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得以顺利进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同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也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知识量得以增加;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也使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以强化。我们所处的时代,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每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长期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习惯。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展开:
一、设疑、质疑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质疑有两种途径,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有难度也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疑问,进而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越是优秀的文章,读者对它的解读就越多元化,“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充分阅读文本,以读者的身份提出疑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善于通过设疑、导疑、释疑来引导学生敢疑、多疑、思疑。
如黄厚江老师在执教《阿房宫赋》一文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师:看来大家没什么問题,那黄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
生1:文中意思是气象,今义是环境。
师:是吗?
生2:老师,我觉得文中的意思应是天气、气象,间接说明阿房宫很大。
师:那今义呢?
生2:天气、时候吧,我又觉得不太像。
师:的确不太准确,应该是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天气现象。就文中的意思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宫大,气候不同,另一种认为: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你们觉得呢?
生3:我认同第二种观点,即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
师:理由是什么?
生4:其实很简单,大家看,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覆压三百余里……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极言阿房宫之大,下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所说宫女之多。
师:说的太好了!所以,“气候”是强调不同人的不同感受。由此可见,“王子皇孙”都是指?
生:宫女(生齐答)。
这个例子说明,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发现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的学习过程。只有不断地探究,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科学精神和强烈求知欲望的人;只有不断地探究,才能在发现中开掘自己的智慧。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设疑、导疑、释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点燃其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思疑中催生智慧。
二、合作交流,在对话中收获智慧
合作、交流与对话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教学对话原则,采取师生、生本、生生双向或多向之间的对话、交流,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的教学生态。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它不再是教师唯我独尊的一堂言,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更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学生)的寂寞。而是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对话中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生。
程翔老师在执教《小狗包弟》一文时,学生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生:文章的标题是“小狗包弟”,讲的是巴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开头为什么要写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事情呢?
师:这个问题很好同学们交流一下,一会儿来回答。
师:好了,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请举手,我相信同学们的智慧。
生:是对比,就是认识他的人看见他半死不活,都调开头去,但是小狗还是非常高兴地朝他奔去。当时有些人连狗都不如。
师: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吗?
生:一个是跟那些人形成对比,还有一个就是当这个艺术家受到迫害的时候,这个小狗反而跑到他的身边,最后导致它的腿被打断了,后来巴金因为要保全自己的家人,把小狗送走了。我觉得这是表达他心中的一种忏悔。
师:很好,我的理解是这样:作者写艺术家和小狗,与写自己和包弟是有联系的,写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主要是在视觉让人觉到特别的惨烈,从而引发作者写小狗包弟,可以说是一个诱因,而作者写小狗包弟,主要是表现心灵上的创伤、灵魂上的痛苦。
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如沐春风。
能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都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大家共同阅读作品,遇到不同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对话交流中反思,在对话交流中批判与扬弃,在对话交流中生成与创造。这样的教学不是在灌输,而是在唤醒灵魂、交流思想、启迪智慧。
三、教师激励点拨,在评价中发展智慧
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促进、深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老师之所以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一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二是要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学生发言中的知识性错误和认识推理方面的不当之处也要巧妙评价,这既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下面是黄厚江老师在执教《蜀道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
生1:我觉得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
生2: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关于李白把蜀道说得艰难的原因有多种,我随便列举了一下。
老师板书:
第一,政治上的艰难;第二是人生的感喟;第三是送友人入蜀;第四是关心故人(杜甫);第五是劝明皇不要入蜀;第六是讽刺军阀。
那么,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找到根据?
生3:最后一句是表达政治上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4:送友人的依据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生5:挂念老杜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生6:劝明皇不要去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7: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
师:关于上面的这几种原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第三种。辛弃疾的很多诗歌,就既有送友人,又在感慨人生及其他的各种观点,有的经不起推敲比如关心故人杜甫,据考证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四川了;比如劝明皇不要入川,当时安史之乱早就平息了,都不足为据。
著名教育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需充分发挥评价的魅力,充分渗透关爱、包容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更要具备教育智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助力。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黄厚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2]程翔与语文教育》程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3]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黄厚江.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3.
[4]做有灵魂的教育.程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5.
[5]共生:基于现场的教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16.11.
[6]实现智慧语文课堂的途径.徐桦君.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6.9.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王日玲,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