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请把漏洞堵上

2019-05-13 01:43许博识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名言漏洞作文题

许博识

一些名言类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的时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说话者的本意。这个“本意”,往往就是作文立意的核心。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跑题偏题,我们需要遵循“名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写”的一种立意法则。

但是,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需要辩证看待的。名人名言,有时也未必就“无懈可击”。如果恰巧我们遇到的作文材料是属于此类者,如果还是一味的延续“名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写”的铁律,必将走入“死胡同”,让思维无法推进下去。有时自己都觉得存在漏洞,这样的作文,自己都说服不了,如何说服别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写作时把所谓的“漏洞”堵上。

例1:2013年安徽高考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这句名言类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时是存在漏洞的。

名言大多为了表达或强调名人的某种有倾向性的思想,以带给我们一种思想上的启迪。但是不可否认,抛开了思想倾向性,这句话能不能够站得住脚?

这句名言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有的人”,强调他们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第二部分强调自己的观点,即“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从前后两部分的倾向性来看,作者无疑是倾向于后者的。一个表示转折的“却”字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我们也不否认,在这篇文章的写作中,重心应该放在后者上。

但是很多学生的作文对“前者”的态度却让笔者产生了“烦感”。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写:“有的人”太肤浅,他们只会对“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他们不具有梦想精神,他们不懂得从“未发生的事情”上探寻原因,因为这才是更有价值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里,笔者倒是想问一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就一定不好吗?就真的比在“未发生的事情”上问“为什么”“价值”低?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美国现在的航母技术全世界第一,按照题意,这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问问为什么美国的航母技术这么发达,它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这一问没有价值吗?我敢说,你如果真的知道原因,你肯定已经在国家的相关核心部门工作了,肯定算作国家级核心机密人才了。因此,真不能说它没价值。肯定比相对简单低级一点的第二个发问要有价值的多。

因此,在作文的写作中,我们应该把这个漏洞堵上。比如可以这样写: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问“为什么”也并不是“毫无价值”,最终的评判标准,还得看问题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有一点要说明:这远不是本次作文写作的核心,不可运用太多的笔墨,重心还应是第二部分。其实,把“漏洞”堵上的过程就是向阅卷老师展示你的思维严密的过程,不可忽略,不可少,而且很重要。

例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地经历风雨,笑对人生。

——曼德拉

这句名言类材料作文在写作时仍然是存在漏洞的。

名言同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强调“坠落后再度升起”,第二部分强调作者非常喜欢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

于是很多学生就开始立意了:我们应该期待生命中坠落后的再度升起。这又引起了笔者的“烦感”。学生“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的思维是多么幼稚。居然期待生命中坠落后再度升起。那万一生命中“不坠落”怎么办呢?是不是要自己制造一点“坠落”,才能让“重新升起”成为可能?就比如一架民航客机,本来在11000米高空飞的好好的,非得要骤降6000米,然后再度升起,再回到11000米的高空才好?很显然,荒唐至极,可笑至极。究其原因,学生被材料“绑架”了。束手束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走向了另一处“坠落”,岂不令人惋惜。

但实际上,只要我们稍作说明,将漏洞堵上就好得多了。

比如,有的学生这样构思,他先在文章的开头写了这样一小段:我当然期待人生中没有坠落。这句话说得漂亮,说得精彩!直接堵上了漏洞,告诉世人没有人期待生命中的坠落。这是正常人的思维,这也是正确的思维。但是人的一生难免遭遇波折,因此,万一遭遇人生的坠落,请坚强一点,学会再度升起。这样这篇作文的逻辑思维就没有问题了。同时,也很好地展示了考生的思维水准,不再那么幼稚,具有了思维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一句名言,有所突出,有所侧重,有所强调,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它还可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但是作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我们就不能“思维停滞”。特别要学会与生活逻辑的碰撞中,找出不合理,不尽准确的地方在作文中加以说明。但还得再次强调,这种说明只适合“点到为止”,切不可“喧宾夺主”,否则,就“弄巧成拙”,极有偏题跑题之嫌了。

例3:阅读下面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

——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普朗克

如果在写作时不加注意,这道名言类材料作文仍然会犯“错误”。

这道材料作文题由三句名言组成。三則材料涉及的中心词都是“错误”。第一则材料以假设关系的复句表明了“没有错误的修正,就不会有真理的发现”的观点。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发现错误,犯错误没什么可怕的。第三则材料以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出“在追求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不要大惊小怪。善待错误,因为错误也很美丽;以平常心看待错误,因为错误在所难免。发现并改正错误,善莫大焉。

但是,有的同学在写作中就偏偏出现了这样的立意:错误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们应该迎接错误。说句实话,这样的立意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没有人愿意在生活中每次都出错,也没有人愿意在生活中迎接错误。所以,学生的此种立意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一厢情愿”式的思维立意。

面对这样的材料作文题,我们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确实需要将“漏洞”堵上为好。比如:在文章的前面位置,首先阐明没有人愿意在生活中主动犯错,不管哪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一帆风顺。先把这个“漏洞”堵上,再展开具体的论述:但是,生活中往往会犯错,那我们要怎样对待生活中的错误。这样逻辑就顺畅了。

除了名言类材料作文,其他类型的作文也一样要注意这一点。

例4: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與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绿色生活”是已被公众约定的专用词汇。在解读时,必须把“绿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要言之,“绿色生活”有三个重要内涵:①热爱自然;②护卫自然;③顺乎自然。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是关键词。在涉及“精神层面”时,要特别注意“顺乎自然”这四个字,切切不可将所有的“好东西”都堆在“绿色生活”之上。

作文的提示语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一些生活的细节也随之改变:更加重视节能、随手关灯、出行以自行车代替私家车、用布袋代替塑料袋、不乱扔电池……这样对题目理解的阐述应该是不错的。

但是,学生在考场中的写作居然出现了这样的表述:为了绿色生活,我们应该把空调关了,改扇扇子;为了绿色生活,我们应该不坐电梯,改走楼梯;为了绿色生活,我们应该不用洗衣机,改用手洗;为了绿色生活,我们应该走向农村,远离城市……

这些立意,再次暴露了考生的“思维短板”。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全然不顾思维逻辑,甚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如此辛苦,考生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归根结底是不懂得“全面思维”,没有把“漏洞”堵上。

相反,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就很好的“堵漏”了。比如:我们提倡的绿色生活不是简单的扔掉空调,改用蒲扇;不是丢弃洗衣机,改用手洗;更不是远离城市,拥抱乡村。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在尊重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回归绿色,如何感受热闹浮华背后的安静,如何体验对生活内涵的沉潜涵咏,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心灵的绿色与思考。

这样的思维就明显高明得多,显得考生的思维“技高一筹”。和那些“一根筋”的考生相比,确实体现出思维的巨大差异。

在写作中,将“漏洞”堵上,可以使材料的表述更准确,可以很好地展示考生严密的思维逻辑,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展示考生看待问题的“全位”视角。说到底,作文写作不也是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但是,还需再次强调的是,这种“堵漏”往往都不是作文的主体,考生切不可抓住它不放,要明白“堵漏”的意义:“堵漏”是为了我们接下来的思维推进得更顺畅,而不是倒退。

猜你喜欢
名言漏洞作文题
漏洞在哪里
侦探推理游戏(二)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漏洞在哪儿
名言
名言趣画
视频、Office漏洞相继爆发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