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的时代蕴涵

2019-05-13 01:44付宗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李清照词人梅花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两宋之际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的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词作有《漱玉词》70多首,其中有些不可靠。许多评论家认为,由于李清照对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以及在创作实践上的恪守“诗庄词媚”的原则,使得其词的创作多局限在自己的眼中泪、意中人、心中事的题材里。尽管如此,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在反映自身遭际的同时,以她细腻委婉、含蓄蕴藉的笔触,清丽流转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征。

李清照前期(1084—1127)生活在北宋末期,当时北宋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城市商业经济发达,表面“繁华”的“升平时代”。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人物繁阜”,“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可见当时北宋“繁华”的“太平盛世”。加之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注重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丈夫又是一位金石学家,生活较圆满幸福,发而为词就多“富贵之语”与“和平之音”了。如《如梦令》等。

如夢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记一次春日郊游,兴尽醉归,不认归路,藕花、湖水、桨声、笑语以及惊飞的鸥鹭拍翅声,构成一幅欢乐的画面。“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在轻快的节拍声中传达出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流露出那个太平盛世轻松愉悦的心理气氛。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写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时,表达了思念丈夫的惆怅心情。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词人虽置身于“金兽焚香”,“玉枕纱厨”的豪华环境中,但是,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焚香闷坐,黄昏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更觉魂销。最后用“人比黄花瘦”的妙喻结束全篇,可见其“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貌。表达了作者发自肺腑的对爱情的渴望和相思痛苦。这首词同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诉说离情别苦,揭示了她们夫妇之间深笃的爱情。从另一面反映出北宋社会繁荣稳定。

靖康二年(1127),金人入侵,微、钦二帝被掳,朝廷南迁。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北方汴京原本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大都市,事变前人口近百万,金兵屠城之后,壮丁不满千人,“杀人如刈麻,臭闻数千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南方扬州、金兵于1129年2月破扬州以后,大肆焚烧,“存者才数千人而已”(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三)。在这种情形之下,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流亡的生活,词中也充满了悲愤痛楚的“心音”。她的词多抒发背井离乡,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作品中流露着浓厚的哀伤,感情凄凉沉重。词风由前期的轻盈清婉转向了沉痛哀伤,词中的愁也由前期的闲愁升华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内容。儿女情长的闲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的失望破灭等交织而成的愁,这种愁是复杂的,是沉痛凄厉、深刻感人的。如《菩萨蛮》等。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一句“香消酒未消”更是体现了词人对故乡深深地的怀念之情。词人南渡之后凄凉的生活处境,正是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的缩影。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语言通俗易懂,虽然平淡但表现了深刻的内容,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寄托了深沉的家国之思。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有了一股浓厚的历史厚重感。

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避难金华时所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境忽喜忽悲,而终至于悲:“风住”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而“花已尽”则更勾惹起心头一缕深锐的悲感;“春尚好”教人欲“泛轻舟”,而“许多愁”则又使她裹足不敢登船。曲折的词境,正展示着她内心百感交集的心态——这正是一个有着美好回忆却又面对凄惨现实的女性所具有的种种心态。“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这些词主要表达了南渡后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也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南宋社会现实的折射。近代学者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论李清照时说得好:“在她的笔下,虽然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知道她的丈夫之死,她的流浪贫穷,她的改嫁事件的受冤,却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给她的迫害。”

面对着敌人马蹄无情地践踏着祖国母亲胸膛,面对着敌人大刀残酷地砍杀着自己同胞的头颅,人民的爱国热情普遍高涨。饱经忧患的李清照曾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讽刺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在自己的诗中,更多地表达了她的爱国之情。她南渡后的饱含个人身世之悲的词作中,也溶入了民族精神这个时代的强音。《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写的是风物宜人的春天,作者不忘故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一首赏梅词作,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下片伤今。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则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从“愁损北人”可以看出这时的作者已为国家的命运伤心流泪了。还有《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也都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家国之恋。这类词的代表作,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怀念京洛旧事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不管是回忆“中州盛日”也罢,还是面对今日之“元宵佳节也罢,词人现在的景况,却已“今非昔比”和“己非人比”了,所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去游玩,宁肯独自躲在家中,“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其酸楚之情,不禁令人为之凄然!这一首小词中,就包含了无限深切的故国兴亡和个人盛衰之感在内。难怪宋亡之后,“遗民词人刘辰翁诵读此词,也为之潸然涕下。这些反映故国之思爱国之情的词篇也是那个国破家亡的時代,许多人的共同思想感情,因此也是构成那个时代特征的内容之一。

综观她的词作,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前期是作为少女天真娇憨和作为少妇的痴情抑郁的形象,而南渡后,就变成了“孤舟之嫠妇”的老人形象了;从表达的感情看,她前期也多写“愁”,但多是惜春思夫之离愁,离愁中却含有甜蜜的回忆物相逢的希望的,后期则多是个人身世、国家兴亡之愁,更其悲怆凄凉;从反映的生看,前期多是夫妻游玩、唱和、安定富足的生活,后期则是孤独凄凉,寄人篱下的流亡生活。宋王朝由安定而动荡,由盛而衰之兴亡变化自在其中。

主要参考书目:

[1]贺新辉主编.宋词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3月版.

[2]沈祖芬著.宋词赏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版.

[3]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4]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杨海明著.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6]张宝坤主编.名家解读宋词.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付宗荣,甘肃省金塔县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词人梅花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林逋梅妻鹤子
梅花引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