他们必须选择一个正义的储存原则;如果这一原则被遵守的话,就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情况:即每一代都从前面的世代获得好处,而又为后面的世代尽其公平的一份职责。”我们的宜居乡村战略中,其实就在更深层次强调了公正问题。我们当代人必须要有生态公正的伦理意识,要让未来的人类也享有同样优美宜居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当代人不能因此而肆意掠夺资源,造成能源枯竭,污染严重,造成乡村美丽山水不再、乡村不再宜居的永久遗憾。

二、宜居乡村建设的伦理困境

在宜居乡村的建设中,紧随社会发展、理论的更新,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如何深刻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体现在伦理精神与现实路径的融合之中。

(一)伦理精神缺失的现实:盲目的经济建设与资源消耗。宜居乡村的建设过程,是伦理精神与现实的碰撞,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最突出的现象是:经济建设以资源消耗为基础。这种非理智性的消耗,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不尊重。近些年,乡村的经济建设呈现繁荣姿态,如招商引资、个体创业等不同形态的发展,逐渐将经济建设置于宜居乡村发展的中心位置。认为只有实质性的经济效益才能带来良好的宜居环境,将经济发展与个体发展等同起来,导致乡村资源的浪费,不合理的占地、污水的排放,错误的垃圾处理方式。“从长远看,无视环保的招商引资活动,短时期内确实带来了地方经济的祭荣,也拉动了GDP增长,然而长此以往,却是得不偿失。”而处于乡村中的个体,对于资源消耗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农药的使用、乱砍乱伐,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结构;毫无规划的宜居环境改造等,破坏了传统的乡村布局。至此,“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过程中,经过多次实践检验,人们可以寻找到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协调一致的新路径。从重经济轻生态转变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也是从‘生态自发跃迁到‘生态自觉阶段的重要环节。”乡村的发展要创新,发展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要协调。所以,盲目的经济建设,在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对于乡村主体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代际公正主体性的伦理思考:宜居乡村建设需要可持续发展。“公平正义是社会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人们的基本价值诉求。” 宜居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人,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这是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代际公正是其可持续的前提。而代际之间不公正的现象在目前十分的普遍,体现在宜居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宜居乡村建设中必须要面对的资源占有和使用问题,很多资源并没有替代品,人们为了追逐利益乱砍滥伐树木,乱采沙石;矿山与油田是致富的绝佳手段,不断加大的开采力度,持续轰鸣的机器声让原本的绿水青山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因为养殖业大力发展而导致的空气污染严重、污水乱流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不仅使我们当代人无法宜居,如果不加以改善,对于后代人来说,没有支持发展的可用资源,秀美山水的田园生活也只是存留于书本资料中,我们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剥夺了后代人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这就是一种不公正。要逐步的解决这种不公正现象,应该从作为人的主体出发,淡化甚至消除利己主义的思想,有正确的现代资源消费观念。

三、宜居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宜居,是人的居住环境的改善,同时是人的思想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宜居乡村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伦理思考,新时代的乡村在不仅在经济上要适合时代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乡村主体如何成为新时代的主体。了解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所呈现的问题之后,协同共进、绿色发展、经济理性才是宜居乡村建设的方向所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探寻实施路径。

(一)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促经济与生态协同并进。宜居乡村的建设,在经济层面应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这一理念是对“百姓富、生态美”的价值追求的积极响应。

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重在“绿色”,这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要权衡好尊重自然与利用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打造的环境整治型模式,该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贯彻了可持续发展观,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村、文明建村、旅游强村、民主理村”的科学发展路子,先后荣获自治区“生态富民示范村”、“全区农业系统十佳生态富民样板村”等荣誉称号,被喻为“广西第一村”。宜居乡村建设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再是传统的以乡村经济建设为主攻方向,而是要大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的绿色化发展,让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结构,因地制宜提供建设性意见,打造独具特色的宜居乡村。要善于挖掘并利用该村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将自然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通过依靠不同的地理环境与资源条件,打造出别样的乡村图景,这在我国某些地域的乡村建设经验中是可以借鉴的。如生态保护型模式,对于生态资源比较丰富,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竹林资源比较丰富,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山林面积占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通过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在该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荣获“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等光荣称号。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美的价值,其自身也是一种价值所在,即内在价值。我们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挖掘自然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亦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打造的草原牧场型,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地区的乌珠穆沁草原草质优良,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这儿的草场依旧保存完好,享有“中国北方草原最華丽的一段”的美誉。当人们身临其境,闭目养神时,感触更多地是大自然的神圣和无尽的魅力。这份大自然馈赠的礼物背后,是当地人尊重自然规律,热爱自然的态度,在这些前提下去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谋福祉。打造宜居乡村,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坚持生态公正原则,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打造宜居乡村的前提条件,是乡民不可或缺的“乡村之肺”。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栖居之所,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同时亦是人类美好的价值追求,人类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的同时,更应该积极予以保护。

打造宜居乡村,秉承生态公正的理念,为的就是保障后代的子子孙孙享有平等的环境权,享有居住舒适且安全环境的权利。我们这代人不仅享有环境权,更肩负保护环境的义务。实现代际公正是我们这代人的美好价值追求,我们不能只享受眼前的利益,而以剥夺后代人的权利为代价。传统乡村中对于植被的乱砍滥发现象屡禁不止。在河北省邢台市林业案件中,滥伐林木和非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占全部案件的61%,违法野外用火案件占22%,破坏野生动物等其他林业案件占27%。这些当代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在毁灭大自然物种的同时,也是在毁灭未来人的生存。面对乡村生态环境屡屡遭到破坏的事实,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坚持生态公正原则,保护乡村生系统,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与稳定性。

宜居乡村建设是一个统筹兼顾的形态过程,从人本身出发,结合宜居建设的需要,进行主体的实践与思维。综上,从生态伦理的视域进行宜居乡村建设的研究,是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进程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宜居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将经济实体发展与主体意识更新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宜居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2] 张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伦理思考[J].信仰农林学院学报,2016,02.

[3]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26-227页.

[4] 徐静.镇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从太白梁乡为例[D].西北大学,2016.

[5] 蒋培.从“生态自发”到“生态自觉”——太湖流域地区农民垃圾处置行为改变研究[J].西部论坛(网络首发),2019(29).

[6] 王凌霞,马晓红.城乡教育公平的伦理价值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2.

[7] 案例分享美丽乡村—中国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http://www.sohu.com/a/275685676_756582.

[8] 邢台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http://yzdsb.hebnews.cn/pc/paper/c/201808/22/c90771.html.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GIP2018032,项目名称: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宜居乡村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黄杰,男,硕士,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外国哲学;乔婧,女,硕士,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伦理学;宋艳芳,女,硕士,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
老子生态伦理的逻辑理路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