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白
“让交易平滑至简,让要素无界流动”,这是卓尔创始人阎志的战略定位,也是一个指向全球化的宏伟目标。
实际上,卓尔早在2011年上市时就萌生了国际化意识。如财经作家、企业史研究者陈润在其所著《卓尔的故事》里写的那样:“阎志将公司放到风云际会的港交所上市,虽然有以退为进的成分,却仍不能隐藏其‘争锋天下的雄心!8年以来,资本市场牛熊转换,内外经济起伏跌宕,但卓尔已从那个以汉口北起家的产业地产商,成为全球化的智能B2B交易平台。”
商势如棋局局新,但凡顺畅的战略实施,背后都有一个自省又聪慧的谋略者。阎志确实做对了很多事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如何走好每一步的!
2011年7月13日,阎志赴港敲钟。“卓尔发展”正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亮相。当时,卓尔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迎来10多个国家重要国际基金的追捧,国际配售与公开发售双双获得超额认购,共募集资金15.18亿港元。上市后,阎志身价飙升至76亿元人民币,晋升为湖北首富。但他认为,真正的财富不在于账面上的数字,而是来自于企业的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上市只是为企业搭建好了更大的平台,这是卓尔的新起点”。
根据《卓尔的故事》记载,卓尔从2005年前后就开始专注商用物业和产业地产领域,并在2008年前后建立起商贸交易平台——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汉口北”)。而从开盘招商到承接汉正街产业转移,再到举办“汉交会”,汉口北早在卓尔上市前就已成为中部最大的商品专业批发集群市场。按照阎志的规划,卓尔要以汉口北为生态内核,以此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构建起集公用物业、商用物业、服务体系和物流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圈。
很显然,阎志这一设想隐含着一条“武汉—湖北—中国—世界”的地域延展路径。但就战略布局而言,“国际化”并不是卓尔初始战略的主要部分,而是在卓尔发展到某个阶段后,阎志审时度势所做出的“战略迭代”。但无论如何,卓尔仍需持续夯实产业底盘,并在商业和政策趋势上踩准节奏。
实际上,在卓尔上市的2011年前后,全球正处在“后金融危机”新一轮商业格局的重塑前夜。一方面因欧洲债务危机叠加金融危机余波拖累,外围经济体复苏乏力,中国持续多年的外贸萎缩情况仍在继续,加上国内制造业成本不断抬升,沿海地区还出现了大面积工厂倒闭现象。克鲁格曼一度在《纽约时报》发文称,中国经济将失去“贸易盈余”这一经济增长动力。但另一方面,2011年,随着微信上线、雷军发布小米手机、淘宝商城改名“天猫”以及风投资本蜂拥进入团购领域等现象出现,互联网电商对实体零售发起的持久冲击波,才刚刚开始。
基于此,卓尔先是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后通过互联网转型为产业赋能。实现“两条腿走路”后,卓尔从武汉出发,正式走向世界。
上市3个月后,卓尔就通过旗下的卓尔基业投资收购了中国基建港口(2018年5月改名为“中国通商集团”),通过持有后者的阳逻港来完善汉口北市场的物流系统,提升港口、物流和仓储等基础能力。2015年12月,卓尔投入3亿元扩建后的阳逻港投入运营,可装卸单件600吨货物,成为长江中上游承载能力最高的重件码头。
需要指出的是,阎志当时的产业布局设想是“以武汉为中心建设长江航运体系”,阳逻港只是棋局的要子之一。
早在2009年,阎志就在汉南区买下3000亩地以建設卓尔生态工业城,欲与汉口北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互动。但因集群要素不足,这一布局彼时尚待东风。直到2014年5月武汉轻轨汉口北延长线正式通车,以及同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阎志的“汉南港”才真正“落子”汉南区。
历经“汉口北—阳逻港—汉南港”,阎志通过“港口经济”布局夯实了卓尔的产业底盘。但在2009年谋划汉南港时,汉口北项目才刚开始,在旁人看来,阎志未免有点贪多图大,不切实际。可实际上,产业要素多以区位为聚集载体,要素的聚集又以产业政策为现实依据,在不具备明显信息优势情况下,战略者往往要凭借市场敏锐度做好布局,在政策落地时才可能抢得先机。
如陈润所言:“阎志的战略常常让人不可思议,突然进入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领域,但在持续投入三五年后,又能巧妙地与主业黏合得天衣无缝,旁观者才恍然大悟。”而在接下来的3~5年内,随着这一战略逐步扩展,卓尔的发展触角不只是投资、物流、港口,还有国际化、全球化和物联网等宏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