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强
摘 要:“吐蕃基础三十六制”是藏王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建立的吐蕃社会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条文。制定三十六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稳固边防。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简单论述了吐蕃基础三十六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吐蕃基础三十六制;藏文;统一;佛法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2-0258-01
基础三十六制事实上是基础六制,长期被人们称为“基础三十六制”。“基础三十六制”内容为六大法典、六大政治制度、六级褒奖、六种标志、六种诰身、六种勇饰。六大法典规定了行政、军事、官职设置、美德、统一度量衡以及君王取舍司法程序。其中行政部分主要是行政区划的设置以及行政与军事的关系;军事部分主要规定了军事法律制度,包括军事奖励及惩罚等;官职设置部分主要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职级及责任;美德所含的内容非常多,比如尊重智者等;统一度量衡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条件。六大政治制度,是松赞干布施政法规。六级褒奖是奖罚臣民等级规定。六种标志国王的主要功绩类别标志的规定。六种诰身是奖善罚恶的奖励法规。六种勇饰是对英雄的奖赏规定。基础三十六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
一、统一的王朝为基础三十六制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基础
松赞干布是系补野世系中第三十一代赞普囊日松赞与蔡邦氏珠玛脱嘎之子,公元617年生于墨竹工卡加麻囊的强巴弥居林宫殿。松赞干布生而聪慧,青年时学识渊博、智慧超群、英勇智谋过人。其父王囊日松赞虽征服了达波、工布、娘布等地区,但尚未建立赞普的坚固统治势力,后被内侍勾结外敌下毒所害。年轻的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之位后诛杀下毒者,平复叛乱,征服吐蕃东北的苏毗国,将其所有户数,全部纳入治下为庶民。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结束了吐蕃境内长期战乱状态,一个统一的王朝出现了,各地开始恢复生产,人心思治,这为吐蕃基础三十六制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迁都拉萨,进一步巩固了赞普统治
拉萨地处吐蕃中心,地势平坦,经济发达,是理想的统治中心。松赞干布在该地区建立了王宫,有效地统治了吐蕃各地。迁都拉萨后,松赞干布清查了以前的各部落庶民,安抚民众,平等对待每一个部落,对各部落加以保护。史书记载,这一时期,藏王松赞干布“赏赐善者,惩治恶者,以法律抑制诸高者,以方便护持低贱者”。迁都拉萨后,松赞干布又出兵逐渐统一了阿里、那曲与南诏地区,极大地扩大了赞普统治范围。《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说:“此王之时,出兵象雄,免其国政,破象雄王李弥夏之政权,收编象雄一切部众为庶民”。
三、藏文创立,为基础三十六制提供了便利的传播途径
松赞干布统治早期,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字,吐蕃各部各说各话,沟通很难,政令法律难以发布。松赞干布派吞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梵文以及先进的文化技术,创建吐蕃统一文字。藏族史籍中称:奉松赞干布之命,吞弥桑布扎前往印度留学,熟练掌握了印度的梵语文化及其他文化知识。吞弥桑布扎学识渊博,极富创造力,返回吐蕃后,将印度梵文与西藏本地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了至今藏族仍在使用的藏文。在藏文的推广方面,松赞干布首先自己学习新文字的拼写、文法等,其与吞弥桑布扎隐居在玛茹宫或帕崩卡宫殿精修4年,精心研习藏文,并号令全国推广藏文。藏文的普及为基础三十六制的产生提供了文字基础。
四、经济发展,科技提升,为三十六制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文化基础
松赞干布在位时吐蕃的经济水平和手工业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为基础三十六制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和文化基础。《弟吴教法源流》在讲述松赞干布的伟大功绩时提到:“拉坚凯坚”,其中“凯坚”指八个市场,上部三个市场是:突厥、回纥、尼泊尔;下部三市是:葛逻禄(蓝眼突厥)、绒绒、丹玛;中部二市是二东东大集市、北商市。这一时期,吐蕃文化积极与周边各先进文化交流,创造了具有吐蕃特色的灿烂文化。典型的便是吐蕃和唐文化的交融,尤其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成公主进藏时把唐朝五行经典、工艺技术、疗治疾病的医方8种、诊断法6种、医著4种等医学论著和医疗器械等技术带入吐蕃,同时还带来了精通造纸法、雕刻、酿酒和工艺技术人员。这些先进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经济、科学文化发展,为基础三十六制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和文化基础。
五、弘扬佛法,凝聚社会共识
数千年来,吐蕃没有形成统一的世俗主体文化,影响社会意识的主要是宗教文化。吐蕃宗教派別繁多,曾经深入影响吐蕃的就有苯教、格鲁派、萨迦派等。松赞干布时期,由于常年战乱,思想混乱,人心不安,各宗教派别之间也杀伐不断,各自为政。松赞干布深入考虑后,决定在吐蕃发展佛教,凝聚人心。他迎娶了佛教比较盛行的唐朝和尼泊尔两国的公主,大力弘扬佛法。两位公主分别为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两位公主均带来了大量佛事用品,如带来了不同年龄段的释迦牟尼等身像。大臣吞弥桑布扎从印度带来和翻译了多部大乘佛教经典。在拉萨建立了大昭寺、小昭寺等寺庙,弘扬佛法。为臣民制定了十善法、在家道德规范16条。佛法凝聚了藏民人心,为统一的基础三十六制的制定提供了共识。
[ 参 考 文 献 ]
[1]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民族出版社,1992.2.
[2]第吴贤者,许德存.弟吴教法源流[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