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长:儿童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旨归

2019-05-13 01:44朱圣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整本书习惯儿童

美国诗人狄金森在《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中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读一本好书,恰似和许多崇高的人对话,广泛而自由的阅读,是儿童精神成长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整本书阅读,儿童是起点,是原点,也是目的。阅读必须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为起点,使之成为儿童真正喜爱的活动。从儿童出发,促进儿童的发展和生长,最后又回归到儿童,这是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旨归。

一、在阅读中“发现”

美国人类学学者哈维兰认为:“好的阅读对于心灵就像优质的眼镜对于眼睛一样,它可以使你看到生活的细微之处。”[2]读书是一种挑战,向未知的世界,同时向自己的智力发起的一种挑战。阅读是一种找寻,书籍成为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是观察自己的镜子。整本书的阅读,儿童理应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1.发现丰富多彩的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认为,每一位作家都应成为“讲故事的人”。事实上,每一位作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远古时期的故事往往由说书人口耳相传,各个国家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科幻故事等更是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吸引了孩子的目光。许多故事已烙上历史的印迹,人们通过这些故事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引导形成特定的社会性格。

近现代文学作品涌现出的奇幻故事、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等,也将儿童带进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这些或生动有趣、或深情感人、或惊险刺激、或意蕴深远的故事为儿童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儿童在这些故事里反刍回味、浸润成长。

2.发现未知生活的经验

名家经典文学带给儿童的,往往是辽阔和无限,让儿童的想象通过作者提供的文本自由向远方舒展,也伸向复杂的未知世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在于拓宽儿童的经验,为未知的世界培育未知的儿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一个成长中的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完善他本身。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儿童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懂得如何展示自己、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如何探索多彩的世界、如何持续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以小说的阅读为例,小说更为贴近人的心靈,能更清晰地向孩子展现人生的意义。这些作品的阅读,儿童能够从别人的思想情感变化、苦难探险经历中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认识,丰富情感,磨练意志。从一定意义上看,儿童阅读这样的作品,就是在体验成长,也可叫做生命的“预演”。比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发现鲁滨逊掌握知识的途径、遇事的思维方式和处理策略。鲁滨逊像古人结绳记事一样刻字记事,记载自己的荒岛生活。人类常常借助太阳计算时间、方位、度量衡等,将自己的生活与生产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就是知识、理性与智慧的力量。

3.发现独一无二的自己

阅读是一种独特的“倾听”,阅读者在“倾听”文本的同时,也在“倾听”自我。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是精神与肉体同步生长中的人。儿童阅读故事,善于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地出入,实现自我与文本人物的融合与切换。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角,在作品中找到“代入感”。他们会让一个个故事“穿越”时空,读出故事中的“我”,寻找到“自我镜像”。

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可理解为一种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形象也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以阅读“成长主题”的《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男生贾里》、《今天我是升旗手》等作品为例,学生会从书中的主人公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与故事的主人公一起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成长的烦恼与困惑,并根据童年经验对文本作出符合自我的解释。经典文学作品兼具认识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儿童是一种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在这样的阅读与镜像中,儿童借助作品展开对人生图像和生命形式的思考,发现自己、反省自己,进而可以与作品中的孩子一样不断超越自我,逐渐成长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二、在阅读中“发展”

整本书往往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儿童不知不觉间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对文本品味得越深入,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儿童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就能够实现与古代先贤的“对话”,就会获得精神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又能使他对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形成更多的体悟,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他们的血脉之中,儿童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得以不断发展、不断生长。

1.发展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本书的阅读可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二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三是能够启迪心灵,开启智慧,传承文明的。这是选择整本书的总体视角,其主旨仍是基于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阅读兴趣。

当然,杜威早就告诫过我们:“儿童的标准”并不就是仅仅依附“儿童当下的趣味”,而要具有超越的眼光,重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引导。[3]如果一味放纵孩子们的阅读喜好,只迎合,不引导,对童年的建构、对孩子将来的人生都将有无法估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活泼好动而富有想象力是儿童的特点。那些呆板的形象,抽象的道理,无法在童心激起涟漪。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必须解放儿童的心,保护儿童的想象世界,承认游戏活动的重要,满足儿童潜意识中的需求。

整本书阅读兴趣的培养,可采用从绘本入手引导的方式,绘本是儿童喜闻乐见、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形式。绘本要阅读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构建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绘本阅读成为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好体验。各种形式的童书阅读指导课和各种阅读专题活动,也能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激起他们阅读的热情,体验读书的快乐,进而慢慢地养成阅读的习惯,实现儿童的自由阅读,主动阅读。

2.发展语言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文字语言习得的奠基期和关键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语言本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对儿童的言语发展而言,儿童文学是最为契合儿童语言天赋,最能激活这种能力的语言系统。语言对学生而言是可以自然享用的“美食”,他们会把语言“吃进去”,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储,在他们的身体里消化,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引导学生发现经典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并能感受这些语言的精妙,会为他们“属己”的语言发展树立一个标尺。

儿童在整本书的阅读中能接触到足够丰富的语言,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筛选、吸收。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发现自己想要的言语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迁移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学生如果在某一个阶段集中阅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说话和写作中往往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感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就会自然而然发展学生的语言。这种发展是悄无声息的、持续增值的,是学生可以享用一生的营养。

3.发展思维

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会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4]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透过变化的现象发现不变的本质,形成特殊的思维力体验不断建构、解构、再建构、再解构的循环过程。

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会发展线性思维,用以梳理人物或事件演变发展的过程;会发展发散思维,能由一个人物或事物出发,找出与之相关联的人物或事物;会发展辩证思维,能探究内容间的对立与统一。学生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完成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以思维发展推动学生认识过程的完善,整本书阅读也在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部名著经典,其文本所能提供的心理空间足够大,每一个读者都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儿童只要能沉浸在文本之中,必能唤醒和激发思想的动能乃至本能,思辨也会随之展开。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提供了思维得以纵深的可能性。故事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不同作者類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等,都要求学生作出新的认识和思考,使思维更加深入。

4.发展审美

美是自由的象征。审美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儿童是一个人走向自由生命的特定阶段,儿童有独特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一种自然美、艺术美,必须利用儿童文学作品不同的美对学生心灵进行熏陶。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儿童能真切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无论是细节,还是情感,无论是形象,还是语言,都是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学会细细体味,不但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当言语承载的美与言语自身的美被学生汲纳、分享,学生的审美水平也将得以不断提升。

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存在着模糊性和朦胧性,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实践。[5]文学名著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财富,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无不见诸其中,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凭借个人的经验,通过感知、想象、理解、剖析和挖掘,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领悟美和创造美,丰富审美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5.发展习惯

叶圣陶先生讲,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孩子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取得进步的“最佳路径”。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温迪·威廉姆特别强调孩子要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他认为读书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越早打的基础越牢。就像其他习惯一样,阅读的习惯需要在持续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了解世界,就等于为孩子找到了拥有世界的捷径,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阅读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整本书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从整体把握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质疑交流的习惯、评析鉴赏的习惯等。这些既是阅读方面的习惯,又是阅读的品质,在阅读中均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周国平先生说:“在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6]儿童整本书的阅读,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年月被记录在年轮最核心处,并将以最美的样态蓬勃生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钟翠婷.在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学语文.2007(26).

[6]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朱圣宏,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整本书习惯儿童
《论语》整本书阅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留守儿童